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何故自沉昆明湖?

王國維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文學批評家和史學家,不論是詞曲的研究,還是古文字、古器物,甚至殷商制度及西北歷史地理的考據,他都有獨到的造詣,卓越的成就,郭沫若曾稱他為「新史學開山祖」。但他卻在1927年6月2日,年方五十,正是學術研究的黃金時期之際,不明不白地自沉於北京的頤和園昆明湖,到底是什麼原故?這引起了人們極大興趣,有不少人對此作了猜測。

在他剛棄世之時,認為他是殉清而死者不乏其人。因為他是清朝遺老,所以人們幾乎都說他的自殺是為了完節。梁啟超甚至比之為「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為楚國「憂愁憂思」,賦《懷沙》而自沒於汨羅江的屈原。其根據有兩個:一是王國維死前的遺囑,內中有「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四句,被認作他殉清的誓言。再是因為偽滿為他舉行了葬禮,並且偽皇帝溥儀還賜謚「忠愨」於他。但是其後許多人就認為殉清說不可靠。因為雖然王國維做過清朝的官,溥儀被馮玉祥率領的國民軍趕出故宮到日本後,王國維確實也去覲見過「皇上」。但是當溥儀逃到天津時,他並未隨駕前往,沒有像陳寶琛,鄭孝餚,羅振玉等清宮重臣一樣,效命於復辟陰謀,賣身給日本政客,而是潛心於學術研究中,沒有充當清室復辟活動的骨幹,溥儀在他生前給他榮譽、官銜也只是想利用他在學術上的名氣為清室增添名譽。而且當傅儀決心以天津為復辟基地時,他卻赴清華研究院當教授去了,只是表面上拖著一條辮子,而實際上業已「失節」了。他還認真研究過中國王朝的更迭,對歷史上的節士、遺老並不怎麼膜拜,這說明他與清室的關係並不怎麼密切,不可能忠到「殉清」、愚到「完節」的地步。再加上後來傅儀說王國維「遺囑」為羅振王偽造,溥儀的賜謚也是因受騙而行,所以盡避還有人持殉清一說,但大多數人都持懷疑態度了。

郭沫若在《魯迅與王國維》一文中,指出王國維的死並非殉清,而是因為「羅(振玉)在天津開書店,王(國維)氏之子參預其事,大折其本。羅意大不滿於王,王之媳乃羅之女,竟因而大歸。這很傷了王國維的情誼,所以逼得他竟走上了自殺的路」。郭老是推測王國維認為羅振玉這樣做失了他的面子,是存心讓他無顏面於人世,因而羞憤而死的,但是人們多以為證據不足。還有人認為他的死是因為羅振玉的逼債。這源起於兩件傳聞:一是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所記敘的,即清帝內務府大臣紹英托王國維代售一批字畫,事被羅振玉知悉,因以為之代賣為名,從王國維手中把字畫取走了。此時,王國維正欠羅振玉一筆債,所以,羅振玉就把字畫賣出去,所得的一千餘元作為王國維應還他的債款通通扣下,王國維對紹英的催促無法答覆,故而自殺。再一件是史達在《王靜庵先生致死原因》一文中所述的,說是羅振玉因故把他的女兒(王國維的兒媳)接回家後,不事改嫁,讓她在家為夫守節,逼迫王國維每年拿出兩千元錢作津貼。這還不算,羅振玉又放出一枝毒箭:王國維先前在日本與他做過一趟生意,賺了些錢,僅王國維名下就分到一萬多元,但錢仍在他手中。羅振玉忽發奇想,又兜搭王國維做了一趟生意。

王國維因為不諳「治生之術」,聽憑羅振玉擺佈,因而不僅其本大折,而且還背下了羅振玉不少債,羅振玉催逼很緊,並與之絕交。王國維對此「又驚又憤」,因而萌生短見。傳聞雖不同,但都說明王國維是被羅振玉逼死的。

後來有人認為羅振玉偽造「遺折」就是為了掩蓋他自己曾與王國維絕交,向他逼債這一事實真相的。

祖保泉在《關於王國維三題》一文中認為王國維是懾於北伐革命軍而死的。因為他聽說湖南豪紳葉德輝被革命軍殺了,並且又聽說革命軍要殺拖辮子的人,而他自己當時正是拖著一條辮子的清朝遺老,在被殺者列。與其被殺,不如自殺,興許還可博得「忠清」的美名。因此他果真自殺了。但人們以為王國維是不會這麼做的,不符合他的為人,不足置信。

劉雨在《王國維死因考辨》一文中又認為王國維因為「致力於學問,晚年遭世變,使他無法繼續下去,精神無所寄托」;再加上「晚年家境貧寒,身染重病,又逢愛子之卒」,因而悲觀而死。

由於各家之說的根據基本上是道聽途說,結論也基本上是主觀臆測,並且各執一詞,固持己見,因而最終是莫衷一是,以至王國維的死因至今還是一個其底難揭的謎,試問諸君,你們中誰能破此謎面,窮此謎底?

(徐應才)

《千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