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宛的下落如何?

明末南京曲院名妓董小宛,可以說是個有相當水平的戲曲演員。當時南京妓家有「朱(珠)市」妓和「曲院」妓之分,朱市妓身份較低,「曲中羞與為伍」;曲院妓即所謂「倡兼優」者,擅於戲曲演唱,其中藝術水平較高者即為「名妓」。明末張岱《陶庵夢憶》「過劍門」一則記載:「南曲中妓,以串戲為韻事,性命以之。楊元、楊能、顧眉生、李十、董白以戲名」。董白即董小宛。董小宛後嫁給「明季四公子」之一的如皋冒襄(辟疆)為妾。冒襄對戲曲也有特殊喜好,蓄有一個規模不算太小的家班,常教歌僮排演新劇。吳梅村有詩「念家山破定風波,郎按新詞妾唱歌」,描寫他們的相得之狀。

清末開始流行小宛入清宮為順治帝所寵幸的傳說和戲劇,因為這不僅關係到這位名妓的個人命運,而且還涉及到滿漢民族矛盾問題,故能長期引起人們的關心。一般劇中所謂小宛入宮是由洪承疇挾仇報復,當系編劇之虛構;但據近人劉成禺《世載堂詩》所稱,近代訓詁學家和文學家黃侃(季風)在大學講授清史時,曾說「小宛入宮,實顧亭林主謀,有獻西施沼吳之意」,而且「稱獲確證」,可又「匿不示人」。因而也無法確定其可靠性,只能姑存一說。後來,孟森(心史)、冒廣生等都力辯小宛入宮之妄,因為順治帝比董小宛要小14歲。

然而,證明了董鄂妃不是董小宛,並不能同時解決董小宛下落的疑問。這個疑問不單單是後人出於對吳梅村的那些與董氏有關的「朦朧詩」的猜度。張明弼的《冒姬董小宛傳》也同樣使人感到迷惑。張明弼與冒襄、陳則梁等「四五人,刑牲稱雁序於舊都」,是在南京義結金蘭的兄弟。他對於董小宛嫁給冒襄之前的遭遇,嫁後的種種生活細節,知道得都很詳細。文中的描寫也很具體和動人;唯獨對她的疾病與死亡只有輕描淡寫的五個字:「以勞瘁病卒」,而且特別申明:「其致病之由,與久病之狀,並隱微難悉」。

既曰「久病」,以張明弼的盟兄弟身份不應一概不知;既若不知,盡可不寫,何必來這麼兩句!筆而羅癭公日:「非不得已,何至言其致病之由與久病之狀隱微難言!」(《賓退隨筆》)而且張明弼似乎還有意無意地引導讀者與冒襄自己的文字聯繫起來:「詳辟疆憶語哀辭中」。其實《影梅庵憶語》和「哀辭」中對小宛久病之狀也同樣一筆帶過,最為不詳。結果弄得疑團越來越大。而所有持董小宛確病死於如皋的研究者,對這個疑團都未能作出針對性的解釋。其實,吳梅村的詩也並不是每句都朦朧得不可理解的。比如「手把定情金盒子,九原相見尚低頭」(《古意》),且不管下句究竟是指小宛失節自愧於冒襄,還是吳梅村自責有負於朱明王朝;上句的「金盒子」按傳統的修辭方法用以象徵愛情是無疑的。那麼《題冒辟疆名姬董白小像》之七「鈿盒金釵渾拋卻,高家兵馬在揚州」,似乎可以理解為由於高傑的亂兵以及由明末清初的社會動亂引起的兵匪相雜,使小宛和冒襄之間的情愛不得不「拋卻」了。為避禍亂,冒襄曾挈家至浙江鹽官(今海寧縣)投奔盟兄弟陳則梁,途中多次遭險;後來曾寫過這樣的詩句:「至今望秦海,鬼妾不曾歸」。鬼妾是誰呢?有人查出冒襄之妾除小宛而外,蔡氏、金氏、吳氏均娶於離亂之後,一同逃難之妾只能是董氏。《影梅庵憶語》中也有一段著重寫了「秦溪蒙難」之狀:「遇大兵,殺掠奇慘」,「姬之驚悸瘁闍,至矣盡矣」。要不是有什麼奇禍落到了小宛頭上,不至於使一路上始終比較鎮靜多智的她驚悸如此。有的研究者認為,也許董小宛就是此時落在亂軍匪徒手中,受辱而亡或下落不明,故有秦海不歸句。

若此說能夠成立,在《影梅庵憶語》中似乎也可找到多處暗示。清末民初「同光體」詩派的代表人物陳衍(石遺)就曾指出《憶語》結尾處「姬曰,甚異,前亦於是夜夢數人強余去」是有所含意的(《石遺室詩話》)。而且文中又反覆渲染小宛為救冒氏老小不惜自己落入亂軍之手的決心。吳梅村《題冒辟疆名姬董白小像》的「引文」也說到「高無賴爭地稱兵,奔迸流離」則,董氏表示「苟君家免乎,勿復相顧,寧吾身死耳」。這和《憶語》也可相互參證。

若此說能夠成立,小宛的悲劇對世代官宦望族的冒家來說,是會感到不光彩的,公開的說法自然的病筆,而外人對病狀也自然「難悉」了。至於冒襄異母弟冒褒在陳迦陵《婦人集》中關於董氏的記載之後註明「姬後夭」,冒襄「哀辭」中說「安香魂於南阡」,也都是可以理解的。現如皋城南中學南面,龍游河邊彭家蕩舊時確實有個董小宛墓。筆者至如皋調查與冒襄有關的戲曲史料時,在冒襄別業水繪園中聽得一位高齡的張老先生說,發掘董小宛墓時,穴中隨葬之物有之,卻不見骨殖,言之鑿鑿。

若董小宛既未獻入清宮,又未沒於兵,上面一些詩文中的疑團怎麼解釋?她的骨殖又到哪裡去了呢?

(繆依杭)

《千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