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冕隱居地在哪個九里山?

王冕(1287—1359年)是我國元朝末年傑出的詩人和畫家,諸暨郝山下(今屬浙江省諸暨縣楓橋區)人。清代作家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以他為原型,塑造了一個勤學苦讀、品性剛正的人物形象,他的名字為人們所熟知。王冕試進士落第後,曾北遊大都(現北京市,元代京城),不久南歸,預感「天下且大亂」,便隱居九里山,闢地為園,植梅種糧,在此度過晚年,並進行了大量的詩畫創作。可這「九里山」究竟在何處,則歷來說法不一。有的認為是現在江蘇省銅山縣北的九里山。此地是一處名勝,相傳為秦末劉邦和項羽交戰的地方。王冕從京城回故里諸暨後,便挈婦將雛到那裡隱居。如中國青年出版社《歷代詩歌選》的編者就持這種意見。

有的則承襲清初文學家朱彝尊的說法,如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文學史》云:「隱會稽(今浙江紹興)之九里山。

號煮石山農,命其居曰竹齋,題其舟曰浮萍軒,自放鑒湖之曲。「

關於這一點《諸暨縣志》也有這樣的軼事記錄:「元末劉伯溫見西湖雲起,知為天子氣,應在東南。微服游江湖間,先至會稽王冕家,與之閒行竹林中,潛令人放炮。冕聞響而驚,歎曰:膽怯。」

然而,新的觀點否認了上述兩種說法。認為王冕的隱居地應是現在諸暨縣境內楓橋區的九里山。其理由為:首先是別號和山名的契合。王冕,字元章,別號很多,其中有一個是「煮石山農」。而《諸暨縣志。山水志》云:九里山,一名煮石山,在縣東50里。再從他的同鄉好友張辰的《王冕傳》看:

王冕最後是明大將胡大海從諸暨向紹興進兵過程中順路發現的。諸暨境內九里山近處的「營盤」,就是胡大海安營紮寨後留下的村名。如果說是紹興的九里山,從地理位置考察,則既非順路,發現的可能性也不大。此外,離元朝600多年後的今天,在諸暨王冕隱居過的地方,猶存「九里」、「營盤」

等地名,且還有著不少傳說,如有一山澗水庫,現叫「王冕大塘」,相傳為他所建;現尚存其遺址的「白雲庵」,也稱是王冕所築……。

以上三種說法,孰是孰非,目前尚未定論,然王冕生前有無在朱元璋那裡做過「諮議參軍」,則又是一個待揭之謎。

肯定者,以《明史》、《明通鑒》,及宋濂的《王冕傳》為依據,認定王冕晚年有出仕意圖,也做了官。《明史》載:「嘗倣傚《周官》著書一卷,曰:」持此遇明主,伊、呂事業不難致也。『太祖下婺州(今浙江金華),物色得之,置幕府,授諮議參軍,一夕病卒。「《萬曆紹興府志》記得更詳細:」太祖取婺州,遣大海攻紹興,屯兵九里,居人彷徨奔避,冕獨不動,後執之,則曰:「我能為若師出奇計。』乃與俱見大海,告以攻城之策。太祖聞其人,召與語,頗合。」《諸暨縣志》記載有這樣的軼事:「紹興儒士王元章,能作梅,來金華見太祖,優待之,曰:」我克紹興,著爾做知府。『賜衣服遣回。「

但是,持否定意見的也大有人在。他們認為王冕被捉到胡大海那裡後,他秉義直言,大海見其才學非凡,拜而請策,並一面隨軍把他抬到紹興蘭亭附近的天章寺,一面向婺州朱元璋請示授官與他,可第二天王冕即病,數日卒。朱元璋有可能授「諮議參軍」之職,但不管怎樣,王冕都沒有受。死後,他被葬在紹興蘭亭之側,胡大海題碑「王先生之墓」。明代紹興徐文長拜過此墓,並題《王元章墓》詩一首:「君畫梅花來換米,予今換米亦梅花。安能喚起王居士?一笑花家與米家。」這樣看來,王冕根本沒有到婺州,更何從見到朱元璋並做了官?朱彝尊這樣認為:《明史》、《明通鑒》都是由於宋濂《王冕傳》誤傳而造成的,他之所以重新為王冕作傳,主要是為了糾正他們這個看法,供後代的史官選擇。再從王冕的品性來考察,他不求功名,蔑視利祿,寧願過那種「松根坐臥盡忘年,足跡何曾入官府」的隱居生活。

他喜歡梅花,喜愛梅花的高潔,他也善畫梅,常題詩畫上,《梅花詩》一卷就是他最好的自我寫照。王冕一生中曾有許多人欲薦他為官,都被一一拒絕。如在地方上,有人欲薦他為紹興府吏,而他則怒道:「吾有田可耕,有書可讀,肯朝夕抱牘庭下備奴使哉!」在北遊大都時,同樣有人多次欲薦他為朝官,可他都斷然相拒,且壁張梅花圖,筆題梅花詩:「和靖門前雪作堆,多年積得滿身苔。蔬花個個團冰雪,羌笛吹他不下來。」表明了自己決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胸襟和豪邁孤傲的性格。後人特別稱頌他的就是這一點,如清代畫家朱方靄《畫梅題記》詩:「畫梅須高人,非人梅則俗,會稽煮石農,妙筆繪寒玉。」高度評價了王冕的人品和技藝。退一步講,如果王冕真有為官思想,他也不會到朱元璋那裡去,他希望自己遇到的是「明主」,而他對農民起義是很不理解的,認為是「大亂」,這在他的詩歌中都有所反映。因此說,王冕不可能到他認為是亂軍的隊伍去任職。另外,在諸暨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朱元璋請王冕為官,他則以出家相拒,擴室改名曰白雲庵。總的說來,傾向於王冕不為官者要比為官者來得多,這種否定觀點主要出自張辰和朱彝尊的《王冕傳》。當然,到底哪一種意見正確,還需人們作進一步的探究。

(周解榮)

《千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