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清廷對法宣戰及雙方戰略方針

法國遠東艦隊偷襲馬江,清政府感到有損「天朝」體面和尊嚴,在主戰輿論的壓力下,被迫於8月26日發佈宣戰詔旨,命令前線海陸各軍準備對法作戰。鑒於法國侵略者已把戰火引向中國本土,清廷認為:「惟當一意備戰,應以進兵越南,規復北圻,俾彼族不敢悉眾內犯,為制敵要策。」1根據「牽敵以戰越為上策」2這一總的指導思想,在戰略上確定了沿海防禦、陸路反攻的方針。為此,下令「沿海各口,如有法國兵輪駛入,著即督率防軍,合力攻擊,毋任蔓延。其陸路各軍,有應行進兵之處,亦即迅速前進」。同時,公開表示支持黑旗軍首領劉永福,「著以提督記名簡放,並賞戴花翎,統率所部,出奇制勝,將法人侵佔越南各城,迅圖恢復」。3

清廷宣戰後,法國為了能夠繼續利用香港等「中立」口岸作為基地,並取得英、美等國的煤和食品等物資供應,因而沒有正式宣戰。同時,法國再次從政治上對清政府進行誘降活動,由總稅務司英人赫德4為拉線人,大搞幕後外交,以此作為它在軍事上暗中積極部署的煙幕。早在馬江海戰之前,孤拔和巴德諾就極力主張法艦北上襲取旅順和威海衛,威脅清朝京畿重地。馬江偷襲得逞之後,他們認為「雖然中國此次完全失敗」,但「福州距離北京太遠,不足使帝國朝廷獲得教訓」,因而「復又堅決主張將戰爭移至北方」。5茹費理政府曾一度贊成孤拔等人的侵略計劃,並令其立即在北方各海口行動,但不久又改變了決心。其所以如此,一則擔心北上擴大戰爭,可能招致其它列強的干涉,而當時法國正對由於埃及問題同英國的矛盾尖銳化所造成的歐洲局勢頗為不安;一則擔心北上與北洋艦隊交鋒,影響李鴻章的地位,而他正是法國政府「應該盡量寬待」的未來談判的極好對手。於是,奪取台灣北部,又成了法國侵略軍的戰略目標。茹費理希圖通過「繼續執行報復」的軍事行動,迫使清政府屈服,允許賠款,或將基壟淡水兩埠口的行政、經營、海關、礦山等權讓給他們,以「提供同等價值的賠償」1。北圻方面,法國政府以諒山為中國軍隊入越的主要通道,戰略地位十分重要,且思雪北黎慘敗之恥,因而決計於雨季過後佔領諒山,並相機進犯廣西邊境,以配合孤拔艦隊的海上進攻。所以,法國當時的戰略方針是:東攻台北,西取諒山,踞地為質,勒索賠款。

《中國近代戰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