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該不該斬?

「失街亭」的故事幾乎家喻戶曉,但失街亭的責任究竟應由誰負?是不是僅僅由於馬謖的過失才導致諸葛亮北伐中關鍵之戰的失敗?

傳統的說法認為馬謖應負主要責任,因此罪有應得。可是近年來不斷有人對這種說法提出了異議。

1980年4月10日《北京晚報》刊登了乃源的文章《該不該斬馬謖》,乃源認為,用馬謖為主將並不是諸葛亮的失誤,說諸葛亮沒聽先主劉備的囑咐而錯用了馬謖,所以敗軍失地,釀成「揮淚斬馬謖」的悲劇是不公平的。

乃源指出,馬謖在當時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傑出將才,劉備所說「言過其實,不可大用」,「雖然抓住了他的缺點,卻有點形而上學的味道」。諸葛亮因為他的確「才氣過人」才會用他,譬如,「南征攻心之策就是馬謖建議的」,諸葛亮的失誤在於:馬謖只做過縣令、太守和參軍,沒有統軍獨當一面的經驗,大敵當前,一下子讓他「統大眾在前」,沒有鍛煉和取得經驗的過程,遇上強敵,「自然不免失敗」;諸葛亮沒有識其短長而量才使用,也沒有指出他的短處而讓他補短;臨戰「違眾拔謖」,敗了就「戮謖以謝眾」,沒能給他一個改過的機會,「何況馬謖不但沒畏罪投敵,而且認識了錯誤,臨終還上諸葛丞相書,使全軍官兵感泣,正不必『戮遇以謝眾』。」可見乃源認為馬謖是不該被斬的。此文一發表,立即受到許多人的反對,有人說馬謖是個趙括式的危險人物,臨陣前獨斷專行,不聽副將王平幾次苦勸,不切實際地生搬硬套「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兵法,放棄有利地形,屯軍山上,十分輕敵,吹噓自己「熟讀兵書,頗知兵法」。有人認為失街亭正說明馬謖是個危險人物,是一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之人,而不是什麼「傑出將才」。諸葛亮差點被司馬懿所俘,馬謖喪師誤國,罪應伏誅,何況馬謖領命時立過軍令狀,表示「若有所失」,則「乞斬全家」。(《北京晚報》1980年4月26日)

但是認為馬謖該斬的同志所持論據大多是小說等藝術虛構而成的所謂「事實」。眾所周知,藝術創造允許虛構,說諸葛亮差點被俘的「空城計」

就純屬子虛烏有,「置之死地而後生」之議、「熟讀兵書」等吹噓馬謖的話只見於小說、演義所載,井非史實,為此乃源對此頗不為以然,仍然堅持馬謖是不該斬的。(《北京晚報》5月15日)

朱大渭在《馬謖被殺真相》一文中指出,馬謖「罪在必誅」,但不是街亭一戰失敗直接所致,因為勝敗乃兵家之常事,不能由於一戰失敗,將領就「罪在必誅」。馬謖被斬是因為他犯了軍法,又畏罪潛逃,因此即使街亭之戰勝利了,按軍法也當該斬。朱大渭認為,馬謖戰敗,是違抗諸葛亮的正確指揮造成的。《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載:「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郃所破。」諸葛亮的軍法很嚴,街亭失敗,不是一般性質的指揮失誤,而是在戰爭的緊要關頭,違抗上級的正確指揮所造成的,從而構成嚴重的罪行,所以按軍法馬謖該斬。「正像諸葛亮回答蔣琬時所說:」若不按軍法斬馬,誰還服從指揮,如何能『討賊』呢?「朱大渭還指出,馬謖並未承認錯誤,他居然畏罪潛逃,」按當時軍紀,將士臨陣退卻和逃亡,都是要殺頭的。「

所以說馬謖該斬,咎由自取,罪有應得。(見《學林漫錄》四集)

但是,依據現在資料,很難斷定歷史真相,因此雙方互不信服,各執一詞。馬謖該不該斬的問題只好存疑。

(潘銀良)

《千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