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帝繼位之謎 乾隆立儲為什麼不挑嫡子長子

乾隆長壽,多妻多子,嘉慶排行第十五,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他在人們的心目中是一個不顯眼的十五阿哥。而他卻在日後登上皇帝寶座,得以承繼父祖輩叱吒風雲的事業,卻是人們始料不及的。關於他的繼位也有不同的說法。

乾隆二十五年(1760)十月初六日凌晨,清王室的又一位皇子誕生於御園之天地一家春,他就是後來受禪嗣位、對清代歷史有一定影響的嘉慶帝。

在乾隆諸子中,嘉慶排行第十五,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他在人們的心目中是一個不顯眼的十五阿哥。他在日後登上皇帝寶座,得以承繼父祖輩叱吒風雲的事業,卻是人們始料不及的。

首先是行次問題,這對於承繼帝位是至關重要的。乾隆共有十七個兒子,而嘉慶卻排在第十五位。這個行次,無論怎麼算都是靠後的,如果按照漢族歷代王朝傳統的建儲法,憑這一行次要想登上皇帝的寶座,其希望實在是微乎其微,除非是發生了某種特殊的事變。當然,滿族有滿族自己的規矩,清王室在承繼帝位問題上,並沒有完全遵循漢族王朝的框框套套,事實上清太宗皇太極、清世祖福臨、清聖祖玄燁、清世宗胤禛、清高宗弘歷的繼位,都不是由於居長、居嫡所致。但也不能因此得出結論說,居長居嫡在清代帝位繼承上無關緊要,只不過是清王室並沒有把這個問題絕對化而已。其中也有實力的問題,如皇太極雖說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子,卻憑一人獨掌兩黃旗的雄厚實力,傾倒其兄代善、莽古爾泰等而繼承汗位;有兩強相爭,第三者得利的,如年僅六歲的皇九子福臨,在皇太極死後,由於多爾袞和豪格兩強相爭不下,才得以被擁戴為帝;有直接參與爭奪的,如康熙的第四子胤禛的繼位;也有某種偶然性因素起作用的,如玄燁之受祖母孝莊皇太后的喜愛,弘歷則因幾位兄長或早逝、或品行不端而得獲帝位。

現在再回過來看看嘉慶的處境。在他出生之前,乾隆已經有過十四個皇子,但說來也怪,這些天之驕子並沒有獲得皇天的特別眷佑,其中大部分是「天命不濟」,十四位兄長竟有八位過早夭折,卒年大的只有二十五六歲;小的僅有幾個月,這種情況對於嘉慶是「禍」是「福」關係甚大。又因為乾隆的立嫡的觀念,較之乃祖康熙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有關嫡子的情況,就顯得更為重要了。

乾隆嫡子有二。其一是皇次子、嫡長子永琺,生於雍正八年(1730)六月,生母是當時的嫡福晉、其後的孝賢純皇后富察氏。據說這位正宮娘娘為人賢淑,性尚恭儉,「平居以通草絨花為飾,不御珠翠。歲時以鹿羔毯為荷包進上,仿先世關外遺制,示不忘本。」所以乾隆對她甚是寵愛,再加上喜得嫡子,於是母子二人在宮中所處的地位,除乾隆生母孝聖皇太后外,其他任何人都是無法與之相比的。只是由於他沒有福氣,只活了九歲,在乾隆三年(1738)十月病死了。乾隆的第二個嫡子,是皇七子,生於乾隆十一年(1776)四月,只活了一年零八個月,於乾隆十二年(1747)十二月因出痘去世。兩位嫡子的早逝,使乾隆立嫡的願望受到了沉重的打擊。乾隆十三年(1748),皇后富察氏去世,使乾隆的立嫡想法完全絕望了。

嘉慶先後有八位兄長的早逝,對於他日後的嗣位,無疑是關係甚大。嘉慶出世時,按順序雖說「升」到了第七位,但其嗣承大位的希望,仍是微乎其微的。事態將如何發展,就得半靠機遇,半靠自我奮鬥了。嘉慶在初時之所以不大顯眼,還有另外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生母后台不太硬。在封建時代,一般來說是「母憑子貴」,但反過來說,母親的地位及影響,有時也對兒子的命運和前途起著決定性作用,這在宮廷生活中是屢見不鮮的。他的生母魏佳氏,既無特殊的本領,又無任何特殊的背景。她的父親清泰,只是個不入傳的內管領,其家本屬漢軍,其後才抬入滿洲旗。魏佳氏入宮後,也只是個很一般的貴人,直到乾隆十年(1745)才封為令妃,這與同時期眾多的后妃相比,顯然是低格的。嘉慶在長達三十六年的皇子生活中,從來未有提督師旅、征戰四方,因而談不上有什麼戰功;也從未督官臨民、治理政務,自然也談不上有什麼政績;就連乾隆十分頻繁的巡遊天下,除每年例行的秋彌木蘭外,嘉慶侍隨的機會也屈指可數。所以無論從哪一個角度看,皇子時代的嘉慶,確實是一位不大顯眼的十五阿哥。

清朝前期的皇帝,在繼位之前都有不同的經歷,大體上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是清太宗皇太極,他過的是戎馬生涯,無論在稱帝前還是在稱帝后,都在統帥八旗,奮戰疆場,他的皇子時代,可說是除了戰鬥還是戰鬥,這是當時的歷史條件所決定的。

二是世祖福臨和聖祖玄燁,他們都是幼年承繼大統。福臨即位時年僅六歲;玄燁即位時也只有八歲,所以他們的皇子生涯,既短促又簡單,他們的才幹與智慧,都是在做了皇帝之後才表現出來的。

三是世宗胤禛,他的皇子時代特別長,直到四十五歲才得以繼承帝位,其活動內容也相當廣泛,有學習生活、隨帝巡視、參與軍政決策、督師從征、審理案件等,但更多的是直接參與爭奪帝位的鬥爭。而所有這些活動,對於日後稱帝都是很有幫助的。

第四就是高宗弘歷了。他的皇子時代,與上述諸帝大不相同,基本上是過著書齋生活,嘉慶帝和高宗弘歷的經歷很相似。三十多年的書齋生活,雖說是漫長的,但對他來說卻是十分有益的。嘉慶相當聰敏,就拿讀經來說,六歲入學,十三歲即通五經,這就很不簡單了。難怪乾隆在他通經後的第二年,即乾隆三十八年(1773),就遵用密建家法,把他內定為皇儲,又是祀天,又是祭祖,祈求皇天保佑這位剛滿十四歲的嗣君。可以這樣說,嘉慶之得以嗣承大位,很大程度是他自己克勤力學、涵濡德義的結果。是皇子,就有嗣位的希望,不過要把希望變成現實,還得半靠機遇,半靠自我奮鬥。

嘉慶的奮鬥並不像乃祖雍正。他不耍權謀,不靠殘酷的爭奪,而是靠自己的品行、德性和學識,在自然的靜態中,慢慢地贏得了父皇乾隆的賞識。此外還得靠更多的機遇,而這種機遇,他也是有的。嘉慶得以嗣位,除了他自身的條件外,其外部條件,特別是諸兄弟情況的變化,實在是太重要了,也是太富傳奇性了。他是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被秘密箴名、內定為儲君的,當年他只有十四歲。直到乾隆六十年(1795)九月,才被公開宣佈冊立為皇太子,而這時的嘉慶已是三十六歲。這段令人尋味而又捉摸不定的時間,也實在是夠長的了。

乾隆六十年(1795)九月初三日,乾隆帝御臨勤政殿,召皇子、皇孫、王公大臣等入見,宜示恩命,正式冊立皇十五子、嘉親王為皇太子。定於明年(1796)正月元旦舉行授受大典,禪位於他,改元為嘉慶元年。他對此既有點預感,又確實有點意外,其表現是既驚俱,又欣喜。

嘉慶從準備在「昧余書室」中「了此身事」,到靜悄悄地成了乾隆內定的儲君;又從內定儲君成為公開的皇太子,成為即將受禪嗣位的嘉慶帝,經歷了很多的曲折,以至於有很多人對此存有懷疑。

《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