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逞(子頤 孫彧 玄孫冏(休 五世孫 六世孫贍 麃(逞兄遹王憲(曾孫
昕 晞皓 封懿(族曾孫回 回子隆之 回弟肅 回族弟述
崔逞,字叔祖,清河東武城人,魏中尉琰之五世孫也。曾祖諒,晉中書令。祖
遇,仕石氏,為特進。父瑜,黃門郎。逞少好學,有文才。仕慕容,補著作郎,
撰《燕記》。遷黃門侍郎。滅,苻堅以為齊郡太守。堅敗,仕晉,歷清河、平原
二郡太守。為翟遼所虜,以為中書令。慕容垂滅翟釗,以為秘書監。慕容寶東走和
龍,為留台吏部尚書。及慕容驎立,逞攜妻子歸魏。張袞先稱美之,由是道武禮遇
甚厚。拜尚書,錄三十六曹,別給吏屬,居門下省。尋除御史中丞。
道武攻中山,未克,六軍乏糧,問計於逞。逞曰:「飛鴞食葚而改音,《詩》
稱其事,可取以助糧。」帝雖銜其侮慢,然兵既須食,乃聽人以葚當租。逞又言:
「可使軍人及時自取,過時則落盡。」帝怒曰:「內賊未平,兵人安可解甲收葚乎!」
以中山未拔,故不加罪。及姚興侵晉,襄陽戍將郗恢馳使乞師於常山王遵,書雲
「賢兄武步中原」。道武以為悖君臣之體,敕逞與張袞為遵書答使,亦貶其主號以
報之。逞、袞為書,乃云「貴主」。帝怒其失旨,黜袞,遂賜逞死。
後晉荊州刺史司馬休之等數十人為桓玄所逐,皆將來奔。至陳留,聞逞被殺,
分為二輩:一奔長安,一奔廣固。帝聞深悔,自是士人有過,多見優容。
逞子毅、禕、嚴、頤。初,逞之內徙,終慮不免,乃使其妻張氏與四子歸慕容
德於廣固,獨與小子頤在代京。及逞死,亦以此為譴。
頤字太沖,散騎常侍,賜爵清河侯。太武聞宋以其兄諲為冀州刺史,乃曰:
「義隆用其兄,我豈無冀州地邪?」乃以頤為冀州刺史。入為大鴻臚,持節策拜楊
難當為南秦王。奉使數返,光揚朝命,太武善之。後與方士韋文秀詣王屋山造金丹,
不就。真君初,卒。始崔浩與頤及榮陽太守模等,年皆相次。浩為長,次模,次頤。
三人別祖,而模、頤為親。浩恃其家世魏、晉公卿,常侮模、頤。浩不信佛道,模
深所歸向,雖糞壤中,禮拜形像。浩大笑曰:「持此頭顱,不淨處跪是胡神也!」
模嘗謂人曰:「桃簡可欺我,何容輕我周兒也!」浩小名桃簡,頤小名周兒。太武
頗聞之,故浩誅時,二家獲免。
頤五子。少子睿以交通境外,伏誅。自逞之死,至睿之誅,三世,積五十餘年,
在北一門盡矣。
彧字文若,頤兄禕之孫也。父勳之,字寧國,位大司馬、外兵郎,贈通直郎。
彧與兄相如俱自宋入魏。相如以才學知名,早卒。
彧少逢隱沙門,教以《素問》、《甲乙》,遂善醫術。中山王英子略曾病,王
顯等不能療。彧針之,抽針即愈,後位冀州別駕。性仁恕,見疹者,喜與療之。廣
教門生,令多救療。其弟子清河趙約、勃海郝文法之徒,鹹亦有名。
彧子景哲,豪率,亦以醫術知名。仕魏,太中大夫、司徒長史。
景哲子冏,字法峻,幼好學,泛覽經傅,多伎藝,尤工相術。仕魏為司空參軍。
齊天保初,為尚藥典御。歷高陽太守、太子家令。武平中,為散騎常侍、假儀同三
司。從幸晉陽,嘗謂中書侍郎李德林曰:「比日看高相王以下文武官人相表,俱盡
其事,口不忍言。唯弟一人更應富貴,當在他國,不在本朝,吾不及見也。」其精
如此。
冏性廉謹,恭儉自修,所得俸秩,必分親故。終鴻臚卿。臨終,誡其二子曰:
「夫恭儉福之輿,傲侈禍之機。乘福輿者浸以康休,蹈禍機者忽而傾覆,汝其誡歟!
吾沒後,斂以時服,祭無牢餼,棺足周屍,瘞不洩露而已。」及卒,長子修遵父命。
景哲弟景鳳,字鸞叔,位尚藥典御。
休字惠盛。曾祖諲,仕宋位青、冀二州刺史。祖靈和,宋員外散騎侍郎。父宗
伯,始還魏,追贈清河太守。休少孤貧,矯然自立。舉秀才,入京師,與宋弁、邢
巒雅相知友。尚書王嶷欽其人望,為長子娉休姊,贍以財貨,由是少振。孝文納休
妹為嬪。頻遷兼給事黃門侍郎。休勤學,公事軍旅之隙,手不釋卷。禮遇亞於宋弁、
郭祚。孝文南伐,以北海王詳為尚書僕射,統留台事,以休為尚書左丞。詔以北海
年少,百揆務殷,便以委休。轉長史,兼給事黃門侍郎,參定禮儀。帝嘗閱故府,
得舊冠,題曰:「南部尚書崔逞制」。顧謂休曰:「此卿家舊事也。」後從駕南行。
及還,幸彭城,泛舟泗水,詔在侍筵,觀者榮之。
宣武初,休以祖父未葬,弟夤又亡,固求出為勃海太守。性嚴明,雅長政體。
下車先戮豪猾數人,奸盜莫不禽翦。清身率下,部內安之。時大儒張吾貴名盛山東,
弟子恆千餘人,所在多不見容。休招延禮接,使肄業而還,儒者稱為口實。入為吏
部郎中,遷散騎常侍,權兼選任,多所拔擢。廣平王懷數引談宴。以與諸王交遊,
免官。後為司徒右長史,公平清潔,甚得時譽。歷幽、青二州刺史,皆以清白稱,
二州懷其德澤。入為度支、七兵、殿中三尚書。休久在台閣,明習典故,每朝廷疑
議,鹹取正焉。諸公鹹謂崔尚書下意處不可異也。卒,贈尚書右僕射,謚曰文貞。
休少而謙退,事母孝謹。及為尚書,子仲文娶丞相高陽王雍女,女適領軍元叉
庶長子舒,挾恃二家,志氣微改,陵藉同列。尚書令李崇、左僕射蕭寶夤、右僕射
元欽皆以此憚下之。始休母房氏欲以休女妻其外孫邢氏,休乃違母情,以妻叉子,
議者非之。子甗。
甗字長儒,狀貌偉麗,善於容止。少知名。為魏宣武挽郎。釋褐太學博士,累
遷散騎侍郎。坐事免歸鄉里。冀部豪傑之起,爭召甗兄弟,甗中立無所就。高敖曹
以三百騎劫取之,以為師友。齊神武至信都,以為開府諮議參軍,歷給事黃門侍郎、
衛將軍。神武入洛,議定廢立。太僕綦俊盛言節閔帝賢明,可主社稷。甗作色而前
曰:「若其賢明,自可待我高王。既為逆胡所立,何得猶作天子?若從俊言,王師
何名義舉?。由是節閔及中興主皆廢。更立平陽王,是為孝武。以建義功,封武城
縣公。
甗恃預義旗,頗自矜縱。尋以貪污為御史糾劾,逃還鄉里。時清河多盜,齊文
襄以石愷為太守,令得專殺。愷經甗宅,謂少年曰:「諸郎輩莫作賊,太守打殺人!」
甗顧曰:「何不答府君:下官家作賊,止捉一天子牽臂下殿,捉一天子推上殿。不
作偷驢摸犢賊。」及遇赦出,復為黃門。天平中,授徐州刺史,給廣宗部曲三百,
清河部曲千。
甗性暴慢。寵妾馮氏,長且姣,家人號曰成母,朝士邢子才等多奸之。至是假
其威勢,恣情取受,風政不立。
初,甗為常侍,求人修起居注,或曰:「魏收可。」甗曰:「收輕薄徒耳。」
更引祖鴻勳為之。又欲陷收不孝之罪,乃以盧元明代收為中書郎。由是收銜之。及
收聘梁,過徐州,甗備刺史鹵簿迎之,使人相聞收曰:「勿怪儀衛多,稽古力也。」
收語蹇,急報曰:「崔徐州建義之勳,何稽古之有?」甗自以門伐素高,特不平此
言。收乘宿憾,故以此挫之。罷徐州,除秘書監,以母憂去官。服終,兼太常卿,
轉七兵尚書、清河邑中正。
甗有文學,偉風貌,寡言辭,端嶷如神,以簡貴自處。齊神武言:「崔甗應作
令僕,恨其精神太遒。趙郡李渾將聘梁,名輩畢萃,詩酒正謹,甗後到,一坐無復
談話。鄭伯猷歎曰:「身長八尺,面如刻畫,謦欬為洪鐘饗,胸中貯千卷書,使人
那得不畏服!」
甗以籍地自矜,常與蕭祗、明少遐等高宴終日,獨無言。少遐晚謂甗曰:「驚
風飄白日,忽然落西山。」甗亦無言,直曰「爾」。每謂盧元明曰:「天下盛門唯
我與爾,博崔、趙李何事者哉!」崔暹聞而銜之。神武葬後,甗又竊言:「黃頷小
兒堪當重任不?」暹外兄李慎以告暹。暹啟文襄,絕甗朝謁。甗要拜道左,文襄發
怒曰:「黃頷兒何足拜也!」於是鎖甗赴晉陽,訊之,不服。暹引邢子才為證,子
才執無此言。甗在禁謂邢曰:「卿知我意屬太丘不?」邢出,告甗子贍曰:「尊公
意,正應欲結姻陳元康。」贍有新生女,乃許妻元康子。元康為言於文襄曰:「崔
甗名望素重,不可以私語殺之。」文襄曰:「若免其性命,當徙之遐裔。」元康曰:
「甗若在邊,或將外叛。以英賢資寇敵,非所宜也。」文襄曰:「既有季珪之罪,
還令輸作可乎?」元康曰:「元康常讀《崔琰傳》,追恨魏武不弘。甗若在作所而
殞,後世豈道公不殺也?」文襄曰:「然則奈何?」元康曰:「甗合死。朝野皆知。
公誠能以寬濟猛,特輕其罰,則仁德彌著,天下歸心。」段孝先亦言甗勳舊,乃捨
之。甗進謁奉謝,文襄猶怒曰:「我雖無堪,忝當大任,被卿以為黃頷小兒。金石
可銷,此言難滅!」
齊天保初,除侍中,監起居。以禪代之際,參掌儀禮,別封新豐縣男,回授第
九弟子約。
甗一門婚嫁,皆衣冠美族;吉凶儀範,為當時所稱。婁太后為博陵王納甗妹為
妃,敕其使曰:「好作法用,勿使崔家笑人。」婚夕,文宣帝舉酒祝曰:「新婦宜
男,孝順富貴。」甗跪對:「孝順乃自臣門,富貴恩由陛下。」五年,為東兗州刺
史,復攜馮氏之部。為馮氏厭蠱,頗失精爽,尋遇偏風。馮氏受納狼籍,為御史劾,
與甗俱召,詔付廷尉。諸囚多奸焉,獄中致競。尋別詔斬馮氏於都市,支解為九段。
甗以疾卒獄中。
甗歷覽群書,兼有辭藻。自中興迄於孝武,詔誥表檄多甗所為。然性侈,耽財
色,於諸弟不能盡雍穆之美,世論以此譏之。素與魏收不協,收後專典國史,甗恐
被惡言,乃悅之曰:「昔有班固,今則魏子。」收鼻笑之,憾不釋。甗子贍。
贍字彥通,潔白,善容止,神彩嶷然,言不妄發,才學風流為後來之秀。初,
穎川荀濟自江南入洛,贍學於濟,故得經史有師法。侍中李神俊雅有風譽,晚年無
子,見贍,歎謂邢邵曰:「昨見崔甗兒,便為後生第一。我遂無此物,見此使人傷
懷!」
年十五,刺史高昂召署主簿,清河公高岳避為開府西閣祭酒。博陵崔暹為中尉,
啟除侍御史。以父與暹隙,俄而去官。神武召與北海王晞俱為諸子賓友,仍為相府
中兵參軍,轉主簿。文襄崩,秘未發喪,文宣命贍兼相府司馬,使鄴。
魏孝靜帝以人日登雲龍門。與其父甗俱侍宴為詩。詔問邢邵等曰:「令贍此詩
何如其父?」鹹曰:「甗博雅弘麗,贍氣調清新,並詩人之冠冕。」宴罷,鹹共嗟
賞之,云:「今日之宴,並為崔贍父子。」楊愔欲引贍為中書侍,時盧思道直中書
省,愔問其文藻優劣,思道曰:「崔贍文詞之美,實有可稱,但舉世重其風流,所
以才華見沒。」愔云:「此言有理。」其日奏用之。愔又曰:「昔裴瓚晉世為中書
郎,神情高邁,每於禁門出入,宿衛者皆肅然動容。崔生堂堂,亦當無愧裴子乎?」
皇建元年,除給事黃門侍郎。與趙郡李概為莫逆之友。概將東還,贍遺之書曰:
「仗氣使酒,我之常弊,詆訶指切,在卿尤甚。足下告歸,吾於何聞過也?」贍患
氣,兼性遲重,雖居二省,竟不堪敷奏。
孝昭踐阼,皇太子就傅受業,除太子中庶子,征赴晉陽。敕曰:「東宮弱年,
未陶訓義。卿儀形風德,人之師表,故勞卿朝夕游處,開發幼蒙。一物三善,皆以
相寄。」贍專在東宮,調護講讀及進退禮度,皆歸委焉。太子納妃斛律氏,敕贍與
鴻臚崔勵撰定婚禮儀注,主司以為後式。時詔議三恪之禮,太子少傅魏收為一議,
朝士莫不雷同。贍別立異議,收讀訖笑而不言。贍正色曰:「聖上詔群臣議國家大
典,少傅名位不輕,贍議若是,須贊其所長;若非,須詰其不允。何容讀國士議文,
直此冷笑?崔贍居聖朝顯職,尚不免見疵,草萊諸生,欲雲何自進!」贍容貌方嚴,
詞旨雄辯;收慚遽,竟無一言。
大寧元年,除衛尉少卿。尋兼散騎常侍,聘陳使主。行過彭城,讀道旁碑文未
畢而絕倒。從者遙見,以為中惡。此碑乃贍父徐州時所立,故哀感焉。贍經熱病,
面多瘢痕,然雍容可觀,辭韻溫雅,南人大相欽服。陳舍人劉師知見而心醉,乃言:
「常侍,前朝通好之日何意不來?今日誰相對揚者!」其見重如此。還,襲爵武城
公,再遷吏部郎中。因患耳,請急十餘日。舊式,百日不上,解官。吏部尚書尉瑾
性偏急,以贍舉措舒緩,曹務煩劇,附驛奏聞。因見代,遂免歸。天統末,加驃騎
大將軍,就拜銀青光祿大夫。卒,贈大理卿、濟州刺史,謚曰文。
贍性簡傲,以才地自矜,所與周旋,皆一時名望。在御史台,恆宅中送食,備
盡珍羞;別室獨餐,處之自若。有一河東人士姓裴,亦為御史,伺贍食,便往造焉。
贍不與交言,又不命匕箸。裴坐觀贍食罷而退。明日,自攜匕箸,恣情飲啖。贍謂
曰:「我初不喚君食,亦不共君語,遂能不拘小節。昔劉毅在京口冒請鵝炙,豈亦
異是?君定名士。」於是每與之同食。性方重,好讀書,酒後清言,聞者莫不傾耳。
自天保以後,重吏事,謂容止醞籍者為潦倒,而贍終不改焉。常見選曹以劉逖為縣
令,謂之曰:「官長正應子琮輩,乃復屈名人!」馮子琮聞之大怒。及其用事,幾
敗焉。有集二十卷。
甗弟仲文,有文學。太和中,為丞相掾。沙苑之敗,仲文持馬尾度河,波中乍
沒乍出。神武望見,曰:「崔掾也。」遽遣船赴接。及至,謂曰:「卿為君為親,
不顧萬死,可謂家之孝子,國之忠臣也。」後文襄欲使行青州,聞其多醉,乃止。
天保初,甗為侍中,仲文為銀青光祿大夫,同日受拜,時雲兩鳳連飛。嘗被敕召,
宿酲未解。文宣怒,將罰之。試使為觀射詩十韻,操筆立成,乃原之。拜散騎常侍、
光祿大夫。卒。子偃,太子洗馬、尚書郎。偃弟儦。
儦字岐叔。少與范陽盧思道、隴西辛德源同志友善。每以讀書為務,負恃才地,
大署其戶曰:「不讀五千卷者,無得入此室」初舉秀才,為員外散騎侍郎。遷殿中
侍御史。與熊安生、馬敬德等議五禮,兼修律令。尋兼散騎侍郎,使陳。還,待詔
文林館。歷尚書郎。與頓丘李若俱見稱重,時人語曰:「京師灼灼,崔儦、李若。」
若每謂其子曰:「盧思道、崔儦,杳然崖岸,吾所重也,汝其師之。」思道與儦嘗
酒後相調,儦曰:「偃邈無聞。」思道譏儦云:「高曾官薄。」齊亡,歸鄉。仕郡
為功曹,補主簿。隋開皇四年,征授給事郎,兼內史舍人。後兼通直散騎侍郎,聘
陳。還,授員外散騎侍郎。以聾,常得無事,一醉輒八日。越國公楊素時方貴幸,
重儦門地,為子玄縱娶其女為妻,娉禮甚厚。親迎之始,公卿滿坐,素令騎迎之。
儦弊衣冠騎驢而至。素推令上坐,儦禮甚倨,言又不遜,素忿然拂衣而起,竟罷坐。
後數日,儦方來謝,素待之如初。詔授易州刺史,或言其未合,乃追停。鹿語人曰:
「易州刺史何必勝道義。」仁壽中,卒於京師。子世濟。
仲文弟叔仁,輕俠重衿期。仕魏為穎州刺史。以貪污,為御史中丞高仲密劾,
賜死於宅。臨刑,賦詩五絕,與諸弟訣別。不及其兄甗,以其不甚營救也。子彥武,
有識用。隋開皇初,位魏州刺史。
叔仁弟叔義,魏孝莊時為尚書庫部郎。初,叔義父休為青州刺史,放盜魁,令
出其黨,遂以為門客。在洛陽,與兄叔仁鑄錢。事發,閤家逃逸,叔義見執。時城
陽王徽為司州牧,臨淮王彧以非其身罪,驟為致言。徽以求婚不得,遂停赦書而殺
之。
叔義弟子侃,以寄名從軍竊級為中書郎。為尚書左丞和子岳彈糾,失官。性兼
使氣。從自修改,閉門讀書,當時稱為博洽。後兼通直散騎常侍,使梁,為陽斐副。
恥居斐下,自負才地,呼斐為陽子,語輒折之。還,卒於路。子拯,位太子僕、武
德郡守。
子侃弟子植,位冀州別駕。走馬從禽,發掛木而死。子珪。
子植弟子聿,位東莞太守。
子聿弟子約。五歲喪父,不肯食肉。後喪母,居喪哀毀骨立。人云:「崔九作
孝,風吹即倒。」禫月,兄子度死,又百日不入房。長八尺餘,姿神俊異,潛觀梁
使劉孝儀,賓從見者駭目。武定中,為平原公開府祭酒。與兄子贍俱詣晉陽,寄居
佛寺。贍長於子約二歲,每退朝久立,子約馮幾對之,儀望俱華,儼然相映。諸沙
門竊窺之,以為二天人也。乾明中,為考功郎。病且卒,謂贍曰:「自諸兄歿,而
門業頹替,居家大唯吾與爾。命之修短,曾何足悲。汝能免之,吾不餒矣。」
休弟夤,字敬禮,位太子舍人。卒,贈樂安太守。妻,樂安王長女晉寧公主也,
貞烈有德行。
子愍,字長謙,幼聰敏。濟州刺史盧尚之欲以長女妻之,休子甗為長謙求尚之
次女,曰:「家道多由婦人,欲令姊妹為妯娌。」尚之感其義,於是同日成婚。休
誡諸子曰:「汝等宜皆一體,勿作同堂意。若不用吾言,鬼神不享汝祭祀。」休亡,
枕中有書,如平生所誡,諸子奉焉。長謙與休第二子仲文同年而月長,其家謂之大
二、小二。長謙少與太原王延業俱為著作佐郎,監典校書。後為青州司馬。賊圍城
二百日,長謙書不廢,凡咨手抄八千餘紙,天文、律歷、醫方、卜相、風角、鳥言,
靡不開解。晚頗以酒為損。遷司徒諮議,修起居注,加金紫光祿大夫。後兼散騎常
侍,使梁。將行,謂人曰:「我厄在吳國,忌在酉年,今恐不免。」及還,未入境,
卒。年二十八。贈南青州刺史。逞兄遹。
遹字寧祖,亦有名於時。為慕容垂尚書左丞、范陽昌黎二郡太守。
遹曾孫延壽,冀州主簿。輕財好施,甚收鄉曲譽。
延壽子隆宗,簡率友悌,居喪以孝聞。位蘭陵、燕二郡太守。仁信待物,檢慎
至誠,故見重於時。卒,贈齊州刺史,謚曰孝。
子敬保,冀州儀同府從事中郎。卒,贈冀州刺史。
敬保子子恆,位魯郡太守,早卒。
子恆弟子安、子升,武定中,連元瑾事伏法。
逞宗人模,字思范,琰兄霸之後也。父遵,慕容垂少府卿。模仕宋為榮陽太守。
神中,平滑台,歸降,後賜爵武城男。模長者篤厚,不營榮利,雖為崔浩輕侮,
而不為浩屈。與崔頤相親,往來如一家。
始模在南,妻張氏有二子,仲智、季柔。模至京師,賜妻金氏,生子幼度。仲
智等以父隔遠,乃聚貨規贖歸之。其母張曰:「汝父志懷無決,必不能來。」行人
以賄至都,模果顧念幼度等,指謂行人曰:「何忍捨此輩,致為刑辱。當為爾取一
人,使名位不減我。」乃授以申謨,宋東郡太守也。神。中被執,賜妻,生子靈
度。申謨聞此,乃棄妻子走還江外。靈度刑為閽人。
初,直君末,模兄協子邪利為宋魯郡太守,以郡降。賜爵臨淄子,拜廣寧太守,
卒。邪利二子,懷順、次恩,仍居宋青州。懷順以父入魏,故不仕。及魏克青州,
懷順迎邪利喪還青州雲。
王憲,字顯則,北海劇人也。其先姓田,秦始皇滅齊,田氏稱王家子孫,因以
為氏。仍居海岱。祖猛,仕苻堅,位丞相。父休,河東太守。憲幼孤,隨伯父永在
鄴。苻丕稱尊號,復以永為丞相。永為慕容永所殺,憲匿於清河人家。皇始中,乃
歸魏。道武見之,曰:「此王猛孫也。」厚禮待之,以為本州中正,領選曹事,兼
掌門下。太武即位,遷廷尉卿。出為上谷太守,賜爵高唐子。清身率下,風化大行。
尋拜外都大官,復移中都。歷任二曹,斷獄稱旨。進爵劇縣侯。出為并州刺史,又
進北海公。境內清肅。及還京師。以憲年老,特賜錦繡布帛,珍羞醴膳。天安初,
卒,年八十九。謚曰康。子崇襲。
崇弟嶷,字道長。孝文初,為南部尚書,在任十四年。時南州多事,訟者填門。
嶷性儒緩不斷,終日昏睡。李訢、鄧宗慶等,號為明察,而二人終見誅戮。余十數
人或出或免,唯嶷卒得自保。時人語曰:「實癡實昏,終得保存。」後封華山公,
入為內都大官,卒。子祖念襲爵。
祖念弟雲,字羅漢,頗有風尚,位南兗州刺史。坐受所部荊山戍主杜虔財,又
取辟絹,因染遂有割易,御史糾劾。會赦免。卒官,贈豫州刺史,謚文昭。長子昕。
昕字元景,少篤學,能誦書,日以中疊舉手極上為率。與太原王延業俱詣魏安
豐王延明。延明歎美之。太尉、汝南王悅闢為騎兵參軍。舊事,王出則騎兵武服持
刀陪從。昕恥之,未嘗肯依行列。悅好逸游,或馳騁信宿,昕輒棄還。悅乃令騎兵
在前,手為驅策。昕捨轡高拱,任馬所之,左右言其誕慢。悅曰:「府望唯在此賢,
不可責也。」悅數散錢於地,令諸佐爭拾之,昕獨不拾。悅又散銀錢以目昕,乃取
其一。悅與府寮飲酒,起自移床,人爭進手,昕獨執板卻立。悅作色曰:「我帝孫,
帝子,帝弟,帝叔,今親起輿床,卿何偃蹇?。對曰:「元景位望微劣,不足使殿
下式瞻儀形,安敢以親王僚采,從廝養之役。」悅謝焉。坐上皆引滿酣暢;昕先起,
臥於閒室,頻召不至。悅乃自詣呼之,曰:「懷其才而忽府主,可謂仁乎?」昕曰:
「商辛沈湎,其亡也忽諸。府主自忽傲,寮佐敢任其咎?」悅大笑而去。後除著作
佐郎。以兵亂漸起,將避地海隅。侍中李琰之、黃門侍郎王遵業惜其名士,不容外
任,奏除尚書右外兵郎中。出為光州長史,故免河陰之難。遷東萊太守。於時年凶,
人多相食,昕勤恤人隱,多所全濟。昕少時與河間邢邵俱為元羅賓友,及守東萊,
邵舉室就之。郡人以邵是邢杲從弟,會兵將執之。昕以身蔽伏其上,呼曰:「欲執
子才,當先執我。」邵乃免。
太昌初,還洛。吏部尚書李神俊奏言:「比因多故,常侍遂無員限。今以王元
景等為常侍,定限八員。」加金紫光祿大夫。武帝或時袒露,與近臣戲狎,每見昕,
即正冠而斂容焉。昕體素甚肥,遭喪後,遂終身羸瘠。楊愔重其德素,以為人之師
表。元象元年,兼散騎常侍,聘梁,魏收為副,並為朝廷所重。使還,高隆之求貨
不得,諷憲台劾昕、收在江東大將商人市易,並坐禁止。齊文襄營救之。累遷秘書
監。
昕雅好清言,詞無淺俗。在東萊時,獲殺其同行侶者,詰之未服。昕謂曰:
「彼物故不歸,卿無恙而反,何以自明?」邢邵後見文襄,說此言以為笑樂。昕聞
之,詣邵曰:「卿不識造化。」還謂人曰:「子才應死,我罵之極深。」頃之,以
被謗,左遷陽平太守。在郡有稱績。文襄謂人曰:「王元景殊獲我力,由吾數戲之,
其在吏事,遂為良二千石。」
齊文宣踐阼,拜七兵尚書。以參議禮,封宜君縣男。嘗有鮮卑聚語,崔昂戲問
昕曰:「頗解此不?」昕曰:「樓羅,樓羅,實自難解。時唱染於,似道我輩。」
文宣以昕疏誕,非濟世才,罵:「好門戶,惡人身!」又有讒之者,云:「王
元景每嗟水運不應遂絕。」帝愈怒,乃下詔曰:「元景本自庸才,素無勳行,早沾
纓紱,遂履清途。發自畿邦,超居詹事。俄佩龍文之劍,仍啟帶礪之書。語其器分,
何因到此?誠宜清心勵己,少酬萬一。尚書百揆之本,庶務攸歸。元景與奪任情,
威福在己。能使直而為枉,曲反成弦。害政損公,名義安在?偽賞賓郎之味,好詠
輕薄之篇。自謂模擬傖楚,曲盡風制。推此為長,余何足取。此而不繩,後將焉肅?
在身官爵,宜從削奪。」於是徙幽州為百姓。昕任運窮通,不改其操。未幾,征還,
奉敕送蕭莊於梁為主。除銀青光祿大夫,判祠部尚書。
帝怒臨漳令嵇曄及舍人李文師,以曄賜薛豐洛,文師賜崔士順為奴。鄭子默私
誘昕曰:「自古無朝士作奴。」昕曰:「箕子為之奴,何言無也?」子默遂以昕言
啟文宣,仍曰:「王元景比陛下於紂。」楊愔微為解之。帝謂愔曰:「王元景是爾
博士,爾語皆元景所教。」帝后與朝臣酣飲,昕稱疾不至。帝遣騎執之,見其方搖
膝吟詠,遂斬於御前,投屍漳水。天統末,追贈吏部尚書。有文集二十卷。子顗嗣。
卒於燕郡太守。
昕母清河崔氏,學識有風訓。生九子,皆風流醞籍,世號王氏九龍。昕弟暉、
昭、晞、皓最知名。
暉字元旭,少與昕齊名,兼多術藝。卒於中書舍人,贈兗州刺史。
昭字仲亮,少好儒術,又頗以武藝自許。性敦篤,以友悌知名。卒於考功郎中。
晞字叔朗,小名沙彌。幼而孝謹,淹雅有器度。好學不倦。美容儀,有風則。
魏末,隨母兄東適海隅,與邢子良遊處。子良愛其清悟,與其在洛兩兄書曰:「賢
弟彌郎,意識深遠,曠達不羈。簡於造次,言必詣理。吟詠情性,麗絕當時。恐足
下方難為兄,不暇慮其不進也。」
魏永安初,第二兄暉聘梁,啟晞釋褐,除員外散騎侍郎,征署廣平王開府功曹
史。晞願養母,竟不受署。母終後,仍屬遷鄴,遨遊鞏、洛,悅其山水。與范陽盧
元明、鉅鹿魏季景結侶同契,往天陵山,浩然有終焉之志。及西魏將獨孤信入洛,
署為開府記室。晞稱先被犬傷,困篤,不赴。有故人疑其所傷非猘,書勸令赴。晞
復書曰:「辱告存念,見令起疾。循復眷旨,似疑吾所傷未必是猘。吾豈願其必猘?
但理契無疑耳。就足下疑之,亦有過說。足下既疑其非猘,亦可疑其是猘,其疑半
矣。若疑其是猘而營護,雖非猘亦無損。疑非猘而不療,儻是猘則難救。然則過療
則致萬全,過不療或至於死。若王晞無可惜也,則不足取;既取之,便是可惜。奈
何奪其萬全,任其或死!且將軍威德所被飆飛霧襲,方掩八紘,豈在一介?若必從
隗始,先須濟其生靈。足下何不從容為將軍言也?」於是方得見寬。俄而信返,晞
遂歸鄴。
齊神武訪朝廷子弟忠孝謹密者,令與諸子游。晞與清河崔贍、頓丘李度、范陽
盧正通首應此選。文襄時為大將軍,握晞等手曰:「我弟並向成長,志識未定,近
善狎惡,不能不移。吾弟不負義方,卿祿位常亞召弟;若苟使回邪,致相詿誤,罪
及門族,非止一身。」晞隨神武到晉陽,補中外府功曹參軍,帶常山公演友。
齊天保初,行太原郡事。及文宣昏逸,常山王數諫。帝疑王假辭於晞,欲加大
辟。王私謂晞曰:「博士,明日當作一條事,為欲相活,亦圖自全,宜深體勿怪。」
乃於眾中杖晞二十。帝尋發怒,聞晞得杖,以故不殺,髡鞭鉗配甲坊。居三年,王
又固諫爭,大被毆撻,閉口不食。太后極憂之。帝謂左右曰:「儻小兒死,奈我老
母何!」於是每問王疾,謂曰:「努力強食,當以王晞還汝。」乃釋晞令往。王抱
晞曰;「吾氣息惙然,恐不復相見!」晞流涕曰:「天道神明,豈令殿下遂斃此捨。
至尊親為人兄,尊為人主,安可與計?殿下不食,太后亦不食,殿下縱不自惜,不
惜太后乎?」言未卒,王強坐而飯。晞由是得免徒,還為王友。
王復錄尚書事。新除官者必詣王謝職,去必辭。晞言於王曰:「受爵天朝,拜
恩私第,自古以為干紀。朝廷文武,出入辭謝,宜一約絕。主上顒顒,賴殿下扶翼。」
王深納焉。常從容謂晞曰:「主上起居不恆,卿耳目所具,吾豈可以前逢一怒,遂
爾結舌。卿宜為撰諫草,吾當伺便極諫。」晞遂條十餘事以呈,因切諫王曰:「今
朝廷乃爾,欲學介子匹夫,輕一朝之命,狂藥令人不自覺,刀箭豈復識親疏?一旦
禍出理外,將奈殿下家業何!奈皇太后何!乞且將順,日慎一日。」王歔欷不自勝,
曰:「乃至是乎!」明日見晞,曰:「吾長夜九思,今便息意。」便命火對晞焚之。
後王承間苦諫,遂致忤旨。帝使力士反接伏,白刃注頸,罵曰:「小子何知,欲以
吏才非我!是誰教汝?」王曰:「天下噤口,除臣誰敢有言?」帝催遣捶楚,亂杖
數十。會醉臥得解。爾後褻黷之好,遍於宗戚,所往留連,俾畫作夜;唯常山邸多
無適而去。
及帝崩,濟南嗣立。王謂晞曰:「一人垂拱,吾曹亦保優閒。」因言:「朝廷
寬仁慈恕,真守文良主。」晞曰:「天保享詐,東宮委一胡人。今卒覽萬機,駕馭
雄傑。如聖德幼沖,未堪雙難,而使他姓出納詔命,必權有所歸。殿下雖欲守籓職,
其可得也?假令得遂沖退,自審家祚得保靈長不?」王默然,思念久之,曰:「何
以處我?」晞曰:「周公抱成王朝諸侯,攝政七年,然後復子明辟。幸有故事,惟
殿下慮之。」王曰:「我安敢自擬周公?」晞曰:「殿下今日地望,欲避周公得邪?」
王不答。帝臨發,敕王從駕,除晞并州長史。
及王至鄴,誅楊、燕等。詔以王為大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督攝文武還并州。
及至,延晞謂曰:「不早用卿言,使群小弄權,幾至傾覆。今君側雖獲暫清,終當
何以處我?」晞曰:「殿下將往時地位,猶可以名教出處。今日事勢,遂關天時,
非復人理所及。」有頃,奏趙郡王睿為左長史,晞為司馬。每夜載入,晝則不與語,
以晞儒緩,恐不允武將之意。後進晞密室,曰:「比王侯諸貴每見煎迫,言我違天
不祥,恐當或有變起,吾正欲以正法繩之。」晞曰:「朝廷比者疏遠親戚,寧思骨
血之重。殿下倉卒所行,非復人臣之事。芒刺在背,交戟入頸,上下相疑,何由可
久?且天道不恆,虧盈迭至,神機變化,肸蠻斯集。雖執謙挹,秕糠神器。便是違
上玄之意,墜先人之基。」王曰:「卿何敢鬚髮非所宜言!須致卿於法。」晞曰:
「竊謂天時人事,同無異揆。是以冒犯雷霆,不憚斧鉞。今日得披肝膽,抑亦神明
攸贊。」王曰:「拯難匡時,方俟聖哲,吾何敢私議,幸勿多言。」尋有詔,以丞
相任重,普進府寮一班,晞以司馬領吏部郎中。丞相從事中郎陸杳將出使,臨別,
握晞手曰:「相王功格區宇,天下樂推,歌謠滿道,物無異望。杳等伏隸,願披赤
心。而忽奉外使,無由面盡短誠,寸心謹以仰白。」晞尋述杳言。王曰:「若內外
鹹有異望,趙彥深朝夕左右,何因都無所論?自以卿意試密與言之。」晞以事隙問
彥深。曰:「我比亦驚此音謠,每欲陳聞,則口噤心戰。弟既發論,吾亦欲昧死一
披肝膽。」因亦同勸。是時諸王公將相日敦請,四方岳牧表陳符命。乾明元年八月,
昭帝踐阼。九月,除晞散騎常侍,仍領兼吏部郎中。
後因奏事罷,帝從容曰:「比日何為自同外客,略不可見?自今假非局司,但
有所懷,隨宜作一牒,候少隙即徑進也。」因敕尚書陽休之、鴻臚卿崔勵等三人,
每日本職務罷,併入東廊。共舉錄歷代廢禮墜樂,職司廢置,朝饗異同,輿服增損,
或道德高俊久在沈淪,或巧言眩俗,妖邪害政,爰及田市舟車、徵稅通塞、婚葬儀
軌、貴賤等衰,有不便於時而古今行用不已者,或自古利用而當今毀棄者,悉令詳
思,以漸條奏。未待頓備,遇憶續聞。朝晡給典御食,畢景聽還。時百官請建東宮,
敕未許,每令晞就東堂監視太子冠服,導引趨拜。尋拜為太子太傅。晞以局司奉璽
授皇太子。太子釋奠,又兼中庶子。帝謂曰:「今既當劇職,不得尋常舒慢也。」
帝將北征,敕問:「比何所聞?」晞曰:「道路傳言,車駕將行。」帝曰:
「庫莫奚南侵,我未經親戎,因此聊欲習武。」晞曰:「鑾駕巡狩,為復何爾?若
輕有征戰,恐天下失望。」帝曰:「此懦夫常慮,吾自當臨時斟酌。」帝使齋帥裴
澤、主書蔡暉伺察群下,好相誣枉,朝士呼為裴、蔡。時二人奏:「車駕北征後,
陽休之、王晞數與諸人游宴,不以公事在懷。」帝杖休之、晞脛各四十。帝斬人於
前,問晞曰:「此人合死不?」晞曰:「罪實合死,但恨其不得死地。臣聞刑人於
市,與眾棄之;殿廷非殺戮之所。」帝改容曰:「自今當為王公改之。」
帝欲以晞為侍中,苦辭不受。或勸晞勿自疏,晞曰:「我少年以來,閱要人多
矣。充詘少時,鮮不敗績。且性實疏緩,不堪時務。人主恩私,何由可保?萬一披
猖,求追無地。非不愛作熱官,但思之爛熟耳。」百官嘗賜射,晞中的,當得絹,
為不書箭,有司不與。晞陶陶然曰:「我今段可謂武有餘文不足矣。」晞無子,帝
將賜之妾。使小黃門就宅宣旨,皇后相聞晞妻。晞令妻答,妻終不言,晞以手撩胸
而退。帝聞之笑。
孝昭崩,晞哀慕殆不自勝,因以羸敗。武成本忿其儒緩,由是彌嫌之。因奏事,
大被訶叱,而雅步晏然。歷東徐州刺史、秘書監。武平初,遷大鴻臚,加儀同三司,
監修起居注,待詔文林館。性閒淡寡慾,雖王事鞅掌,而雅操不移。在并州,雖戎
馬填閭,未嘗以世務為累。良辰美景,嘯詠遨遊,登臨山水,以談宴為事,人士謂
之「方外司馬。」詣晉祠,賦詩曰:「日落應歸去,魚鳥見留連。」忽有相王使召,
晞不時至。明日,丞相西閣祭酒盧思道謂晞曰:「昨被召已硃顏,得無以魚鳥致怪?」
晞緩笑曰:「昨晚陶然,頗以酒漿被責。卿輩亦是留連之一物,豈直在魚鳥而已?」
及晉陽陷敗,與同志避周兵東北走。山路險迥,懼有土賊,而晞溫酒服膏,曾不一
廢。每不肯疾去,行侶尤之。晞曰:「莫尤我,我行事若不悔,久作三公矣。」
齊亡,周武帝以晞為儀同大將軍、太子諫議大夫。隋開皇元年,卒於洛陽,年
七十一。贈儀同三司、曹州刺史。
皓字季高,少立名行,為士友所稱。遭母憂,居喪有至性。儒緩亦同諸兄。嘗
從文宣北征,乘赤馬,旦蒙霜氣,遂不復識。自言失馬,虞候為求覓不得。須臾日
出,馬體霜盡,繫在幕前,方云:「我馬尚在。」為司徒掾,在府聽午鼓,蹀躞待
去。群寮嘲之曰:「王七思歸何太疾?」季高曰:「大鵬始欲舉,燕雀何啾唧?」
嘲者曰:「誰家屋當頭,鋪首浪游逸。」於是喧笑,季高不復得言。大寧初,兼散
騎常侍、聘陳使主。天統末,修國史。尋除通直散騎常侍。卒,贈郢州刺史。子伯,
奉朝請,待詔文林館。皓弟曄,字季炎,卒於滄州司馬。
封懿,字處德,勃海蓨人也。曾祖釋,晉東夷校尉。父放,慕容吏部尚書。
兄孚,慕容超太尉。懿有才器,能屬文,與孚雖器行有長短,而名位略齊。仕慕容
寶,位中書令、戶部尚書。寶敗,歸魏,除給事黃門侍郎、都坐大官、章安子。道
武引見,問以慕容舊事,懿應對疏慢,廢黜還家。明元初,復征拜都坐大官,進爵
為侯。卒官。懿撰《燕書》,頗行於世。
子玄之,坐與司馬國璠、溫楷等謀亂,伏誅。臨刑,明元謂曰:「終不令絕汝
種也,將宥汝一子。」玄之以弟虔之子磨奴字君明早孤,乞全其命。乃殺玄之四子,
赦磨奴,刑為宦人。崔浩之誅也,太武謂磨奴曰:「汝本應全,所以致刑者,由浩
也。」後為中曹監,使張掖,賜爵富城子。卒於懷州刺史,贈勃海公,謚曰定。以
族子叔念為後。
回字叔念,孝文賜名焉,慕容太尉奕之後也。父鑒。初,磨奴既以回為後,
請於獻文。贈鑒寧遠將軍、滄水太守。回襲靡奴爵富城子。宣武時,累遷安州刺史。
山人願樸,父子賓旅同寢一室。回下車,勒令別處,其俗遂改。明帝時,為瀛州刺
史。時大乘寇亂之後,加以水潦,表求振恤,免其兵調,州內賴之。歷度支、都官
二尚書、冀州大中正。
滎陽鄭雲諂事長秋卿劉騰,貨紫纈四百匹,得為安州刺史。除書旦出,晚往詣
回,坐未定,問回:「安州興生,何事為便?」回曰:「卿荷國寵靈,位至方伯,
雖不能拔園葵,去織婦,宜思方略以濟百姓,如何見造問興生乎?封回不為商賈,
何以相示?」雲慚失色。
轉七兵尚書,領御史中尉,劾奏尚書右僕射元欽與從兄麗妻崔氏姦通,時人稱
之。後為殿中尚書、右光祿大夫。莊帝初,遇害河陰。贈司空公,謚曰孝宣。長子
隆之。
隆之字祖裔,小名皮,寬和有度量。延昌中,道人法慶作亂冀州,自號大乘,
眾五萬人。隆之以開府中兵參軍與大都督元遙討之。獲法慶,賜爵武城子。累遷河
內太守。未到郡,屬爾硃兆入洛,莊帝幽崩,隆之以父遇害,常懷報雪,因持節東
歸,圖為義舉。遂與高乾等夜襲冀州,克之,乃推為刺史。及齊神武自晉陽東出,
隆之遣子子繪隨高乾奉迎於滏口。
中興初,拜吏部尚書。韓陵之役,留隆之鎮鄴城。未幾,征為侍中,封安德郡
公。於時朝議以爾硃榮宜配食明帝廟庭。隆之議曰:「榮為人臣,親行殺逆,豈有
害人之母而與子對食之理?」以參議麟趾閣新制,又贈其妻祖氏范陽郡君。隆之表
以先爵富城子及武城子轉授弟子孝琬等,朝廷嘉而從之。後為斛斯椿等所構,逃歸
鄉里,齊神武召赴晉陽。
魏孝靜立,除吏部尚書,尋加侍中。元象初,除冀州刺史,加開府,累遷尚書
右僕射。及北豫州刺史高仲密將叛,陰招冀州豪望為內應。詔隆之馳驛慰撫,遂得
安靜。隆之首參神武經略,奇謀皆密以啟聞,手書削稿,罕知於外。卒於齊州刺史,
贈司徒。神武以追榮未盡,復啟贈太保,謚宣懿。神武後至冀州北境,次交津,追
憶隆之,顧冀州行事司馬子如,言其德美,為之流涕。令以太牢就祭。隆之歷事五
帝,以謹素見知。凡四為侍中,再為吏部尚書,一為僕射,四為冀州刺史。每臨冀
部,州中舊齒鹹曰:「我封公復來。」其得物情如此。子子繪嗣。
子繪字仲藻,小名搔。性和理,有器局。釋褐秘書郎,累遷平陽太守,加散騎
常侍。晉州北界霍山舊號千里徑者,山阪高峻,每大軍往來,士馬勞苦。子繪請於
舊徑東谷別開一路。神武從之,仍令子繪修開,旬日而就。征補大行台吏部郎中。
神武崩,秘未發喪,文襄以子繪為勃海太守。執其手曰:「誠知未允勳臣官望,
但須鎮撫。且衣錦晝游,古人所貴,宜善加經略,不勞習常太守向州參也。」仍聽
收集部曲一千人。
大寧三年,為都官尚書。高歸彥作逆,命子繪參贊軍事。賊平,敕子繪權行州
事。征拜儀同三司、尚書右僕射。卒,謚曰簡。子寶蓋襲。
子繪弟子繡,位霍州刺史。陳將吳明徹侵淮南,子繡城陷,送揚州。齊亡後,
逃歸。終於通州刺史。子繡外貌儒雅,而使氣難犯。兄女婿司空婁定遠為瀛州刺史,
子繡為勃海太守。定遠過之,對妻及諸女宴集言戲,微有褻慢。子繡鳴鼓集眾將攻
之,定遠免冠拜謝,久之乃釋。
隆之弟興之,字祖胄。經明行修,恬素清靜。位瀛冀二州刺史、平北府長史。
所歷有當官譽。卒,以隆之佐命功,贈殿中尚書、雍州刺史,謚曰文。
子孝琬,字士茜。七歲而孤,為隆之鞠養;慈愛甚篤,隆之啟以父爵富城子授
焉。位東宮洗馬。卒,贈太府少卿。
孝琬性恬靜,頗好文詠。太子少師邢邵、七兵尚書王昕並先達高才,與孝琬年
位懸隔,晚相逢遇,分好遂深。孝琬靈櫬言歸,二人送於郊外,悲哭淒慟,有感路
人。
孝琬弟孝琰,字士光,少修飭,學尚有風儀。位秘書丞、散騎常侍、聘陳使主,
在道遙授中書侍郎。還,坐受魏收囑,牒其門客從行事發,付南都獄,決鞭二百,
除名。後除並省吏部郎中、南陽王友,赴晉陽典機密。
和士開母喪,托附者鹹往奔哭。鄴中富商丁鄒、嚴興等並為義孝,有一士人亦
在哭限。孝琰入吊,出謂人曰:「嚴興之南,丁鄒之北,有一朝士,號叫甚哀。」
聞者傳之。士開知而大怒。其後會黃門郎李瑰奏南陽王綽驕恣,士開因譖之曰:
「孝琰從綽出外,乘其副馬,捨離部伍,別行戲語。」時孝琰女為范陽王妃,為禮
事,因假入辭。帝遂決馬鞭一百放出,又遣高阿那肱重決五十,幾死。還鄴,在集
書省上下。自此沈廢。士開死後,為通直散騎常侍。後與周和好,以為聘周使副。
祖珽輔政,奏入文林館撰御覽。
孝琰文筆不高,但以風流自立,善談戲,威儀閑雅,容止進退,人皆慕之。以
祖珽好自矜大,佞之云:「是衣冠宰相,異於餘人。」近習聞之,大以為恨。尋以
本官兼尚書右丞。其所彈射,多承意旨。時有道人曇獻者,為皇太后所幸,賞賜隆
厚,車服過度。又乞為沙門統,後主意不許,但太后欲之,遂得居任。然後主常憾
焉。因僧尼他事,訴者辭引曇獻,上令有司推劾。孝琰案其受賄,致於極法,其家
珍異悉以沒官。由是正授左丞,仍奏門下事。
性頗簡傲,不諧時俗,意遇漸高,彌自矜誕,舉動舒遲,無所降屈,識者鄙之。
與崔季舒等以正諫同死。子君確、君靜二人徙北邊,少子君嚴、君贊下蠶室。南安
敗,君確等二人皆坐死。
興之弟延之,字祖業,少明辯,有世用。封郯城子,位青州刺史,多所受納。
後行晉州事。沙苑之敗,延之棄州北走,以隆之故,免其死。卒,贈尚書左僕射、
司徒公,謚文恭。子纂嗣。
鑒長子琳,字彥寶,位中書侍郎。與侍中、南平王馮誕等議定律令,有識者稱
之。歷位太尉長史、司宗下大夫、南夏青二州刺史、光祿大夫。琳弟子肅。
肅字元邕,博涉經史。太傅崔光見而賞焉。位尚書左中兵郎中。性恭儉,不妄
交遊,唯與崔勵、勵從兄鴻尤相親善。所制文章多亡失,存者十餘卷。
懿從兄子愷,字思悌,奕之孫也。父勸,慕容垂侍中、太常卿。愷位給事黃門
侍郎、散騎常侍。後入代都,名出懿子玄之右。俱坐司馬氏事死。愷妻,盧玄女也。
愷子伯達,棄母及妻李氏南奔河表,改婚房氏。獻文末,伯達子休傑內入。祖母盧
猶存,垂百歲矣。而李已死。休傑位冀州咸陽王府諮議參軍。
回族叔軌,字廣度。好學,通覽經傳。與光祿大夫武邑孫惠蔚同志友善。惠蔚
每推軌曰:「封生之於經義,吾所弗如者多矣。」頗自修潔,儀容甚偉。或曰:
「學士不事修飾,此賢何獨如此?」軌聞,笑曰:「君子整其衣冠,尊其瞻視,何
必蓬頭垢面而後為賢。」言者慚退。以兼員外散騎常侍銜命高麗。高麗王雲恃其偏
遠,稱疾不親受詔。軌正色詰之,喻以大義,雲乃北面受旨。使還,轉考功郎中,
除本郡中正。勃海太守崔休入為吏部郎中,以兄考事幹軌。軌曰:「法者天下之事,
不可以舊君故,虧之也。」休歎其守正。軌在台中,稱為儒雅。除國子博士,假通
直散騎常侍,慰勞汾州山胡。
司空、清河王懌表修明堂、辟雍,詔百寮集議。軌議曰:
《周官匠人》職云:夏後氏世室,殷人重屋,周人明堂,五室,九階,四戶,
八窗。鄭玄曰:「或舉宗廟,或舉王寢,或舉明堂,互文以見同制。」然則三代明
堂,其制一也。案周與夏、殷,損益不同。至於明堂,因而弗革,明五室之義,得
天數矣。是以鄭玄又曰:「五室者,像五行也。」然則九階者法九土,四戶者達四
時,八窗者通八風,誠不易之大范,有國之恆式。若其上圓下方以則天地,通水環
宮以節觀者,茅蓋白盛為之質飾,赤綴白綴為之戶牖,皆典籍所載,制度之明義也。
秦焚滅五典,非毀三代,變更先聖,不依舊憲。故《呂氏月令》見九室之義,大戴
之《禮》著十二堂之文。漢承秦法,亦未能改,東西二京,俱為九室。是以《黃圖》、
《白武通》、蔡邕、應劭等咸稱九室以象九州,十二堂以象十二辰。夫室以祭天,
堂以布政。依行而祭,故室不過五;依時布政,故堂不逾四。州之與辰,非所可法。
九與十二,厥用安在?今聖朝欲尊道訓人,備禮化物,宜則五室,以為永制。至如
廟學之嫌,台沼之雜,袁准之徒已論正矣。
後卒於廷尉少卿。贈濟州刺史。
初,軌深為郭祚所知,祚堂謂子景尚曰:「封軌、高綽二人,並干國之才,必
應遠至。吾平生不妄進舉,而每薦此二人,非直為國進賢,亦為汝等之津梁。」其
見重如此。軌既以方直自業,高綽亦以風概立名。高肇拜司徒,綽送迎往來,軌竟
不詣。綽顧不見軌,乃遽歸曰:「吾一生自謂無愆規矩,今日舉措不如封生遠矣。」
軌以務德慎言,修身之本,奸回讒佞,世之巨害。乃為《務德》、《慎言》、《遠
佞》、《防奸》四戒。文多不載。
長子偉伯,字君良,博學有才思。弱冠,除太學博士。每朝廷大議,偉伯參焉。
雅為太保崔光、僕射游肇所知賞。太尉、清河王懌辟參軍事。懌親為《孝經解詁》,
命偉伯為難例九條,皆發起隱漏。偉伯又討論《禮》、《傳》、《詩》、《易》疑
事數十條,儒者咸稱之。時朝廷將經始明堂,廣集儒學,議其制度,九五之論,久
而不定。偉伯乃搜檢經、緯,上《明堂圖說》六卷。又撰《封氏本錄》六卷。
正光末,尚書僕射蕭寶夤為關西行台,引為行台郎。及寶夤為逆,偉伯與南平
王固潛結關中豪右韋子粲等,謀舉義兵。事發,見殺。永安中,贈瀛州刺史,聽一
子出身,無子,轉授弟翼。翼弟述。
述字君義,有干用。天平中,為三公郎中。時增損舊事,為《麟趾新格》,其
名法科條皆述所刪定。齊受禪,累遷大理卿。河清三年,敕與錄尚書趙彥深、僕射
魏收、尚書陽休之、國子祭酒馬敬德等議定律令。歷位度支、五兵、殿中三尚書。
述久為法官,明解律令,議斷平允,深為時人所稱。而厚積財產,一無分饋。
雖至親密友,貧病困篤,亦絕於拯濟。朝野物論甚鄙之。外貌方整,而不免請謁,
迴避進趣,頗致嗤駭。前妻河內司馬氏。一息為娶隴西李士元女,大輸財聘。及將
成禮,猶競懸違。述忽取所供養像,對士元打像為誓。士元笑曰:「封公何處常得
應急像,須誓便用?」一息娶范陽盧莊之女,述又經府訴云:「送騍乃嫌腳跛,評
田則雲鹹薄,銅器又嫌古廢。」皆為吝嗇所及,每致紛紜。子元茜,位太子舍人。
述弟詢,字景文,窺涉經史,以清素自持。位尚書左丞、濟南太守。歷官皆有
干局才具,臨郡甚著聲績。隋開皇中卒。
論曰:崔逞文學器識,當年之俊,忽微慮遠,俱以為災。休立身有本,當官著
稱。長儒才望之美,禍因驕物,雖有周公之才,猶且為累。況未足諭其高下,能無
及乎?贍詞韻溫雅,風神秀髮,固人望也。王憲名公之孫,老見優異。元景昆季履
道,標映人倫,美哉!封回克光家世,隆之勤勞霸業,子繪實隆堂構,可謂載德者
矣。君義聚斂嗇吝,無乃鄙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