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恩、盧循的水上活動與五斗米道有關嗎?

孫恩、盧循起義,是東晉末年在南方爆發的一場辨模較大的農民起義。這場起義沉重地打擊了魏晉以來日漸腐朽的世家大族的勢力,為南朝較有作為的寒門地主登上歷史舞台掃清了道路,因而在魏晉南北朝史上頗為引人注目。與中國古代歷次農民起義相比,孫恩、盧循起義的一個顯著特點是他們的活動總是局限在長江沿岸與南方沿海地帶,幾乎到了離不開水的地步。人們不禁要問,孫恩、盧循起義軍為什麼喜歡在水面上活動?難道他們是海盜嗎?

從歷史記載來看,孫恩、盧循起義軍最早與水結下不解之緣,當與他們所崇奉的宗教——五斗米道有關。五斗米道又稱天師道,東漢末年以來曾多次被人用來號召、組織農民起義,而流傳於東南沿海的五斗米道則與水有特別密切的關係。相傳東晉末年南方五斗米道的首領是錢塘人杜子恭,他特別精於利用水中的魚給千百里外的信徒遠距離傳遞物品之類的法術,孫恩的叔父孫泰就是杜子恭的弟子,並在他死後繼承了老師的衣缽,成為本地五斗米道的教主。東晉隆安二年(398年),孫泰聚集起數千名信徒準備乘亂起兵,不料事洩被東晉朝廷誘捕斬首,他的六個兒子也同時被殺,只有孫恩帶領百餘人僥倖逃到海島上。孫泰死後,信徒們紛紛傳說他是「蟬蛻登仙」了,把他的侄子孫恩當作他在人世間的代表。而孫恩也自稱「征東將軍」,並把他手下的人馬都稱作「長生人」,顯然是繼承了他叔父以前在五斗米道中教主的位置。在日後的起義中,孫恩、盧循及其部下一直對水懷有特殊的感情。

如他們喜歡把死者投入水中水葬,並且念「賀汝先登仙堂,我尋後就汝」(祝賀你先去了仙境,我過一會就跟你去)的禱語。孫恩在戰敗以後,選擇的死亡方式就是投水,而部下及信徒們卻稱之為「水仙」,一時間百餘人隨同孫恩投水自盡。盧循也是在戰敗以後投水自殺的。可見在他們的教義之中,死於水中只是完成了「登仙堂」(成仙人)的過程,因而在水面上作戰時,往往能夠不懼死亡,奮勇爭先。也正是出於這一宗教原因,孫恩、盧循在起義過程中總是偏愛在沿江沿海地區多水面的地理條件下作戰。

不少人對宗教在農民起義中是否真的能夠發揮如此重大的影響表示懷疑,認為孫恩、盧循起義的根據地長期以來一直設在東南沿海的海島上,由此決定了起義軍的活動只能以戰艦往來於江海水面為主。早在孫泰被東晉王朝殺害之初,孫恩確實是因為走投無路才逃到海島上的,但他們在島上不僅休養了生息,而且得到了五斗米道信徒的「資給」接濟,並藉機於東晉隆安三年(399年)渡海登陸,旬日之間聚集起數10萬人的大軍,橫掃東南。從此,起義軍採取的策略便是立足海島,伺機渡海進攻。歷史上他們曾經三進三出海島,其中一次竟有20萬人同時入海,可以推測平時如果沒有適當的後勤準備是不可能輕易做到這一點的。而從史書記載來看,孫恩、盧循每次戰事遇到挫折退入海中,東晉王朝的官兵大都停止追擊,而在沿海要衝設防,力圖堵截住起義軍再次渡海攻擊內陸。因此,退保海島的戰略在某種程度上確實起到了保護起義軍主力的作用。然而,海島狹小、貧瘠的土地畢竟難以承受過多人口的壓力,孫恩、盧循起義軍也正是在這一因素的驅使之下不斷地渡海再沿江沿河深入內地,以補充人力、物力的不足,並試圖推翻東晉王朝的統治。

也許是由於孫恩、盧循起義軍從一開始就頻繁地往來於江海水面之上的緣故,孫恩、盧循及其部下一直長於水戰而弱於陸戰,這也是他們始終不敢過多地遠離水面登岸上陸的原因之一。在現存的各種關於孫恩、盧循起義軍的資料中,對於水戰的記載明顯多於陸戰的記載,即便是陸戰也常常有起義軍的艦船以弓矢支援、掩護陸軍等情況發生。孫恩在其力量達到極盛的時候,能夠同時調集起「戰士十餘萬,樓船千餘艘」,溯江而上,直逼東晉都城建康。即使在孫恩戰敗自殺以後,由盧循率領的起義軍殘部仍能千里迢迢「浮海」攻佔廣州城,並招兵買馬,分兩路浮江東進,擊敗由劉毅率領的2萬東晉水軍主力,恢復到戰艦千餘、兵士10萬的舊觀。反觀其對手東晉王朝的軍隊,則一直避免與起義軍在水上決戰,而是想方設法築柵攔水,或在關鍵要塞依水設置堡壘,逼孫恩、盧循的軍隊上岸作戰。好幾次起義軍兵逼建康,只是因為高大的樓船逆風逆水行駛困難,加上風雨交加,給養不濟或者疫病流行,才不得不主動停止了進攻。總之,東晉軍隊只有在陸上才能稍佔上風,而孫恩、盧循率領的起義軍也一直在水上佔有優勢。這場起義的最終失敗,是由於東晉軍隊偷襲了已經失去了海上根據地的起義軍的後方,使登岸進攻建康屢遭挫折而又疲憊不堪的盧循大軍「無所歸投」,倉惶之中匆忙後撤南下,結果進入東晉軍主力的包圍圈,被徹底擊敗的。從中人們不難理解到,堅持水面作戰對孫恩、盧循的起義軍來說是以己之長克敵之短,因而要竭力避免陸上作戰。

孫恩、盧循起義軍盡避總是在江海水面上活動,但他們前後的行動目的都是為了推翻東晉王朝,佔領其首都建康。因此,他們與那種單純以江海水面為掩護而殺人越貨的海盜有本質的區別,不能簡單地因為歷史記載中稱之為「海賊」而斷定他們是海盜。但問題是他們的水上活動究竟與五斗米道有關嗎?(丁之方)

《千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