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父母 敦睦氣象

吾身一小天地也,使喜怒不愆,好惡有則,便是燮理的功夫;天地一大父母也,使民無怨咨,物無氛疹,亦是敦睦的氣象。

愆:過失、錯誤。

燮理:調和、調理。

怨咨:怨恨、歎息。

氛疹:氛當凶氣解,氛疹是疾病。

我們自己的身心就等於一個小世界,不論高興與憤怒都不可以犯錯誤,尤其對於喜歡的和厭惡的東西也要有一定標準,這就是做人的諧和調理的功夫;大自然就像人類的父母,負責養育人,要讓每個人都沒有牢騷怨尤,使萬物都沒有災害而順利成長,這也是造物者一番恩德、天地間一片祥和的景象。

《無門關》記有兜率和尚的「三轉語」。兜率和尚三轉語的第一句是:「拔草參去,只圖見性,即今上人,性在何處。」行腳於草莽之中,遍訪名師,參究禪的玄要,不是為了別的,真正的目的是見性成佛。那麼現在你的自性、個性、本性到底在哪裡呢?《金剛經》言:「三世心不可得。」二祖慧可大師也說過:「覓心了不可得。」請把心、把佛性擺出來看看。徹悟的人對此有對偈:「蟋蟀隱草間,有聲但無影。」「識得自性,方脫生死。眼逃落時,作麼生脫」。一旦悟道見性,從這裡起你就脫離了生死,那麼當你將永遠地合上雙眼離開人世時,你怎樣脫離生死呢?請你速速道來。禪僧中有許多人死時十分安詳,也有人邊喊「痛」邊離開人世的。有位高僧說:「普通的人都會生病,現在我也有病了,病情都一樣,不過這病本身跟普通人的病是相同還是不同的呢?如果說相同,我這個神僧的臉往何處擱。如果說不同,我的病苦之狀跟普通人不是一樣的嗎?」「脫得生死,便知去處。四大分離,向何處去」是第三句。佛語中說脫離了生死輪迴的世界,就會明白死後的去處。可是當你我死去,構成肉身的地、水、火、風這四大要素都分離了,人還往哪裡去呢?禪並不承認死後的世界。如果有誰把第二句的意思與死後的世界聯繫起來,他是不懂禪的。禪的問題,著眼點始終是現在、這裡、自己。

《菜根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