盔甲何時產生?

參觀過秦皇陵兵馬俑的人,都會對一個個盔甲整齊、威武雄壯的兵馬俑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穿在這些武士身上的盔甲,究竟何時產生的?看來還是一個不易解開的謎。

盔甲是一種古代將士防護身體的裝備。盔在古代叫做胄、兜鍪、頭鍪,形狀像帽,用以防護頭部;甲又叫介、函、鎧,形狀類似衣服,用以防護身體。據古代傳說,盔甲是母系氏族社會黃帝時就有了,還是黃帝創造的。《事物紀原》卷九記載:「兜鍪、胄也,黃帝內傳所述,蓋玄女請帝制之,以備身也」。而甲,相傳是夏朝第七代帝抒在和東夷人作戰時創造的。《世本》記載:「抒作甲」。註:「抒或作與,少康(夏第六代帝)子也。」原始的盔甲大多用籐條、獸皮製作,盔似乎也有用金屬做的。《史記。五帝本紀》正文中記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這裡的所謂「獸身」,很可能就是用獸皮製的甲,「銅頭鐵額」,也許就是金屬製的頭盔吧!

但這些畢竟還是傳說和推測,缺乏考證,不能作為信史。

從考古發現,早期的頭盔,有皮和金屬做成,商時已發展得比較完善。從出土的先秦文物看,已有商朝青銅盔,而且製作技術也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如河南省安陽市出土的商朝青銅胄,不僅有較好的防護性能,而且胄頂還有裝纓的銅管,胄面上還鑄有虎紋和牛紋及其它圖案。除此以外,皮胄、鐵胄也有出土,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春秋時製作的皮胄,由18片髹漆皮甲片編綴而成,上有脊樑,下有垂緣護頸,既可防護頭部,也可防護頸部;河北省易縣燕下都出土的戰國晚期製作的鐵質護頭裝具,是用89片甲片編綴而成,其防護性能更優於皮胄。從這些頭盔的實用價值看,其結構科學、合理,有較好的防護性能,已是發展到較高階段的產物。

早期的甲由整片的皮革改制,可以伸縮活動。它的製作,通常是根據護身部分的不同形狀,將皮張裁製成形狀各異、大小不等的革片,並把兩層或多層的皮革合在一起,製成堅固、耐用、美觀的甲片,然後在皮片上塗上油漆、穿孔,用繩編聯成甲。《周禮。考工記》的「函人為甲」中,比較完整地總結了有關選材、制甲的全套工藝。「函人為甲,犀甲七屬,兕甲六屬,合甲五屬。犀甲壽百年,兕甲壽二百年,合甲壽三百年。凡為甲必先容,然後制革。權其上旅,與其下旅,而其長為之圍。凡甲,鍛不摯則不堅,已敝

則橈。「《旬子。議兵篇》中也記載,楚國的制甲技藝更為精良,制的甲堅如金石:」楚人鮫革犀以為甲,堅如金石。「此外,還有用籐條編織的甲,也有一定防護作用。從這些記述看,這時甲已發展到較為成熟的階段。出土的文物也證明了這一點。如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皮甲,經復原後,可以清楚地看出當時皮甲的結構是由甲身、甲裙和甲袖三部分組成的,並配有一頂由皮甲片編綴成的胄,形成一副完整的盔甲。穿戴後不僅可以自由活動,而且具有一定的防護性能。同時,有的還在甲上使用一些青銅鑄件,使皮甲的防護性能更優。如山東膠縣的西周車馬坑中曾出土過一件青銅獸面甲,在河南省、北京市等的西周墓中,還發現過釘綴在皮甲上的各式青銅甲泡。它和盾結合作用,可以有效地防禦青銅兵器的攻擊。

此外,《周禮》還記載,這時的盔甲已發展到相當數量,所以管理盔甲還設立了專門的職官,並規定了一定的編制員額,「司甲下大夫二人,中士八人」。從以上出土的盔甲看,無論實用價值、製作工藝,都達到了一個相當的高度,而且國家還設置了管理盔甲的職官,這說明盔甲不論質量和數量都已發展到一個相當階段。但是,事物總是有一個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盔甲也毫無例外,不可能一出現就那麼完善。更何況有的認為在皮盔皮甲之前還有籐盔籐甲,而這些易於腐爛之物,在考古上是難以發現的。所以,我們可以肯定,盔甲的產生要比出土的實物更早。那麼,盔甲到底產生於何時?

是商代、還是夏代,或者真如傳說中的黃帝時期,我們等待著考古的發現。(龐成保)

《千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