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雍正年表
說明:1.本表記注雍正本人及康熙、雍正兩朝重要事務和事件。
2.本表依據附錄(四)“參考書目”中基本書目的載籍資料編寫,並在個別處參考了莊吉發著《康熙事典》。
中國紀年
公元
月
雍正歲數
記事
康熙十七
1678
十
一
三十日,胤禛生,為康熙第四子。母烏雅氏,孝恭仁皇后,時為宮女,次年受封德嬪。胤禛長兄胤禔,生於康熙十一年。二兄胤礽,生於十三年,十四年立為太子。三兄胤祉生於十六年。
二十
1681
十二
四
母德嬪進為德妃。
二十二
1683
六
跟從侍講學士顧八代學習,直至康熙三十七年;同時值尚書房教皇子的有後升任大學士張英、徐元夢等人。
二十五
1686
九
康熙巡行塞外,胤禛隨行,同往的皇子有胤礽、胤禔、胤祉。
二十七
1688
十二
十一
孝莊文皇后忌辰,康熙往遵化謁暫安奉殿,胤禛及胤禔、胤祉隨往祭祀。先年大學士索額圖、明珠分別結黨,前者為太子黨,後者反之,至是明珠被劾罷任。
三十
1691
十四
約在本年胤禛奉父命同內大臣費揚古女(喇那)〔那拉〕氏結婚。(喇那)〔那拉〕氏後為孝敬憲皇后。
三十二
1693
二
十六
康熙巡視畿甸,胤禛同胤礽等侍行。重修闕里孔廟落成,胤祉往祭,胤禛同行。
三十五
1696
三至五
十九
康熙親征噶爾丹,諸皇子從征,胤禛掌正紅旗大營。
十二
胤禛往暫安奉殿行禮。
三十七
1698
三
二十一
康熙授諸子世爵,胤禛為貝勒,胤禔、胤祉為郡王,五弟胤祺、七弟胤祐、八弟胤祀亦為貝勒。
三十八
1699
二十二
是年,康熙為諸皇子建府,胤禛府邸在其中,為日後之雍和宮。
四十一
1702
正月至二月
二十五
康熙巡幸五台山,胤禛及胤礽、十三弟胤祥從行。
九至十
康熙南巡,胤禛、胤礽、胤祥等侍從,至德州,胤礽病,旋回北京。
四十二
1703
一至三
二十六
康熙南巡,至江寧、蘇州、杭州,胤禛及胤礽、胤祥從行。
五
康熙拘禁皇太子叔舅公、原任領侍衛內大臣索額圖,指斥他結黨議論國事。
四十七
1708
正
三十一
浙江四明大嵐山朱三太子、張念一等準備暴動,稱大明天德年號。
九
廢黜皇太子胤礽。
十一
圈禁胤禔。廷臣舉胤祀為太子,康熙不允。
四十八
1709
三
三十二
復立胤礽為太子。封胤禛、胤祉、胤祺為王,胤祐、九弟胤禟、十弟胤䄉、十二弟胤祹、十四弟胤禵等世爵。
八
胤禛受賜王爵號雍親王。約於是年受賜圓明園。
五十
1711
八
三十四
胤禛第四子弘歷生。
五十一
1712
二
三十五
康熙宣佈實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政策。
十
再次廢黜胤礽,予以禁錮。
五十二
1713
九
三十六
胤祉開蒙養齋館修書。是年,雍邸屬人戴鐸提出全面奪取儲位的規劃,胤禛說他的建議是金石之言。
五十四
1715
四
三十八
準噶爾策妄阿拉布坦遣兵騷擾哈密,康熙召胤禛和胤祉議論對策,胤禛主張用兵。
十
康熙禁止民人往南洋貿易。
五十五
1716
三十九
戴鐸報告有武夷山道士算得胤禛是萬字命,胤禛極感興趣。
五十六
1717
正
四十
康熙命胤禛同胤祉等皇子審理盜發明陵事,並祭明陵。
七
河南宜陽亢珽、閿鄉尹喬、王更一暴動。
十一
朝臣請立皇太子,康熙遂宣佈未來遺詔的內容,講其生平政績和歷史地位,號召宗室團結,但迴避了關鍵的繼承人問題,此為後來雍正宣佈的康熙遺詔張本。
十二
皇太后死,時康熙在病中,用胤禛及胤祉、胤祿傳旨辦事。時儲位之爭激烈,在福建的道員戴鐸聞聽對胤禛不利,欲謀台灣道職,以作將來退身之計。
五十七
1718
十
四十一
康熙命胤禵為撫遠大將軍出征西北。胤祐、胤䄉、胤祹管旗務。年羹堯為四川總督。
五十八
1719
三
四十二
大將軍胤禵到達西寧,疏參失職官員,整頓營伍。
五十九
1720
八
四十三
胤禵指揮清軍兩路進藏,送達賴六世格桑嘉措至拉薩,驅逐準噶爾在藏中勢力。是年湖南辰溪謝祿正暴動,至雍正五年八月被處死。本年隆科多為理藩院尚書,兼步軍統領。
六十
1721
正
四十四
康熙登基一甲子大慶,胤禛往盛京祭祖陵。大學士王掞請立太子,三月御史陶彝等人亦為請求,康熙以他們結黨,發遣西北軍前效力。
三
萬壽節,胤禛致祭太廟後殿。因貢士不平鬧事,胤禛奉命同胤祉率大學士王頊齡等磨勘中試原卷。
五
台灣朱一貴起義,下月失敗。
十一
胤禛奉命冬至祭天。
六十一
1722
三
四十五
胤禛兩次請康熙游幸圓明園,康熙召見弘歷,養育宮中。
十
胤禛與延信、隆科多等人清查京通二倉。
十一
初七日康熙有病,初九日胤禛奉命代行冬至祭天,往南郊齋戒;十三日康熙死,隆科多傳遺詔,命胤禛繼位,或雲隆系矯詔,或雲胤禛篡改遺詔,謂康熙遺命胤禵繼位。
十二
雍正命隆科多兼吏部尚書,胤祀兼管理藩院事,胤祥管戶部三庫事務。命各省在三年內清補錢糧虧空。罷鷹犬之獻。命修康熙實錄。康熙諸子奉命為雍正避名諱,名中“胤”字改作“允”字。
雍正元年
1723
正
四十六
分別諭督撫提鎮守令等地方文武官員,明其職掌。設立會考府稽核錢糧。命徐元夢、朱軾等教皇子讀書。命允禟往西寧,離散允祀黨人。
二
命對錢糧不清的官員革職追贓,不得留任。尊上康熙廟號“聖祖”。
三
追封孔子五世為王。
四
送康熙遺體於遵化山陵,安放於享堂,陵名景陵,囚允禵於此。削除山陝樂籍,准改業從良。設翻譯科。恢復康熙五十七年停止的起居註冊寫作。
五
仁壽皇太后死。定官民婚嫁禮制,禁奢靡。定會試二場以《孝經》命題。世祖孝陵蓍草獻瑞。
八
實行秘密立儲法。除豁浙江紹興惰民賤籍。雍正去遵化,將康熙遺體安置地宮。設台灣彰化縣。
九
準直隸巡撫李維鈞之請,明年起實行攤丁入糧制度。耶穌會士郎世寧繪《聚瑞圖》
十一
命六科給事中內升外轉歸都察院管理,致使台省合一,削弱言官作用。朱一貴餘眾溫上貴等暴動於江西萬載。命八旗蒙古各立蒙古官學,准考筆貼式補用。
十二
命將非技藝西洋人遷於澳門和廣州,改天主堂為公所。本年從山西巡撫諾岷之請,在晉實行耗羨歸公和養廉銀製度。冊立喇拉氏為皇后,年氏為貴妃,李氏為齊妃,鈕祜祿氏為熹妃。
二
1724
正
四十七
添置八旗教養兵,以利於解決旗民生計困難問題。
三
年羹堯、岳鍾琪平定羅卜藏丹津之亂,五月處置青海善後事宜。雍正將康熙聖諭十六條敷衍成《聖諭廣訓》,作序頒布,令向民間宣講。取消儒戶、宦戶名稱,以減少紳衿濫免差徭之弊。命地方官勸農,給老農頂戴以資鼓勵。
四
允䄉被革爵圈禁。
閏四
命開館續修會典。原宗學一所,改命左右翼各設一所。
五
河南封邱生員反對紳民一體當差,罷考。諭河南巡撫密禁白蓮教。貝勒蘇努以允祀黨人削爵,並其子發配山西右衛。
六
命在京南設立八旗井田,安置八旗貧民耕種。闕里孔廟火災,八月發帑興修。
七
經廷臣討論,下令全面推行耗羨歸公及養廉銀製度。頒布《御制朋黨論》,為允祀集團而發。
九
以江南財賦重地,縣令事繁,分置州縣,後在他省提升州、縣為府或直隸州。以妨農、聚眾等原因,嚴禁廣東開礦。貴州畢節童生聚眾阻考。
十
封明裔朱之璉為一等候,世奉明祀。直隸巡撫升格為總督。
十一
孝莊文皇后暫安奉殿定名昭西陵。年羹堯在京張狂不謹。
十二
允礽病死,雍正臨喪,追封理密親王。任命田文鏡為河南巡撫。
三
1725
二
四十八
以日月合璧、五星聯珠為禎瑞,告祭景陵。永遠停止盜賊、逃人割腳筋例。宣示允禟罪狀。
三
以年羹堯賀五星聯珠表有誤責問之。
四
改年羹堯為杭州將軍,岳鍾琪署川陝總督。
五
嚴禁私鑄制錢。發上諭,謂不用僧人讚襄政務。世傳年羹堯、隆科多、允祀、允禟諸獄,由釋文覺參與籌劃。
六
雍親王府升為行宮,名曰雍和宮,至乾隆八年改為喇嘛寺。
七
允禟削爵。
九
經營遵化九鳳朝陽吉地,後以出砂廢。
十
以楊名時為雲貴總督管雲南巡撫事,鄂爾泰為雲南巡撫管雲貴總督事。
十一
內務府下人反對削減披甲名額。向各省派遣巡察官員,清理盜案。
十二
以九十二大罪命年羹堯自裁;與之有聯繫的《讀書堂西征隨筆》作者汪景祺以訕謗罪處斬。本年命允祥、朱軾查勘直隸水利。本年命李衛為浙江巡撫。
四
1726
正
四十九
將允祀、允禟削除宗籍,三月允祀改名阿其那,五月允禟改名塞思黑。
二
命張廷玉為大學士兼戶部尚書,蔣廷錫為戶部尚書。
三
將在雍邸輯成的《悅心集》刊印。以侍講學士錢名世諂媚年羹堯,親書“名教罪人”責之。改囚允禵於景山壽皇殿。
四
直隸總督李紱參劾田文鏡貪酷不法。
五
斬允祀黨人鄂倫岱、阿爾松阿。廣州民人打搶米廠,喧鬧公堂。製造看天氣表(溫度計)。
七
圈禁平郡王訥爾蘇,子福彭襲爵。定保甲法與官吏捕盜不力懲治例。
八
允禟死於保定禁所。雍正祭孔廟,奠帛獻爵行跪拜禮。允祀死於禁所。
九
鄂爾泰提出改土歸流的方針、策略,為雍正讚賞。以侍郎查嗣庭為隆科多黨人、主考江西試題乖張,逮問,死於獄,次年五月戮屍。嚴禁製造販賣賭具。萬卷類書《古今圖書集成》刊印。因鑄錢缺銅,禁止民人用黃銅製造器皿。
十
以汪景祺、查嗣庭為浙江人,停止該省鄉會試,特設浙江觀風整俗使。
十一
召見琉球國貢使。
十二
原任蘇州織造李煦前以虧空革職,至是因給允祀侍婢事發,遣戍黑龍江。御史謝濟世參劾田文鏡,雍正以其與李紱結成科甲朋黨,遣戍北路軍營,謝的廣西同鄉工部主事陸生柟被牽連亦赴戍所。行直隸營田事例。總河齊蘇勒暨豫撫田文鏡等奏報黃河清,雍正以為祥瑞,明年加恩百官。命選立族長。
五
1727
正
五十
開江南捐谷例。
二
頒布修訂的大清律。疏浚陝西鄭白渠。
三
開福建洋禁,旋亦允廣東民人往南洋貿易。俄羅斯使臣薩瓦·務拉的斯拉維赤至京賀登極。
四
開豁徽州、寧國世僕。
七
命民間首報隱田。西藏噶倫阿爾布巴叛亂,雍正命查郎阿率兵進討。
八
喀爾喀郡王策凌代表清朝與俄使薩瓦·務拉的斯拉維赤簽訂《恰克圖條約》。
十
以四十二大罪將隆科多圈禁,後死於禁所。西藏事定,留駐藏大臣二人,分駐前後藏。
十一
嚴禁民間演習拳棒。
十二
下令查抄江寧織造曹頫家產,《紅樓夢》作者曹雪芹家庭從此敗落。以延信黨於允祀、允禵,圈禁。從岳鍾琪之請,在四川清丈墾田,搜查隱田。註釋《孝經衍義》,成《孝經集注》,並譯為滿文,成《孝經合解》。
六
1728
正
五十一
於安南劃定賭咒河疆界。
二
寶泉局匠役聚眾抗議官員剋扣工食。
三
上年山西發生“澤州匪類聚眾”案,至是首領翟斌如等遇害。
七
田文鏡奏報民人翟世有拾金不昧,命給七品頂戴以茲鼓勵,此後這類報告不斷出現。
八
諭令福建、廣東籍官員不得說鄉音,改習官話。禁止台灣民人結拜父母會。
九
湖南曾靜遣其徒張熙往陝西策動岳鍾琪反清,興大獄,株連浙江已故理學家呂留良及其門人嚴鴻逵、沈再寬等。河南永壽縣有“卦子”活動。
十
制定出洋船隻條例。
十一
疏浚寧夏昌潤渠,置寶豐、新渠等縣,召民墾種。濟寧州發生劫獄、盜庫、打傷官員事件。為內務府包衣子弟設立鹹安官學。
十二
命侍郎王璣等至江南清理積欠,至九年結束,民間謂為“匯追”。本年命閩粵士人學習官話,否則八年以後停止其科舉考試。
七
1729
正
五十二
鄂爾泰奏去年聖壽節雲南出現慶雲,表示天子孝行,以為祥禎,此後各地紛報慶雲。更定台灣文員更換調補之法。
二
因曾靜案,設湖南觀風整俗使。設直隸巡農御史。
三
以岳鍾琪為寧遠大將軍、傅爾丹為靖邊大將軍,分領西路和北路軍營,預備出征準噶爾。
四
訓誡回民毋得恃強凌弱。
五
命浙江依照福建、廣東辦法,許民出洋貿易。以廣東旦民為良民,准許上岸居住。
六
出師征準噶爾,雍正誓師京南南海子。設立軍需房,即軍機處。
七
陸生柟讀《通鑒》,書寫評論,以之為誹謗朝政,至十二月於軍前正法。山東人牛三花拉在青州組織秘密宗教三元會,至是被破壞。
閏七
諭八旗各設覺羅學。密諭督撫查訪潛藏居住之西洋人。
八
命編輯《上諭內閣》,至九年書成,乾隆間續完;命編《朱批諭旨》,至乾隆間出齊;命田文鏡、李衛總結地方官行政經驗,次年撰成《欽頒聖諭條例事宜》。
九
密諭江西巡撫查禁羅教。《治河方略》纂成。
十
宣佈免曾靜師徒死刑,用他們講解《大義覺迷錄》。
十二
決定在易州建造陵寢。以廣東多盜案,設觀風整俗使。重申服色越制之禁。李衛在江蘇查出甘鳳池案,這是具有反清復明色彩的秘密結社。社會上傳言朱三太子在交趾、呂宋等處活動。本年改教坊司為和聲署。本年蘇州踹匠欒爾集等拜盟,組織反抗活動。本年冬天起,雍正身體經常不適。
八
1730
二
五十三
《河南通志》成。
四
雍正輯《庭訓格言》成,該書彙集康熙訓子語錄。《浙江通志》成。
五
允祥死,雍正臨喪所,命配享太廟;誠親王允祉以臨喪無狀,削爵圈禁。封允礽子弘晰為理親王。削除蘇州常熟、昭文丐戶賤籍。崇明佃農進行抗租鬥爭。
七
敕建京師賢良祠。准設雲南烏蒙各屬苗民義學。
八
北京地震,雍正登舟、設幕作息。
十
更定朝臣帽頂制度。雍正斬為其治病的道士賈士芳。行廣西開墾事例。本年,因曾靜、呂留良案,發生幾起文字獄,有徐駿詩文案,上杭范世傑呈詞案,屈大均詩文案。本年,楊成勳等因四川清丈謀圖組織暴動。
十一
闕里孔廟興修告成,命皇子弘晝等告祭。
九
1731
二
五十四
准許江西棚民參加科舉考試。
三
湖北鍾祥縣士民抗糧。
四
準噶爾進攻吐魯番。
六
傅爾丹被準噶爾打敗於和通泊,命馬爾賽為綏遠將軍,前往軍營。
九
皇后死,謚孝敬憲皇后,雍正因身體不適,未視含殮。禁止廣東海陽縣民結拜父母會。
十一
甘肅設立回民保甲。
十二
《清聖祖實錄》、《清聖祖聖訓》修成。允祿等編輯《上諭八旗》成。鄂爾泰奏報改土歸流完成。禁止鐵鍋出洋。
十
1732
正
五十五
命鄂爾泰為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四川建昌地震。
三
鑄造軍機處印信。
閏五
蘇州巡撫查禁大成教。
七
策凌敗準噶爾於額爾德尼昭(光顯寺),九月嘉獎之,賜號“超勇親王”,授定邊左副將軍。命鄂爾泰督巡陝甘,經略軍務。
十
以岳鍾琪用兵無方,奪其公爵,削職拘禁。《大清會典》告成。
十一
禁止官府侵佔寺院田產。
十二
以縱賊失機,斬馬爾賽於軍前。呂留良案審結,呂留良、嚴鴻逵戮屍,沈在寬立斬。《聖祖仁皇帝御制文集·四集》刊成。
十一
1733
二
五十六
封弘歷為寶親王,皇五子弘晝為和親王。
四
選輯禪僧、羽士的語錄,名《御選語錄》(包括雍正的《圓明語錄》);纂成《揀魔辨異錄》。下詔征舉博學鴻詞。以失機縱敵,斬提督紀成斌於西路軍營。
七
湖南漵浦生童阻考。
八
台灣莊民編保甲,番社立社學。
十一
為禪宗名僧賜封號。本年修葺京內外名山寶剎。開浙江海塘事例。改鑄銅錢。
十二
1734
三
五十七
查禁山東一炷香教。
四
湖南署撫奏聞設立育嬰堂情況。
八
遣傅鼐等往準噶爾議和。
十一
命校對太祖、太宗、世祖三朝實錄,實即篡改史書,乾隆初書成。
十二
沈倫《大樵山人詩集》案發。本年,開館刊刻藏經。《御制宗鏡大綱》刊印。
十三
1735
二
五十八
《御錄經海一謫》刊印。
三
因改土歸流,貴州古州發生叛亂。
四
禁止廣東開礦。
閏四
果親王允禮奉差雲南奉寧宣諭達賴喇嘛後回京覆命。禁安徽糍粑教。河南改建少林寺竣工。
五
命弘歷、弘晝、鄂爾泰等辦理苗疆事務。
八
二十日雍正有病,仍理朝政,二十二日夜病劇,二十三日子夜死。有事先封存的傳位詔書,命弘歷嗣位。遺詔命將來予鄂爾泰、張廷玉配享太廟。弘歷命允祿、允禮、鄂爾泰、張廷玉為總理事務王大臣。諭八旗都統逢三、八之日宣講聖諭。
十一
弘歷上雍正謚號“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廟號“世宗”。
乾隆二
1737
三
乾隆葬雍正於易州泰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