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竟然因為一撮茶和鹽將紀曉嵐流放至新疆

紀曉嵐,名昀,是清朝著名的文學家和學者,《閱微草堂筆記》是他流傳下來比較知名的作品。據史書記載,紀曉嵐一生性格幽默詼諧,機敏過人,並且才華出眾,被後世稱之為「清代第一才子」。有個小故事就能看出紀昀的聰明與機敏,話說有一次乾隆讀書時,讀到一副對聯,與常見的對聯不同,這幅對聯上聯只有兩個字:「色難」,乾隆苦思許久不得下聯,這時站在邊上的侍讀紀昀說這個「容易」啊,乾隆聽後說這個對聯怎麼容易呢?結果轉念一想,「容易」二字不正好是這上聯最好的下聯麼,隨即對紀昀讚賞有加。

1763年,紀昀被乾隆皇帝授為翰林院侍讀,次年因父親病故,回家丁憂,四年後的1767年,他服喪期滿回到京城,擔任日講起居注官,乾隆下旨賜予紀昀四品銜,仍留庶子任;而後升任詹事,掌管東宮庶務,負責記述皇帝言行。

就在紀昀事業處於上升期的時候,發生了名震一時的兩淮鹽政案,紀昀受到牽連,獲罪被發配新疆。經過清查,兩淮欠繳官銀一千餘萬兩,歷任鹽官均被追責,其中的前兩淮鹽運使盧見曾的孫子盧蔭文迎娶了紀昀的二女兒紀韻華,因此兩家有著姻親關係。就在案發之初,在中央任職的紀昀很快知道了案件的調查結果,於是他拿來一撮鹽和一撮茶葉裝到一個空信封之中,信封上什麼字都不寫就寄給了盧見曾;盧見曾拿到信封後揣測良久才明白意思是茶(查)鹽,於是盧見曾開始補漏公款,而欽差調查到盧家時自然什麼都查不到,乾隆皇帝震怒,命劉統勳徹查此案,最終盧見曾的孫子盧蔭恩招供稱是紀昀通風報信,故而乾隆皇帝將其發配至烏魯木齊軍台效力。

紀昀達到新疆之後,發現烏魯木齊都統是溫福,曾經與自己有過交情,於是紀昀在這裡也沒有吃多少苦頭,相反被溫福召入軍帳,掌管案牘文書;紀昀在給夫人的信中也說明了自己在這裡的處境,讓家裡人不要替他擔心。

乾隆三十六年,即公元1772年,在業師劉統勳等人的幫助下,紀昀得以重返京城,48歲的他再次回到京城之後被乾隆加恩任翰林院編修,只是物是人非,很多舊友不願再與他交往,世態炎涼讓他感慨萬千!

紀昀在此時也把自己的精力轉移到整理《閱微草堂筆記》上面,他原本因官場失意不能將才華用在治國安邦之上而心有不甘,卻不曾想自己埋頭整理的這部《閱微草堂筆記》卻讓自己日後名滿天下。公元1805年,82歲的紀昀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而他也因曾經編撰《四庫全書》、整理《閱微草堂筆記》等事而被後世銘記。

《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