康熙平三藩實屬不義戰?吳三桂是被逼造反的嗎

康熙十二年(1873年),康熙決定撤藩,這嚴重觸犯了平西王吳三桂等人的利益,引發叛亂,史稱三藩之亂。康熙為了平叛,共進行了八年殘酷的內戰,波及近半個中國。按傳統觀點,吳三桂屬於地方割據勢力,康熙消滅吳三桂的戰爭是正義的。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首先,吳三桂並沒有為自己攫取權力,他的權力是清政府給的。

吳三桂控制下的雲貴地區是有些自治的味道,但這點自治權力是清政府給的。順治十六年(1660年),清軍佔領了昆明,令吳三桂鎮守,並讓吳三桂全權管理雲南。吳三桂沒有辜負清政府的信任,很快就將雲南的反清力量全部消滅。康熙元年,清政府以雲南為例,讓他兼管尚未完全平定的貴州,吳三桂又在幾年中將貴州平定。

而清政府將管理兩省的權力授予吳三桂,也是符合其自身利益的,因為自佔領北京後,清政府兵力明顯不足,因此不得不將一些地區交給他們所信任的漢人去平定、去鎮守。

其次,清政府從來沒有失去過對雲、貴地區的控制。

康熙六年五月,吳三桂向清政府上疏,說自己眼睛有病,精力下降,請求解除他管理雲、貴兩省的責任,清政府立即批准。就這樣,清政府收回了雲、貴州兩省的行政管理權。

而且,清政府對雲、貴地區的兵力也是可以控制的。順治十七年,清政府財政困難,要求吳三桂裁軍,吳三桂直接將總兵力削減了一多半;康熙四年,雲南貴州基本平定,吳三桂主動向清政府提出裁軍,得到批准,又裁去五千餘名官兵。同時,因戰爭結束,吳三桂也將大將軍印上交。他的種種舉動均表明,他真心希望能和清政府保持和諧的關係,讓清政府感覺到他的忠心。

最後,吳三桂只是在清政府的羽翼下尋求利益,並無異志。

降清後,吳三桂被封為平西王,他對此感激涕零,一心為其賣命。可以說,清政府的天下有一半是由吳三桂及其他降將打下來的,其中吳三桂功勞最大。他在攻打李自成時,經常親冒箭林彈雨衝鋒陷陣,以至清攝政王多爾袞都特別囑咐他只發命令即可,不必衝鋒陷陣。

清軍佔領雲南後,永歷帝逃往緬甸,吳三桂請求進兵緬甸,清政府的回答是如果不是很有利,不必勉強。而吳三桂不但以大軍壓境,逼迫緬甸交出永歷帝,還處死了永歷帝。可見,他是死心塌地地將自己和清政府的利益捆綁在了一起。

雖然吳三桂後來稱帝了,但這並不能證明他是蓄意稱帝才起兵的。他起兵的前兩年,接連打勝仗,並沒有稱帝。起兵五年後,他已經開始打敗仗,原來響應自己的一些力量已經投到清政府一邊,自己又得了重病,這才登基當了皇帝。五個月後,他便死了。

總之,在康熙激變吳三桂之前,吳三桂根本就不是什麼割據勢力,也沒有危害國家統一。既然如此,康熙發起這樣的戰爭,並給老百姓增加這麼多苦難,當然是不義的了。

《康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