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齡是怎樣死的?

「如果這些侵略者到處都遭到同樣的抵抗,他們絕對到不了南京。」(《馬克思恩格斯論中國》第67頁)這是恩格斯對鴉片戰爭時期鎮江守軍英勇反擊英侵略者的讚揚。指揮這場戰鬥的是滿人海齡。海齡,滿洲鑲白旗人,郭洛羅氏。1841年初任京口(今鎮江)副都統。鴉片戰爭是中華民族蒙受凌辱,國土始遭蹂躪的開端。英國侵略者為了擴大對中國的侵略,1841年8月以進攻江浙地區為重點,妄圖控制長江下游的航道,截斷清政府的漕糧供應,以謀奪更多的權利。1842年7月,幾千名侵略軍進犯鎮江。鎮江為大江鑰匙,南京門戶,漕運咽喉。兩江總督牛鑒聞風逃遁,躲進南京。海齡率1700名士兵守衛鎮江,敵我懸殊很大。但是,面對氣焰囂張的侵略者,海齡率領鎮江守軍奮起反抗,堅守鎮江達7天,殲敵180餘人,但由於種種原因,鎮江最終失守,海齡死於鎮江。如何評價海齡?史界眾說紛壇,褒貶不一,搞清海齡的死因對正確評價海齡是很有幫助的。海齡是怎樣死的?至少有4種不同的記載。

一、「為民戕害」或「為亂民所殺」說。1842年8月山東道御史黃宗漢上奏:「海齡聞系誤殺良民甚多,以至被民戕害」(見道光朝《籌辦夷務始末》五)魏源在《道光洋艘征撫記》中寫道:「英佯攻北門,而潛師梯西南入城,士兵僅斫其一二人,敵已蟻附,守兵皆潰。英先焚滿營,海齡為亂民所殺。」民間鈔本《夷艘入寇記》也有類似的記載。

二、「不知所終」說。無名氏《京口僨城錄》中記:「城破後郡民紛傳都統遁去。」夏燮《海疆殉難記》中「又有言都統開城逸去,不知下落者」。鎮江之戰另一指揮者、參贊大臣齊慎上奏,城破,「房屋多已燃燒。副都繞海齡督帥旗兵堵擊,身受重傷,旗兵傷亡不少」。「副都統海齡並城內文武官,均不知下落。」

三、「投火自焚」說。《英人強賣鴉片記》中敘述海齡死因較為詳細,海齡對妻子說,今日之戰,官軍將恐不利,勸妻子趁北門起火,「混亂以逃」。妻子說:「許妾所為,君但督士卒,至死勿棄城。」說後,「掖小兒走於北門躍入猛火中以自死。海齡見之大怒,欲報妻子之仇,聚滿洲兵四五十人,衝入敵中,殊死戰,多殺敵兵,後海齡見兵寡,竟不可勝,因見北門火勢未減,亦投其中,就妻子死所而死焉。」賓漢在《英軍在華作戰記》中寫道:「滿兵的副都統海氏在敗了的時候,坐在家中的一把椅子上,命令他的僕人點火燒房,故意死在火焰之中。」

四、「自縊殉節」說。《夷氛聞記》寫道:「城上兵立潰,夷先放旗營縱火,城陷,海齡自縊殉節,其妻與孫並同時死難。」耆英奉旨調查後上奏說:海齡同其妻並次孫「皆在署內自縊盡節」。

真是一個令人費解的懸案!從材料上分析,「為民戕害」之說疑點最多。首先黃宗漢《奏海齡聞系誤殺良民甚多被民戕害折》,一個「聞」字證明他的上奏只憑傳聞,令人懷疑。其次,《道光洋艘征撫記》所說亦恐為傳聞所誤。1841年2月魏源曾為裕謙幕僚,參與浙東抗英鬥爭,但因清廷戰和不定,投降派昏庸誤國,數月後憤而辭歸,鎮江之役他不在場。其三,據耆英奉旨查明,引出這種說法,主要出自常鎮道周頊中傷。周頊身為鎮江地方官,深怕鎮江失守皇上追究,「懼於重譴,乃訐以誤殺良民,被民殘害等情。」耆英的調查當屬實。當時京口人就恨周頊誣陷都統,「乃編十字謠,揭之通衡」

(見夏燮《中西紀事》卷八),卑鄙無恥往往與貪生怕死連在一起。開戰前周頊已被侵略者氣勢所嚇倒,稟中說,「賊(指侵略者)勢浩大,據我腹心,實已不能轉動,若不早圖和解,其禍變愈久愈大,不知究極」(見道光朝《籌辦夷務始末》四),主張不戰自降,全部答應侵略者的要求。侵略者進犯鎮江時,他惜命「托詞不知何往」,當了逃將,「以致鎮城內外,居民警惶」

這種人中傷海齡不足為怪。

「不知所終」說,沒有一條肯定的史料。《京口僨城錄》為鎮江當世人所寫,但撰者年老多病,一直在家未參戰,文中對海齡「遁去」並沒有肯定,是戰亂中據郡民紛傳隨手而記。夏燮《中西紀事》卷中已肯定了耆英的查訪,海齡「自縊盡節」為實情,對「開城逸去」之說並不認為屬實。齊慎之所以雲不知海齡下落,7月21日鎮江失守前,齊慎會同海齡佈防軍務,堅守鎮江,卯刻,齊慎「由正西迎上前敵」。激戰中,據探報,侵略者「由間道往攻北門」,齊慎等人救援,結果「被逆夷由西南兩門攻破」。齊慎率部分清兵退到越河口下,防英軍內犯,與海齡再沒見面,23日的上奏對海齡的下落當然不甚了了。

至於是「投火自焚」,還是「自縊盡節」?後者可能是實情。第一,《英人強賣鴉片記》為日本人所撰,不是戰時的目擊者,雖對海齡自焚場面寫得詳細,充滿同情心,但必定是道聽途說。更何況後來耆英在衙署裡找到了海齡屍體,可見海齡並非死於北門火中。第二,賓漢是侵略鎮江一分子,他的《英軍在華作戰記》有一定的史料價值,但他對海齡坐在椅子上自焚身死的描寫值得深思。海齡死應在城陷之後,當時衙署已被英軍燒著,無需海齡命僕人點火燒房。賓漢這樣寫,有可能掩飾其入城後燒殺之行徑。文中接著寫道,第二天發現了海齡的幕僚,由他指出了海齡的屍體。這一天應為7月22日,齊慎六月十六日(陽曆7月23日)上奏提到「副都統海齡並城內文武官均不知下落」,清軍機處正是根據齊慎上奏決定派耆英「迅即查明具奏」的。

這應在賓漢等人發現海齡屍體之後。如是同一現場,這位幕僚為何只字未提海齡妻與孫的情況?這究竟是海齡的屍體嗎?

極大可能是海齡「自縊盡節」死後遭火焚的。耆英在查詢當中,從收集京口滿兵內,領催扎明阿報告了海齡的死因,「據稱城陷之時,海齡將堂印交印房驍騎校祥雲(後投水死),海齡隨入內,同伊妻並19歲次孫皆在署內自縊盡節。」根據其報告,在衙署並獲其屍並一妻一孫於灰燼中,「又拾得都統印信原著葛紗、袍襟、並伊妻所帶玉環」,經丹陽縣令金榕,京口協領武忠阿和海齡之子辨認,確實是海齡屍體。

讀者,你認為海齡是怎樣死的?海齡「自縊盡節」身死是否有道理?(譚文風)

《千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