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的生平軼事

韋啟昌

阿圖爾·叔本華,1788年2月22日誕生在但澤(今波蘭格旦斯克)一個異常顯赫的富商家庭。

但澤聖靈街114號,叔本華在此誕生

阿圖爾·叔本華名字的拼寫是Arthur,這名字不光在德國是常用名,在意大利、法國和英國也是常用名;拼寫在以上國家的語言裡一模一樣,只是發音略有差別。從事國際貿易、謹守家族格言「沒有自由就沒有幸福」的叔本華父親(海因裡希·弗洛裡斯·叔本華)給兒子起了這一多國通用的名字,極有可能有其寓意。雖然長大後叔本華沒有作為巨商跨國貿易和賺錢——就像他父親所希望的那樣,但叔本華的思想遺產卻跨國流傳開來。這種結局絕對不是叔本華父親當初所預料到的。

叔本華的父親:海因裡希·弗洛裡斯·叔本華(1747—1805)

自叔本華以上的幾代人在但澤一直因經商而家族顯赫。彼得大帝及皇后在1716年訪問但澤時,就在叔本華的曾祖父安德裡亞斯·叔本華家裡過夜。據聞,這位叔本華的曾祖父在客人到來之前巡視客房,當發現房間有點寒冷時,老叔本華就吩咐僕人把白蘭地酒灑在地上燃燒,以溫暖房間和讓房間洋溢著美酒的芬芳氣味。

叔本華的母親約翰·特羅西娜·叔本華,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嫁給了比她年長得多的巨商叔本華的父親。根據當時人們的形容,叔本華的父親「有著肌肉紮實的體形,四方寬闊的臉盤,嘴巴寬大,下巴則明顯突出」。當初,這場婚姻是約翰·特羅西娜的親友極力撮合,也招來「不少人的艷羨」(叔本華母親語)。但這場婚姻對於約翰·特羅西娜本人似乎並不很幸福。不過,就像叔本華所說的:「幸福的婚姻是稀有的……在締結婚姻時,要麼我們的個體(如果我們考慮的只是愛情),要麼種屬後代的利益(如果我們只考慮金錢物質利益),這兩者之一肯定會受到損害……因為優厚的物質條件和狂熱的愛情結合一道是至為罕有的好運。」

叔本華的母親很有文藝天賦。當時的不少德國文化名人,包括寫作格林童話的格林兄弟、施萊格爾兄弟、歌德都是叔本華母親舉辦的沙龍的座上賓。音樂家舒伯特還曾為約翰·特羅西娜·叔本華寫的一首詩譜上曲子。約翰·特羅西娜·叔本華本人寫作了不少浪漫的愛情小說。在她的大部分小說裡,那些女主人公在年輕時都狂熱地戀愛過,但卻都不幸地有情人不成眷屬。她們只得把對心上人的思念深埋在心裡,一邊服從理智的召喚,嫁給了理智上更合乎她們要求的男人。這些小說充滿著哀怨的情緒。約翰·特羅西娜·叔本華當時享有一定的文名。甚至在叔本華寫作了巨著《作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以後的一段不短的時間裡,人們提起叔本華時,也會不時地說「那是約翰·特羅西娜·叔本華的兒子」。

約翰·特羅西娜·叔本華在繪畫,旁邊是叔本華唯一的、也擁有一定文名的妹妹阿黛爾·叔本華

叔本華從小就與母親不相投緣,他也感覺不到母親對他懷有什麼母愛。成年後,叔本華不止一次地回憶起很小的時候,在與父母散步時,父母遠遠地走在前面,而他則在後面步履蹣跚,「當時我的心中充滿著絕望」。及至父親自殺身亡以後,母親得到了解脫,然後全副身心投進在魏瑪的社交沙龍之中。叔本華對母親交際花般的行為就更看不上眼了,而母親對這位滿臉嚴肅、不時指指點點發出尖銳批評的兒子也不買賬。在母親給叔本華的一封信中,約翰·特羅西娜·叔本華寫下她對兒子的看法:「我並沒有看不到你好的地方,讓我畏懼你的,不是你的情感、你的內在,而是你的外在作風和行為,你的那些觀點、那些評論意見……一句話,在外在世界方面,我跟你毫無共通之處。……你那嚴峻的模樣,還有那些從你嘴裡說出的、神諭一樣不容反駁的怪誕論斷,給我很大壓力。……你所哀歎的世人的愚蠢和人生的痛苦也使我心情悶悶不樂,讓我晚上噩夢連連。而我本來卻是希望睡個好覺的。」

叔本華家族在但澤的莊園

叔本華與母親之間還有過一段著名的對話。多年以後,叔本華把這段對話告訴了他的好朋友威廉·格溫納:

母親:(撿起兒子的哲學著作《論充足根據律的四重根》)這肯定只是給藥劑師作包裝用。

兒子:甚至在破爛收藏室裡也找不到一部你寫的那些書時,仍然會有人讀這些著作。

母親:你的那些書,印出來以後也將堆放在倉庫裡。

母親和兒子的預言事後都證實非常準確。

這樣,叔本華在以後的著作裡有很多聽來並不讓女性舒服的評論,雖然肯定不是狹隘地出於對母親的看法,但這些評論還是讓不少人馬上聯想起他和母親的惡劣關係。哲學家早期生活的所見所聞,的確為他那些獨到的觀點提供了素材或者證明。下面的這些見解就經常讓人想起哲學家早年的觀察和感受:

就像動物的情形一樣,人的原初母愛純粹只是本能性的,所以,隨著孩子無助狀態的結束,母愛也就結束了。取而代之的,就是基於習慣和理性的愛;但這種愛經常不曾產生,尤其是當孩子的母親從不曾愛過這孩子的父親。

在女人的心裡,女人認為男人的使命就是賺錢,而她們的任務就是揮霍這些錢,可能的話,她們在男人的生前就要這樣做,而在男人死後這樣做就更是不用說的了。

偽裝因此對於女人來說是與生俱來的,這幾乎就是女人的特性,無論她們是愚蠢還是聰明。一有機會她們就會運用偽裝,這對於她們來說是最自然不過的,一如動物一旦受到攻擊就會馬上運用自身的武器一樣。並且,她們這樣做的時候,還在某種程度上認為自己在行使正當權利呢。基於同樣的理由,女人特別能夠識穿別人的偽裝行為。所以,試圖在女人面前運用偽裝並不可取。

叔本華甚至說出了這樣經典的一句話:

把身材矮小、肩膀狹窄、臀部寬大、兩腿矮短的女性稱為「美人」、「佳麗」,這也只有被性慾蒙蔽了頭腦的男人才會說得出來。也就是說,女性的全部美麗全在於這種性慾之中。

叔本華很早就顯現出無人能及的思想能力。25歲左右就完成哲學名篇《論充足根據律的四重根》,而為他奠定不朽哲學家地位的《作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也是在29歲前完成的。有趣的是,儘管叔本華思想成熟得很早,他在著作中顯現出來的博學也讓人驚歎,但在叔本華19歲以前,除了在外語方面,嚴格來說,叔本華還沒有仔細、全面地掌握某一門學科。

青年時代的叔本華

叔本華自小就跟隨父母周遊列國。在上大學之前,從15歲到17歲,他更專門遊歷了歐洲國家,在各種不同的語言、文化氛圍中實地接受熏陶,而不是像其他的學者那樣從一開始就只是接受書本知識。他對這段經驗的體會是:

一般來說,在孩子們從生活原型中瞭解到生活之前,他們不應該從生活的複製件中認識生活的任何方面。因此,不要匆匆忙忙只是把書本放在孩子們的手中。……讓他們永遠直接從現實世界裡提取概念。

而哲學家的眼睛則更是「應該永遠注視著事物本身,讓大自然、世事、人生,而不是書本成為他思考的素材」。

叔本華在哥廷根念大學的第一二年裡,學習了物理學、礦物學、自然歷史、植物學,也旁聽生理學、天文學、氣象學、人種學、法學的講課。他所留下來的筆記本密密麻麻寫滿了對聽課內容的肯定、否定、質疑、感想。廣泛、深入的知識為他以後成為哲學家鋪墊了必不可少的基礎。當然,他還聽從他的哲學指導教師舒爾茨的寶貴意見,認真、仔細、透徹地閱讀柏拉圖和康德的著作。在大學的這頭兩年裡,叔本華就已經非常清楚自己將來注定要走的路了。他對年長的文學家魏蘭(Wieland)說過:

人生真是糟糕透頂的事情,我已決定要花費這一生去琢磨和探究這一糟糕透頂的人生。

他對這種早年就有的使命感是這樣描繪的:

生來就注定要成就一番偉大事業的人,從青年時代起就在內心秘密地感受到了這一事實。他就會像建築蜂巢的工蜂那樣去努力完成自己的使命。

在青年時代,一個精神素質出眾的人就已經著手為他那獨特、原初的觀點和認識積累素材,也就是說,他為自己注定要給予這世界的奉獻做搜集工夫。

1812年秋,叔本華進入柏林大學,聽了當時著名的德國哲學教授費希特、施萊爾馬赫的講課,但深感失望。加上他後來在大學講授哲學的經歷,更加讓叔本華認定:

對於絕大多數的學者來說,他們的知識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這解釋了為什麼這些人永遠不會在他們的知識領域裡取得非凡的成就,因為要有所建樹的話,那他們所從事的知識或者學問就必須是他們的目的,而其他別的一切,甚至他們的存在本身,就只是手段而已。

能夠獲得新穎、偉大的基本觀點的人,也只是那些把求知視為自己學習的直接目的,此外對別的目的無動於衷的人。

叔本華掌握了7種語言,拉丁語、希臘語、法語、英語、德語、西班牙語、意大利語。英國學者麥吉在參觀完叔本華在法蘭克福家中的圖書室後,寫下了這樣的印象:

叔本華習慣在所閱讀的書上作筆記,並且經常是寫得密密麻麻。他所閱讀的書是以何種語言寫成,他就以何種語言寫下筆記。……有時候,由於字寫得太過有力,幾乎都要透過紙背了。

在魏瑪由母親辦的沙龍裡,叔本華認識了許多文化名人。他與歌德也真正加深了瞭解。才二十出頭的叔本華與六十多歲的歌德對色彩理論曾作過長時間的討論。飽經世事的歌德對年輕的叔本華的評價是:

看著吧,這個人(叔本華)會比我們所有人都更出色。

叔本華致歌德的一封信的手稿

1814年5月,叔本華與母親徹底決裂,離開魏瑪,遷往德累斯頓(1814—1818),他寫作了巨著《作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並在1819年出版。在叔本華的筆記本裡,記載著這一巨著的誕生過程:

這一著作就像小孩在子宮裡一樣,逐漸和慢慢地成形。我不知道這在何時開始、何時結束。我看見出現了某一肢體,然後出現了某一血管。也就是說,我只把頭腦裡的東西寫下來,而不會顧及寫下的東西在整體上是否聯貫,因為我知道這些東西都出自同一個源頭。

這有機的整體就這樣形成了……

《作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一版封面

另外,在一份文字記錄稿上,叔本華寫下了他的哲學思想的醞釀和寫作的過程:

我的這些哲學論點,之所以是真實的,並因此是不朽的,就在於這些東西並不是我所創作的,而是它們自己成形的。這些東西完全用不著我的幫助而生發;在這種時候,我身上的所有一切就好像睡著了似的……只有在這種完全擺脫了意欲的情況下,出現在我腦海中的東西,才通過我用筆記錄下來,成為我的著作。我純粹只是旁觀者和證人。這一點保證了這些思想的真實性,並且讓我在得不到同感和認可之時也不會懷疑自己。

也正因為這樣,叔本華在緊張寫作這部不朽著作時,晚上照樣跟朋友聊天,上劇院觀劇。

在這部字字珠璣、洞燭幽微的巨著問世17年以後,叔本華詢問出版商這本書的銷售時,出版商告訴他這部書幾乎沒有賣出多少本。叔本華對此的見解是:

所有真正的、優秀的作品無論在哪個時候、哪個地方都要與總是佔據上風的荒唐、拙劣的東西進行沒完沒了的惡鬥。

在這個世界上,卑劣和惡毒普遍佔據著統治的地位,而愚蠢的嗓門叫喊得至為響亮。

大眾的判斷力是反常的,要創作出優秀的著作,並且避免寫出低劣的作品,創作者就必須抵制和鄙視大眾及其代言人的評判。

1820年1月,叔本華獲得了柏林大學講師的資格,他堅信自己思想的價值,他那高傲、堅韌的性格也導致他在對待真理的問題上,完全不可能有所妥協,雖然一定的靈活技巧會有利於傳播自己的思想。在柏林大學開課講授自己的哲學時,他想利用向學生講授自己的哲學以擴大自己哲學的影響。但他一意孤行選擇了與當時名聲極響、吸引著大批學生的黑格爾相同的授課時間。他就是要和這個被他稱為「只有嘩啦嘩啦的詞語,但卻沒有丁點兒思想的江湖騙子」對著幹。他就這樣失去了不少他當時極為需要的聽眾。另外,叔本華開課時講的第一句話就是:

在康德以後,很快就冒出了儘是玩弄字詞的詭辯者。他們亂用莫測高深的字詞,把他們同時期的有思考能力的人弄得煩膩和厭倦,然後就把這些人嚇得從此遠離哲學,不再信任這種學問。但現在,某一更具思想能力的人將會出現,使哲學重新恢復其榮譽。

1833年6月,45歲的叔本華在法蘭克福安頓了下來,直到72歲去世為止。從叔本華留下來的一個筆記本裡,我們看到了哲學家當時在選擇曼海姆抑或法蘭克福作為居住地時所作的考慮。在筆記本的封面上,哲學家用英文寫下了兩個城市各自擁有的、對自己而言的優勢。一邊是「更好的外文書店」、「更好的餐館」,另一邊則是法蘭克福有著「更好的戲劇、歌劇、音樂會」和「更多英國人」、「牙醫的水準更高」、「醫生也沒那麼差勁」。最後,或許是法蘭克福的「歡快氣氛」定奪了此事。

叔本華的生活極有規律。早上7點到8點起床。洗完冷水澡以後喝上一杯咖啡。然後埋頭一直寫作到中午。這段時間他認為最可寶貴,只用於思考和寫作。所以,他禁止任何人(包括傭人)在這段時間裡說話和露面。

叔本華在柏林的住所(圖的右面)

早上毫無例外適合人們從事任何精神上的或者體力上的工作。一切都是明亮、清新和輕鬆……我們不應該貪睡而縮短了早晨的時光,或者以沒有價值的工作和閒聊浪費這段時間。

緊張的腦力工作以後,叔本華吹笛自娛半個小時,這一娛樂方式持續了一生。在這之後,叔本華穿上燕尾服,打上潔白的領結,出外午餐。他總是穿著同一樣的、年輕時候式樣的衣服,到達同一間名為「英國飯店」的餐館用膳。午膳後,叔本華回到自己的房間進行閱讀一直到4點鐘。然後,不管天氣如何,他都鐵定出門快速散步,身邊跟著的就是那條後來也隨著主人而一齊出名的、被附近居民稱為「小叔本華」的卷毛狗。

晚年的叔本華

叔本華快速散步時,與他迎面走來的路人如果不按規矩沿右邊走,他就會以手杖擊地,口中唸唸有詞。叔本華就是這樣對任何事情都可發表一番哲學議論。叔本華眼睛近視,而他又不喜歡戴眼鏡(認為那有傷眼睛),走路時又不往兩邊看,嘴裡只是不時地喃喃自語。所以,有些碰見叔本華的路人還以為叔本華在嘲笑他們呢。當叔本華得知這事以後,從此,叔本華散步途中一看見有人舉起帽子,他也舉起自己的帽子致意,也不管他是否認識他們。

約翰·愛林的木刻作品:《叔本華與他的卷毛狗》

傍晚6點鐘,叔本華會準時到達圖書館。叔本華在圖書館的閱覽室閱讀英國的《泰晤士日報》。叔本華頗為贊同他父親的說法:

從《泰晤士報》,你可以知道一切你想要知道的東西。

晚上,叔本華會去劇院或者音樂會看戲或者聽音樂。據叔本華認為,「不上劇院看戲就像穿衣打扮而不照鏡子」。貝多芬的曲子是叔本華的至愛。如果貝多芬的交響樂演奏完畢,另一音樂家隨即登場,叔本華就會馬上離場。

羅斯市場(圖的右面是門前總停著三輛馬車的英國飯店)

散場後,叔本華就到「英國飯店」用晚餐。如果在一起用膳的客人有興趣傾聽,或者叔本華來了興致,他就會滔滔不絕地談論人生、藝術、哲學和時事話題,有時候也不管聽者是否聽得懂他所講的內容。叔本華的朋友格溫納講述了他第一次見到叔本華時的印象:

叔本華破壞了自己定下的原則,那就是不摻進個人的東西,因為叔本華談得越深,就越變得個人化。我第一次聽他說話時,還是很年輕。我坐在離他不遠處吃飯,但那時並不認識他,也不知道他是誰。當時,他正在演示邏輯的基本知識。我還能回想起當時的他給我留下的奇特印象:他講述A=A時的情景,臉上的表情就像是一個人談論著自己的戀人。

但無論叔本華講得如何入神,他都留意著他的卷毛狗的動靜。一旦小狗想出去或者別的什麼,叔本華就會中斷其抽像的話題,讓其愛犬先滿足了願望,然後才恢復中斷了的話題。

曾經有一段時間,叔本華每次在餐館入座以後,就把一枚金幣放在桌上,離開餐館時就把金幣放回到口袋裡。有人問他這是何用意,叔本華回答說:

如果我在這裡聽到那些軍官們除了談論女人、馬匹,還有其他更嚴肅的話題,那這金幣我就用來救濟窮人。

他一般在晚上9點到10點左右就回家。在床上閱讀幾頁古印度的《吠陀》,因為他認為:

從《吠陀》的一頁紙著作,我們所學到的就超過康德以後的整卷整卷的哲學著作。

然後,叔本華就沉沉睡去,一覺到天明。

在1848年的革命(或者像叔本華說的「暴亂」)中,造反者在叔本華屋子前面的街頭修築了工事,與政府軍激戰。叔本華吩咐把大門緊閉。這時響起了急促的敲門聲。最後,傭人進來小聲告訴叔本華,敲門的是前來增援政府軍的波希米亞士兵。「我馬上開門給那些親愛的朋友」,叔本華在一封信裡描述當時的情形:

1845年的叔本華

二十個身穿藍衣服的波希米亞士兵湧了進來,從窗口向下面的暴徒射擊。但很快,他們就發現隔壁房間更利於射擊。一個軍官從二樓觀察街上躲在工事後面的暴徒。我馬上把我的觀看歌劇的大望遠鏡借給了他們。

叔本華在法蘭克福好景大街16號和17號的兩棟房子

叔本華還把一大筆遺產留給了在鎮壓暴動中受傷的士兵和死亡士兵的家屬。叔本華的觀點很明確:

人們總是對政府、法律和公共機構深感不滿,但這主要不過就是人們把本屬於人生的可憐苦處歸咎於政府、制度等。

國家不過就是一個為保護整體人民免於受到別的國家的攻擊,或者為保護國家中的成員免於受到其他成員的攻擊而設立。設立國家的必要性就在於人們已經承認:人與人之間並沒有什麼公正可言的。

只需想一想:在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潛藏著無限膨脹的自我;要把這數以百萬計的人控制在平和、秩序、法律的束縛之內,那是多麼困難的一樁事情。而國家政府承擔的就是這一困難的任務。事實上,看到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還能夠生活在秩序與平和之中,那真的是一件讓人嘖嘖稱奇的事情。

叔本華所住的屋子陳設極其簡單。書房的主要裝飾物就是書桌上一尊鍍了厚厚一層金箔的佛像。這尊佛像是叔本華花重金托人從印度購回。然後,叔本華讓人為佛像鍍上金箔,「黃金要鍍厚一點,不要為我省錢」,叔本華吩咐鍍金匠。金佛像的旁邊則是康德的半身塑像。沙發的上方懸掛著歌德的油畫像。另外,還有莎士比亞、笛卡兒的畫像,以及自己各個時期的照片、畫像,和許多狗的雕刻。圖書室裡藏書並不多,這與叔本華在著作中的旁徵博引有點不大相符。但叔本華早就說過了:

在挑選閱讀物的時候,掌握識別什麼不應該讀的藝術就成了至為重要的事情。

讀者大眾的愚蠢和反常是令人難以置信的,因為他們把各個時代、各個民族保存下來的至為高貴和稀罕的各種思想作品放著不讀,一門心思地偏要拿起每天都在湧現的、出自平庸頭腦的胡編亂造,純粹只是因為這些文字是今天才印刷的,油墨還沒乾透。

在完成了最後的著作《附錄和補遺》以後,叔本華寫道:

我將封筆了,剩下的就是靜觀其變了。

當這本著作在1851年出版以後,叔本華又寫下了這樣的話:

看到我最後的小孩的誕生,我是多麼的高興。隨著這一部著作的完成,我在這一世上的使命也就終於完成了。我的確感到了如釋重負,這一重負在這24年來,一直沉重地壓在我的雙肩。沒有人可以想像出這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對我來說意味著什麼。

好景大街16號房子的前廳

叔本華在晚年終於和突然地名聲大振以後,叔本華更加相信運氣的作用了。他曾說過:

與明智、力量相比,我相信運氣是更為重要的。我們的一生可比之於一條船的航程。運氣——順運或者逆運——扮演著風的角色,它可以迅速推進我們的航程,也可以把我們推回老遠的距離;對此,我們的努力和奮鬥都是徒勞無功的。我們的努力和掙扎只是發揮著槳櫓的作用。我們竭盡全力揮舞槳櫓數小時,終於向前走了一程。這時,突如其來的一陣強風一下子就能使我們倒退同樣的距離。

叔本華的半身塑像雕塑家伊麗莎白·納依

叔本華成名後,1855年,他的油畫肖像在法蘭克福博覽會上展出,並吸引了大批的人。人們還要他做模特,準備為他做半身塑像。但眾多的畫像和塑像都無法生動、傳神地顯現出叔本華的智慧神采。只有一尊由美國女雕塑家納依小姐製作的叔本華大理石塑像被視為最好的。這尊塑像製作於叔本華71歲的時候,現保存在法蘭克福圖書館。在製作的日子裡,叔本華和納依小姐談話、開玩笑、共進咖啡。叔本華打趣說,在這段日子,他有了結婚和家的感覺。

1860年9月20日,叔本華起床時身體一陣抽搐,隨即跌倒在地,並碰傷額頭。但除此以外,叔本華感覺沒有什麼特別的不適。當晚他睡得很好。第二天,叔本華像往常一樣地早早起來,用過早餐。他的管家打開窗子透進清新的空氣以後,就按照叔本華平時的吩咐走出房間,不再打擾哲學家的工作。過了一會兒,當叔本華的醫生進入房間時,叔本華已經與世長辭,身體就靠在房間沙發的一角。無痛苦而終一直是叔本華所渴求的:

誰要是像我那樣孤獨地過了一輩子,自然更懂得那種孤身上路是怎麼一回事。

71歲的叔本華

一個牧師為叔本華舉行了簡短的儀式。然後,叔本華的密友、崇拜者格溫納致詞:

現在這棺木中靜靜躺著的非比一般的人,已在人們的中間生活了整整一輩子,但他卻是一直不為人知。現在到場的所有人當中,沒有一個與他有著血緣的關係;他孤獨地死去了,正如他之前孤獨地活著。但此時此刻,在這個人的身邊,某樣東西告訴我們:他為此孤獨獲得了補償。那種要瞭解永恆的熱切渴望,伴隨著這個人的一生;而這種渴望,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只是在死神臨近之時,才罕有地、像夢一樣地瞬間在腦海掠過。這個真誠熱愛真理的人,從青少年起就厭惡表面現象,儘管這樣做使他疏遠了各種社會關係。這個深不可測的人,胸膛裡跳動著的是一顆溫暖的心。他終其一生對造作都深惡痛絕,始終忠實於自己。他孑然一身、受盡別人的誤解。因為得到出身和教育的幫助,這個有著天才思想的人得以免受人生世事重負的羈絆。他對此偉大的饋贈心存感激。他唯一的願望就是要對得起所獲得的這一饋贈。為了肩負起崇高的使命,他不惜放棄了所有其他人都會開心享受的樂趣。他現在頭上的月桂花環是在他到了生命的黃昏之時,才終於戴到了他的頭上。儘管如此,他對於自己要完成的使命,卻是懷著鐵一樣的信念。在那漫長的、不公正的默默無聞之中,他從不曾偏離其崇高的孤獨路徑半步。在自己選定的事業中,他真可稱得上恆兀兀以窮年。

根據叔本華生前的意願,叔本華的墓碑上除了刻著「阿圖爾·叔本華」的名字以外,再也沒有多餘的文字。

《教育家叔本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