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 士相見禮:在重複中表達誠意

【士相見禮簡說】

今天我們見到朋友,都會點頭致意,表示問候。古代的問候和見面的禮節更加繁瑣詳細,我們學一點古代的相見之禮,大概就能體會到古人的生活狀態和生活情趣。

士是一種身份,一般只有有社會身份的人,才能稱為「士」,與普通的老百姓「庶人」是不一樣的。士不一定是權貴,有知識有涵養、德高望重的普通人也可以是士。士人在相見的時候有一個見面程序,分不同的身份和不同的對象而有所不同,這種程序成為後人相見的禮儀。

一般見面之前要備禮物,冬季用雉,夏季用干雉。雉是古代常見的一種鳥。求見的人要雙手橫捧雉,雉頭向左,請門人通報。而被見的主人要到大門外迎接,雙方行禮。

進門時,主人要從門東側入內,賓客要雙手捧禮物從門西側入內。主人接受禮物之後,賓客要出門,然後主人如果挽留,賓客返回與主人再一次相見,然後告退。這就算是見過面了。主人送賓至大門外,就告別了。

不久之後,主人要帶著賓所送的禮物到賓家回禮。表示自己不能接受別人的厚禮,但這只是一個過程,最後還是要在賓客的盛情下拿回禮物的。

下大夫相見,用雁作為禮物,用布裹著大雁,用繩子捆好雁的雙腿。送雁的禮節姿勢與送雉是相同的。如果身份是上大夫,就用羊羔作為見面禮,其他方面也是一樣的。

叩見國君,表情要恭敬誠實,並且顯得侷促不安的樣子。老百姓見國君,進退都要疾行。鄰國的人來見,國君還要回禮。平時私底下見國君,要站在規定好的位置,不能隨便亂站方位。隨時都要保持正面朝著皇上,不能背對著。

這些繁瑣的細節後來都簡化了,但是一直到清代,見到長輩要行禮、見到朋友要拱手作揖,見到領導要下馬、出轎或者停止步行而行禮,這些都一直被沿用的。在今天的日本和韓國,還可以看到這樣的傳統。

【對答如流】

士相見時,最有趣的事情是「對答如流」。也就是說,雙方說什麼都是規定好的,只需要牢記然後對答就可以了。所以只要我們記住這些寒暄的話,有時候也可以作為和朋友客套的對答。

一般第一次見面的時候,求訪者要說:「在下久欲拜見先生,但無人相通。今某某先生轉達先生意旨,命在下前來拜見。」

主人的答詞是:「某某先生命在下前往拜會,但先生卻屈尊駕臨。請先生返家,在下將前往拜見。」

然後求訪的又說:「先生所言,在下實不敢當,還請先生賜見。」

主人的答詞是:「在下不敢當此威儀,再一次請先生還家,在下將前去拜會。」

求訪者再說:「在下不敢擺此威儀,最終還是請先生賜見。」

主人的答詞說:「在下一再推辭,得不到先生的准許,將出去迎見先生。聽說先生攜帶禮物,冒昧辭謝。」

對方說:「在下不用此禮物,不敢來拜會先生。」

主人的答詞說:「在下不敢當此崇高的禮儀,冒昧再次辭謝。」

賓客又說:「不憑此禮,不敢求見先生,固請先生笑納。」

主人的答詞說:「在下一再辭謝,得不到先生許可,不敢不敬從!」

如果自己是主人,要回禮,就要說:「前不久先生辱臨敝舍,得以相見。今請將禮物還給傳命的人。」

對方說:「在下既已得以拜會先生,冒昧辭謝。」

對:「在下不敢求見先生,只請求還禮物給傳命者。」

對方說:「在下既已得以拜會先生,冒昧再度辭謝。」

對:「在下不敢以此小事聒煩先生,只是固請還禮物給傳命者。」

對方說:「在下一再推辭,得不到准允,哪敢不從命!」

……

從這些對話中,我們知道古人是非常講究一而再、再而三表達誠意和謙遜的,只不過這種方式在今天看來,實在太過迂腐了。

《國學入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