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

【原文】

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學乃曾子自修齊至平治

【註釋】

中庸:書名。

孔伋:孔子的孫子,也就是子思。

大學:書名。

曾子:也就是曾參,是孔子的學生之一。

修齊:修身、齊家。

平治:治國、平定天下。

【語譯】

《中庸:這本書是孔伋所作的,「中」的意思是不偏,而「庸」是不改變。

而《大學》這本書是曾參所作,內容則是從修身齊家到治國平天下的道理。

【故事】

《中庸》其實就是一本人生哲學的書。

晉朝的陶淵明是中庸哲學最代表的人物,他不重視現實生活,也不會沉溺在夢想裡。

有一次,家裡窮的沒飯吃了,他只好接受朋友的推薦去當縣令。雖然他並不相當縣令,但是迫於現時,他也只好委屈自己顧全大局。

後來,有個朝廷大官要到陶淵明這個縣來視察,他的屬下便提醒陶淵明,大官來時,要記得多說些好聽的話,對大官要必恭必敬的,這樣才能有陞官的機會,陶淵明聽了很不以為然,感歎地說:

「難道就為了區區的五斗米,就要我向別人彎腰嗎?」

於是陶淵命將官職辭了,回到自己的家鄉,從新過著農耕的生活。

陶淵明在政治上雖然談不上什麼功績,在文學著作上也沒有較具代表性的作品,但是,他品性高潔的中庸哲學,卻永遠留在人們的心中。

《三字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