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的父親是誰?末代皇帝溥儀生父醇親王載灃

愛新覺羅·載灃,清攝政王,末代皇帝溥儀生父。

1908年11月15日,控制清朝政權達47年之久的慈禧去世。12月2日,光緒帝的親侄子溥儀繼位。作為溥儀的親生父親,醇親王載灃以攝政王的身份登上中國的政治舞台。載灃攝政後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於1909年1月21日免了袁世凱的職。溥灃本來想直接處死袁世凱,但懾於袁在新軍及朝庭內外的強大影響力而作罷。載灃之所以要置袁於死地有兩個直接的原因,一是袁世凱出賣過載灃的親兄光緒帝;二是袁世凱掌握了京津地區的新軍,對新政權有權重震主的嫌疑。當然,載灃上台第一件事就拿袁世凱的深層次原因卻是由於1900年的東南互保。

1900年6月,只會玩弄權術,卻對現代科學、軍事知識一無所知的以慈禧為首的滿清貴族統治集團試圖依靠所謂刀槍不入的義和團來抗擊在朝庭鬥爭中站在光緒一邊的西方國家,她不自量力地向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西方11個國家(英、美、法、德、義、日、俄、西、比、荷、奧)同時宣戰。

面對一場注定要以失敗告終的戰爭,兩廣總督李鴻章、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四川總督奎俊、閩浙總督許應驍、福州將軍善聯、巡視長江李秉衡、江蘇巡撫鹿傳霖、安徽巡撫王之春、湖北巡撫於蔭霖、湖南巡撫俞廉三、廣東巡撫德壽、山東巡撫袁世凱等一大批南方地方官員在權衡利弊後最後決定拒絕執行與11國開戰的命令,並與西方人達成互保協議,即南方地方政府保障西方人的生命財產安全,西方11國軍隊不進入東南各省。

地方官員拒絕執行朝庭的命令,這放在任何一個朝代都是一種死罪,以漢族人為主的東南地方官員之所以敢這樣做,一個根本的原因就是自1861年洋務運動後,中國南方的商品經濟有了巨大的發展,經濟實力遠遠超過了北方。而熱心洋務的又大多是漢族官員及漢族商人,所以,洋務運動的直接後果是漢族人在政治、經濟上的崛起,加之,清庭的新軍又由袁世凱訓練並被其控制,所以,這些漢族官員早已不把那些只知玩權、玩樂卻不學無術的滿族貴族子弟放在眼裡。東南互保其實就是漢族官員藐視那個行將就木的腐朽政權的表現。載灃試圖依靠打擊幾個漢族官員來改變中國的政治力量格局從一開始就是注定要失敗的。

載灃在撤了袁世凱的職後,親自代理大元帥統帥禁衛軍並掌握軍政大權。隨後,載灃又任命了他的幾個弟弟擔任海軍、陸軍及軍諮大臣。在採取了以上重大軍政措施後,載灃滿以為已經控制了局勢,便又於1909年齡6月免去津浦鐵路總辦道員李順德等漢族官員的職務,並再次試圖用滿族人取代。

載灃在就此徵求張之洞意見時,張說:「不可,輿情不屬」。載灃堅持,張又說:「輿情不屬,必激變」,載灃不以為然地說:「有兵在」。

張之洞無話可說,在載灃離開後歎息道:「不意聞此亡國之音」。

張之洞的預言沒有錯,拒絕政治改革,又執意要打壓漢族官員的載灃及其代表的政權自袁世凱被罷免後就遭到了漢族官員的徹底拋棄。

一個成功的政治家最重要的就是要清楚他所處時代的政治力量對比,以及那個時代絕大多數人的政治訴求,任何藐視民意或試圖依靠個人的政治權力來改變社會政治力量格局的企圖都是注定要失敗的。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暴發,參加起義的部隊不過3000餘人,而同期僅北京的新軍就有10多萬人,加上八旗兵,這點起義部隊的力量根本就更算不了什麼。而最令歷史學家們驚歎的是,武昌起義後2個月內,在起義部隊未出武昌的情況下,就有湖南、廣東等15個南方省份宣佈脫離清庭。

《溥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