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韓文不知道這是未央宮的哪座殿,但知必是寢殿。絳蠟高燒,帷幕深深,心裡不由得一陣陣發慌,渾不似在上林苑,在路上那樣子有把握了。

「姑娘,」一名花信年華的宮女含笑說道:「請卸妝吧,皇上在御書房批閱章奏,總得二更時分才會駕到。」

「不!」韓文直覺地答說:「等皇上駕到了再說。」

怎麼叫「等皇上駕到了再說」?那宮女頗有新鮮之感,因為從未聽到過有那一個召幸的掖庭女子,有此說法。

看到她的笑容收斂,韓文知道自己的話說得太硬了些,便陪笑問道:「姊姊叫什麼名字?」

「我叫阿連。」

「連姊姊——」

「姑娘,不要這麼叫我,不敢當。叫我名字好了。」

「不!」韓文不自覺地還是執拗的語氣:」我只叫你連姊姊。」

阿連無奈,只好報以苦笑。「姑娘,」她說:「當著皇上,可千萬別這麼叫。」

「為什麼?」

「皇上不喜不分尊卑,胡亂稱呼。不然,姑娘你反而害我了。」

「真是如此,我自然當心。此刻叫叫不要緊,連姊姊,我想我還是衣飾周整的好。因為,皇上有許多話問我。」

這又是阿連所不解的,想了一下問道:「姑娘必是懂音樂的。」

「何以見得?」

「皇上在寢宮,除非談音樂,不會談別樣。」

於是,韓文矜持地笑了,這表示她正是懂音樂的。

阿連不作聲了,心裡在想,能懂音樂更易得寵,應該小心伺候。當即問道:「姑娘來了以後,還未用膳,一定餓了?」

「不,我不餓,你不必費心。」韓文又說:「我要什麼,自然會不客氣告訴你。」

這句話等於明告阿連,休再絮聒。她很知趣地答應一聲悄悄退了出去。

韓文依然在燈下默然端坐,不過心境卻不同了。由於阿連的提醒,她想起皇帝深好音律,自己有一番諫勸的話,不妨就其所好,相機設喻,比較易於見聽。

於是一個人搜索枯腸,從記憶中去找到好些故事,腹稿打得差不多了,皇帝也到了,傳呼之時,正是鼓打二更。

見駕行禮便使得皇帝大為注目,因為濃妝艷抹,與前一天所見的雅淡風韻,恍如換了個人似的。

「荊襄真的出美人。」皇帝笑道:「荊山璞玉香溪水,鍾靈都在女兒身!」

韓文微笑不答,抬眼看一看皇帝,仍舊將頭低了下去。

「你何不御妝?也輕鬆些。」

「以禮事君,不敢褻慢。」

皇帝一愣,掖庭女子向來以色事君,這韓文竟道是「以禮事君」。然則自己是不是也該以禮相待呢?心裡這樣反應,尚無結論,而身子卻不由得坐正了。「韓文,」皇帝說道:「可惜了,你是女兒身。」

「聖意何在,竊所未喻。」

「如果你是男子,一定是我安邦定國的良臣。」

這一說使得韓文真個有受寵若驚之感,睜大了一雙眼,似笑非笑地只望著皇帝。

「你說以禮事君,我不大明白你的意思。禮以制情,此刻你我相處,莫非於禮不合?」

「婢子出言無狀,惶恐之至。不過既蒙皇上以『女兒身』為惜,婢子自不敢妄自菲薄,以掖庭女子所以事君者事皇上。」

皇帝暗暗點頭,自覺質問她的話,相當厲害。不過她竟然針鋒相對,振振有詞。這樣一轉念間,覺得有此人把酒縱談,亦是消遣長夜的一法。於是拉一拉手邊的絲繩,帷外玉磐涔涔,隨即有人奉召而至,正是阿連。

「置酒!」

「是!」阿連答應著,又加了一句:「韓姑娘尚未晚食。」

「喔!為什麼?」皇帝看著韓文問。

不想吃飯,自然是因為胃納不佳,不須有何特別的原因,韓文覺得無從回答,皇帝亦就不多追問。好在上方玉食,即便是宵夜,亦比民間富家的正餐來得豐盛。待一會撤饌以賜,就可以讓她果腹了。

寢宮中另設膳房早就有預備的,所以咄嗟立辦。貴人盡皆肉食,何況是天子。但韓文卻甘於蔬食,因此對於皇帝所賜的珍饈,反有無福消受之感。

但本乎「長者賜不能辭」之義,韓文只好努力加餐。而皇帝卻以為她健於飲啖,所以當一座小鼎捧上來時,他聞見香味,便即笑道:「你的口福不錯!今天有炮豚。這是天下的至味,連昭君都不曾嘗過。」

韓文聽說過炮豚的做法,是用殺淨的豬或羊,腹中塞滿干棗,外面用葦竹包好,糊滿黏土,在火中烤透,剝去泥草,將已熟之肉切成大塊,糊上米粉下油鍋炸,然後置於小鼎,在大湯鑊中隔水燉三天三夜,調醬而食。香、嫩、鮮三字俱全。老饕一提起炮豚就會掉口水。

可是韓文卻心有餘而力不足,因為過於油膩。皇帝看她停箸不食,少不得又要問:「何以不下箸?」

「是——」韓文靈機一動,作了違心之言:「皇上曾道,長公主亦未嘗過這天下的至味,婢子何忍下嚥?」

「你們姊妹倒真是情深。」皇帝嘉許地說:「不過她有許多享受,是你沒有的,今天就一味炮豚佔了她的先,亦不算過分。」

「總覺於心不安,」韓文緊接著說:「婢子斗膽上言,異日侍宴時,願與長公主享。」

「好!好!」皇帝欣喜地說:「你的願望一定可以達到。不過,那時候不是與長公主同享,而是與明妃同享。」

提到這話,韓文立刻轉為嚴肅的臉色,用低沉抑鬱的聲音說:「但願如皇上所望。」

「怎麼?」皇帝的笑容逐漸消失:「怎麼說是但願?有什麼不可抗的阻力,不能讓昭君成為明妃?別人不知道,你不是很瞭解我的計劃嗎?」

「是,婢子辱承皇上以大事垂詢,驚寵莫名。只是細細想去,使外藩畏威,非長治久安之計,總還要讓他懷德才好。」

「你這話倒也有點道理。」皇帝語氣平靜下來:「你倒說,怎樣才能讓呼韓邪懷德?」

「無非仍堅婚姻之約。」

「什麼?」皇帝指著韓文問:「你說的什麼?」

韓文知道皇帝誤會了,以為「仍堅婚姻之約」,便是遣嫁昭君。情急如此,著實可笑。但嘴角剛一牽動,立刻警覺,這是失禮不敬,因而盡力忍住。那模樣就顯得很怪了。

第一句話誤會了,第二句非說得很清楚不可,韓文覺得有個說法,言簡意賅,一說就明白。

「雖然重申婚姻之約,仍用李代桃僵之計。」

「原來你是這個意思!」皇帝問道:「是誰代替昭君出塞呢?」

韓文覺得皇帝這話問得多餘,但不能不答:「婢子願意效勞。」

皇帝點點頭:「將來再說吧!」

談了半天,落得這樣一個結論,韓文不免覺得洩氣。而皇帝的興致卻很好,頻頻舉爵,已頗有酒興了。

韓文有些著急,因為看樣子,今夜是要留下來了。一承恩寵,那李代桃僵之計,即使不會成為畫餅,但掖庭之中,再要找到一個能夠冒充昭君而可以亂真的女子,卻頗不易。因此,她覺得剛才的獻議,仍應重提,好歹要弄出一個確實的結果來。

「韓文,」皇帝問道:「昭君妙解音律,她的琵琶,是胡地名師所授,確是不同凡響。你呢,你們姊妹,可從她那裡學到一點什麼?」

這談到自己有所準備的題目上來了。韓文從容答道:「婢子略解琴趣。」

「喔!」皇帝的神情,顯得有些驚喜:「想不到你會鼓琴,我倒要領略一番。有一架好琴,你可以試一試。」

這架琴有六尺長,十三弦二十六徽,琴身用七寶裝飾,華麗非凡。上有一句銘:「璠璵之樂。」

「你知道不知道這架琴的出典。」皇帝問說。

「婢子愚陋。」

「等我來告訴你,當初高皇帝提三尺劍斬蛇起義,首破咸陽,逕行府庫,只見暴秦所遺金玉珍寶,不計其數。這架琴便是其中的珍玩之一。」

「既是高皇帝所遺。婢子不敢撫玩。再者,琴長六尺,安十三弦,亦非婢子所能鼓。請皇上另外賜琴。」

聽得這話,皇帝不免失望:「原以十三絃琴,無人能鼓,指望你或者會。」他說:「如今只好仍用七絃琴。」

話雖如此,韓文的琴藝是不壞的。入手便覺不凡,使得皇帝不能不凝神靜聽。

一曲玩罷,韓文援琴唱道:「四裔既護,諸夏舉兮;國家安寧,樂無央兮;載戢干戈,弓矢藏兮;麒麟來臻,鳳凰翔兮;與天相保,永無疆兮;親親百年,各延長兮。」

韓文的琴藝平平,歌喉卻宛轉嘹亮,但正如她的為人一樣,勁爽有餘,卻缺少纏綿低徊的韻味。

話雖如此,皇帝還是撫掌稱善。然後笑道:「只可惜這種歌詞,沒有什麼意味!」

「國家安寧,其樂無央。婢子獻此曲以為禱頌。」

「這還罷了。」

「武皇帝的聖武神功,誠為曠古所無。可是匈奴畢竟未滅,」韓之略停一下說道:「當年群臣奏請在西域輪台一帶,駐兵屯田,武皇帝曾有詔令,想皇上必然省記?」

「倒不太記得了,你念來我聽。」

「是,婢子敬為皇上誦之。」韓文略停一下,朗然肅然地念道:「『乃者貳師敗,軍士死眾雖傷,悲痛常在朕心。今又請遠田輪台,欲起亭隧,是擾勞天下。非所以優民也。朕下忍聞!當今務在禁苛暴、止賦斂、力農桑、養馬補缺,毋怠武備而已!』」

武帝當年的這幾句話,在韓文以冽然的聲音念來,格外容易深入人心。皇帝愀然動容,好半晌作不得聲。

這一來,韓文卻有些不安,怕自己直諫太過,反而激出皇帝的意氣來。

「韓文,」皇帝終於開口了:「我實在不大明白你的意思。你曾勸我用兵,此刻卻又說了許多用兵苦民的話,不是出爾反爾嗎?」

這話,韓文不能承認。「出爾反爾,便是欺罔。婢子雖愚,絕不敢如此。」她說:「婢子曾建議出奇兵,揚天威。不過婢子亦曾諫勸皇上,用兵之外,亦須懷柔。畏威懷德,相互為用。並非一味勸皇上大張撻伐。」

「這還罷了!」皇帝想了好一會,點點頭說:「我接納你的想法,討伐之後,仍舊約以婚姻。」

聽這一說,韓文自不免得意,臉上綻開笑容,越覺得明爽可人。皇帝倒有些動心了,不過為了成全她的志向,只有自己克制。

「我曾說過,我中國第一流人才,絕不能流於外邦。昭君自不必說,像你,容貌、見識、志氣,又豈能歸於第二流?」

「皇上過獎了。」韓文頓首拜謝。

「我覺得你遠至塞外,也很可惜。」皇帝很嚴肅的喊一聲:「韓文!」

「婢子在。」

「我有幾句話問你,你要老實回答我。」皇帝緊接著說:「我不是說你會講假話,我是怕你在人情上覺得不好意思,勉強應承,那樣對人對已,乃至對國,都不大好。」

「是,」韓文感動地答說:「皇上體恤深微,婢子感激不盡,必當遵旨,照實回奏。」

「好!我先問你,你是不是覺得只有你才能假充寧胡長公主?」

「是!」韓文當仁不讓地回答。

「你倒說些理由給我聽。」

韓文略想一想,從容答道:「第一,婢子與長公主幼同鄉里,口音及生活習慣,盡皆相同,不致令人生疑;其次,長公主的身世,婢子完全瞭解,如果呼韓邪談起,不至於露出馬腳;再次,若有人不願出塞,只以奉旨行事,不得不從,日久天長,偶發鄉思,致呼韓邪得知真相,此事所關不細,婢子自願代長公主遠行,情形不同,可保無虞。」

「嗯、嗯,你的話很實在。」

「婢子還有兩個原則,不過聽來似乎狂妄。」

「不要緊,你有什麼說什麼,我自會裁度。」

「是,」韓文答說:「既謂之和親,自然要勸呼韓邪永遠馴服。此中有許多大道理,或者不是一般人所能道的。」

「這,一點不錯!」皇帝深深點頭:「我很知道。」

「再有一層,若說以假為真,隨機應變,能夠消釋呼韓邪的誤會。婢子自覺亦頗有幾分把握。」

照此說來,共有五個原因之多。除非根本不談和親,或者雖和親而不是以寧胡長公主下嫁,否則除卻韓文,更無適當的人選。

然而皇帝猶有一兩分不能同意,為的是總替韓文有些可惜。想了一會提出一個新的辦法。

「韓文,我面奏太后,另外給你一個封號,你用你自己的真姓名和番,如何?」

韓文的心一跳,暗暗在想:這是「固所願也,不敢請耳」。可是,萬一呼韓邪堅持,仍非寧胡長公主不可,又將如何?

於是她拜謝著說:「蒙皇上格外矜憐,感激下忱,非言可喻。只是婢子的身份,暫時還是不要確定的好。」

皇帝想通了其中的道理,不再勉強。心裡在想,既不能加以封號,唯有多賞珍異之物,酬謝她這片純摯的忠義之心。

「韓文,」皇帝用極富感情的聲音說:「你的苦心,我實在不能辜負;可是我也實在不願意放你回去,我的心,你應該瞭解。」

「是!」韓文低著頭輕聲回答。

「今天夜深了,你總不能再回上林苑。」

「啟奏皇上,」韓文搶著說道:「婢子有不情之請。」

「你說。」

「仍請皇上派人,將婢子送回上林苑。」

皇帝略想一想,准了她的要求:「好,我就派人送你回去。」接著,拉動喚人的金鈴,將周祥召來問話。「孫鎮還在不?」

「尚在候旨。」

「傳我的話,讓他持我的節去見城門校尉,開城將韓文送回上林苑。」

「是!」

「還有。」皇帝一面想,一面說:「賜韓文玉環一雙,彩錦十端,金步搖一支。」

「回奏皇上,今夜怕來不及了。」

「明天送到上林苑好了。」皇帝心想,所賜之物只有三樣,應該成雙才好,但一時想不起還有什麼適當的東西,便問韓文:「在上林苑,你最喜歡哪一處?」

「上林苑周圍三百里,說不盡的美景如畫,婢子竟不知何處最好。」

「當然是靠近宣曲宮的,你想想,最喜歡哪一處?」

上林苑中,宮觀台榭甚多,宣曲宮在昆明池之西,臨水變曲,音節特美。皇帝因為昭君妙解音律,所以指定她在宣曲宮。韓文將此宮附近的形勢回想了一下,找到一處了。

「婢子以為宣曲宮之南的扶荔宮,最堪流連。」

「你很會挑!」皇帝微笑著表示嘉許:「此宮是元鼎六年,破了南越以後所修,內多奇草異木,可惜,荔枝始終沒有種活。如今,就賜你住扶荔宮。」

原來問她喜愛何處的用意在此!韓文喜出望外,笑盈盈地上拜:「蒙皇上厚恩,榮耀無比。」

「好好去吧!過幾天我再把你接來談談。」

於是韓文拜辭皇帝,由周祥領著出殿。等孫鎮迎了上來,周祥將皇帝的話,一一交代清楚,很客氣地向韓文說道:「韓姑娘請當心,夜深天寒,著了涼不是耍的。」

孫鎮卻納悶,第一、皇帝何以不留韓文侍寢?第二、如說韓文忤旨,卻又何以有這樣的厚賜?第三、既有如此厚賜,又何以不賜封號?而以掖庭女子,賜住上林苑扶荔宮,也是件於禮制不合,情理不通的事。

不過,有一點他是想通了,韓文很受皇帝的重視,因此,他亦格外巴結,親自照料她上車,然後領了作為天子使者身份的節,騎馬先到城門校尉的廨署,宣旨開城,順便要了一隊兵,火炬輝煌,馬蹄奔騰,將韓文護送到上林苑。

那一隊兵有二十多人,二十多枚火炬照耀,目標很大。上林苑的監丞得報,以為皇帝深夜駕到,來看昭君,急忙起身,

束具扎帶,迎將出來,不道卻是韓文。

「監丞,」孫鎮將手中的節一揚:「看到了沒有?」

「原來是欽使!」監丞跪下答說:「聽宣聖旨。」

「奉旨:賜掖庭女子韓文住扶荔宮。」

「遵旨。」監丞站起身來,有些茫然。

「你趕快把扶荔宮收拾出來!」

「不必、不必!」韓文急忙攔著孫鎮的話說:「等明天再收拾。今夜,我仍住在宣曲宮好了。」

「是、是!」監丞躬身說道:「不必下車,逕駛宣曲宮好了。」

「請你不用管我。」韓文指著士兵們說:「他們都辛苦了,請你酒食慰勞,明天我自送一切費用給你。」

「這不消韓姑娘費心,照例要接待的,小事、小事!」

「小事」當然交給手下去辦。監丞的「大事」是護送韓文到宣曲宮。孫鎮亦是如此,儘管韓文一再辭謝,而他堅持要將她送到宣曲宮,當面交代給昭君,才算達成皇帝交付的任務。

於是車聲轆轆,沿著昆明池向西而去。到得宣曲宮,已是曙色初現。昭君與林采都正好夢方酣,為宮女喚醒,急切間弄不明白是怎麼一回事?急急披衣出迎,看到韓文滿面春風,方始安心。

「怎麼在這時候,突然回來?」昭君問道:「莫非……」

「二姊,」韓文搶著說:「一切都等回頭細談。如今請二姊先接見掖庭令,他有話面陳。」

於是昭君重新穿著整齊,方始出見。一看孫鎮持著節,立即又轉到下方,準備跪聽宣旨。

「沒事、沒事!」孫鎮趕緊解釋:「孫鎮持節為使,與長公主無關,只是以掖庭令的身份,來向長公主覆命,韓姑娘未蒙皇上留下,所以我仍舊護送她回上林苑。不過,韓姑娘雖未留在宮中,卻另有恩命,孫鎮順便來報喜。」接著,他將皇帝對韓文的賞賜,說了一遍。

昭君有著意外的驚喜,向孫鎮及監丞道了謝。等他們一走,隨即趕到韓文哪裡,只見一屋子的人——都是來趕熱鬧的宮女,看見長公主來了,一個個逡巡退去,只剩下林采及奉命為韓文執役的兩名宮女了。

「三妹,恭喜,恭喜!」昭君含笑道賀:「想來奏對稱旨,今天必還有賜封的後命。」

「不!二姊,不會有的。」

韓文一面卸妝,一面細談與皇帝見面的情形。林采與昭君都十分驚異。尤其是昭君,想不到她對匈奴的瞭解,竟比自己還多。

「事到今天,情勢才算明顯,將來的一切,大致就是這個樣子!」林采說道:「我們姊妹三個,大概還有七八個月的團聚。良辰無多,不要辜負才好。」

昭君同意她的說法——開春就會用兵,奏凱議和,總在初夏時分可以獲得化干戈為玉帛的結果。然後新涼天氣,送韓文出塞,算起來確是只有七八個月的團聚。

「大姊,」昭君感動而不安地說:「三妹這樣替我設想,我真不知何以為報?」

「倒也不是全為二妹,」林采另有看法:「三妹是一片報國的忠忱。」

不管她是忠君報國,還是為了成全昭君,反正自願作寒荒萬里之行這件事,即以鬚眉而言,勇氣亦為常人所不及,何況巾幗?至於姊妹情深,一別恐永難再見,離愁特重。唯有在這七八月的聚首之中,盡量相慰,更是林采與昭君共有的感覺。因此,這兩個做姊姊的人,從這天起,幾乎與韓文寢食不離,形影相共。

《漢宮名媛王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