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布泊究竟是不是游移湖?

羅布泊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里木盆地東部,面積約3000平方公里,湖面海拔768米,是我國僅次於青海湖的第二鹹水湖。由於河流改道和入湖水量變化,湖面逐漸縮小,沿岸鹽灘廣佈。羅布泊,《山海經。西山經》稱泑澤,《史記。大宛傳》稱鹽澤,《漢書。地理志》稱蒲昌海。魏晉以後稱牢蘭海、輔日海、縛納陂、洛普池、羅布池等,至清代稱羅布淖爾,蒙語意為「匯入多水之湖」,近代以來始稱羅布泊。該湖周圍雖是荒漠地帶,但卻是古代通往西方著名「絲綢之路」的通道。由於河水改道和水量變化,故不少學者對羅布泊是否游移不定、經常「搬家」有其不同的看法。

早在19世紀70年代,俄國人普熱瓦爾斯基曾到塔里木河下游進行考察後,說在羅布泊西南有一個湖泊,就認為是羅布泊游移到喀喇苦順。從此羅布泊就被冠上游移湖的稱號,瑞典人斯文赫定也多次到該地區考察,1928年再度來時,看到原來乾涸的羅布泊一片汪洋,便認為是湖水北遷,得出羅布泊是游移湖的結論(《漂泊的湖——新疆羅布淖爾考察記》,載《現代月刊》,1948年12月)。1930—1931年間,陳宗器、黃文弼也到羅布泊考察,同意羅布泊是游移湖的說法(《羅布淖爾與羅布荒原》,載《地理學報》三卷一期,1936年;《羅布淖爾考察記》,1948年,國立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所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理事會印行)。解放後,蘇聯學者B.M西尼村發表了《羅布諾爾窪地及羅布泊的地質史》一文,說「羅布泊是一個游移湖的水泊,並受盆地基地地塊狀變位的影響。」3莫爾也夫也於1953年在《環球雜誌》上發表了《羅布泊——一個游移的湖》,《地理知識》1955年第11期轉譯,並在《編輯的話》中說:「該文對羅布泊的發現經過和最後情況,都有闡述,對該湖不時游移的原因有比較全面而公允的說明。」此後在我國地理學界襲用此說也為數不少。例如《簡明中國地理》、《中國地理知識》(商務印書館版)、《中國地圖冊》等均主同此說,認為「兩千年來,羅布泊隨著塔里木河下游三次改道而三度游移在北緯39°—40°與40°—41°間」,等等。以天津師範學院地理系署名文章說:「羅布泊自古以來是個有名的游移湖,從羅布泊的形成時期起,其位置和形態隨著水量的變化而南北變動著,有時偏北,有時偏南,有時水量盈盈,有時水量則很少,乃至乾涸。「(見《新疆歷史論文集》)。史沙巖在《漫談羅布泊的名稱》中也認為」羅布泊是我國著名的內陸鹹水遷移湖泊。千百年來,羅布泊對人們來說一直是個謎,它的名稱和它的位置一樣多變。「(《地名知識》,1981年第3期)

與上述持相反看法的認為羅布泊從來就不是個游移湖。盧雲亭在《羅布泊是游移湖嗎?》一文中認為:羅布泊由於受湖盆內部新構造運動和入湖水量變化的影響,在歷史上常出現積水輪廓的大小變動,此種變動本來是一種自然的歷史演變過程,而卻被認為是時而向東,時而向西,時而遷走的游移湖或交替湖。根據中國科學院新疆綜合考察隊地貌組對羅布泊進行實地調查資料和衛星照片分析,證明羅布泊不是什麼游移湖或交替湖。從第四紀以來就始終沒有離開過羅布泊窪地,只有在自己的「故鄉」內進行漲縮變化。文章認為羅布泊至隋唐時期,由於高山冰雪補給的河水徑流增大,進入羅布泊的水量也相應增多。到了元代,隨著我國西北氣候變干,塔里木河的水量變得更少,這時羅布泊的面積縮小到最小的程度。據有關資料,在最乾旱時期,羅布泊的水面很小,形如一顆雞心,但羅布泊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始終是在湖盆內變動,湖水從未超出湖盆範圍以外湖面。其漲縮變化的原因,除了和古代水文條件的改變有關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最新斷塊運動。羅布泊在水面漲縮變化過程中,除了最重要的結構因素、古水文因素,還有人為因素(《地理知識》1980年第10期)。蘇北海也持同此說,認為幾千年來史籍對羅布泊的情況和位置變遷都有記載,從未稱它為游移湖。直至近代始有「漂泊湖」等名稱出現,不少地理書不僅冠以「游移湖」名稱,還說是世界上「典型的游移湖」,他雖贊同盧雲亭關於羅布泊不是游移湖的說法,但不同意盧文把羅布泊水面漲縮變化的主要原因歸之於構造因素、古水文因素,而把社會因素說成是次要的。他認為塔里木河、孔雀河下游的改道,是反動統治者製造的慘劇,而不是純自然因素。除地質時代的地質變動外,進入階級社會,一些河道的改道總是以人的因素為主的,特別是乾旱少雨的塔里木河、孔雀河下游的改道,如果不與社會聯結起來尋找原因,是難以找到正確的答案的。我國地理科學界近幾十年來對羅布泊襲用「游移湖」之名,就是只注重自然現象的描述,而忽視與當地人民活動聯結起來,因而始終未能揭破謎底。史實已證明歷史上的羅布泊不是游移湖,而羅布泊水量主要來源塔里木河、孔雀河水道的變遷,主要是統治階級的破壞造成的,決不是純自然因素。羅布泊位置本身不會變動,完全取決於塔里木河、孔雀河下游河道的流向,因此,古代和解放幾十年來的事實也充分證明歷史上和現在的羅布泊都不是一個神秘的游移湖。(《誰說羅布泊是游移湖?》,載《新疆大學學報》,1982年第1期)王育民贊同此說,認為據中科院實地調查分析,羅布泊窪地是受西北和北東向等數組斷襲構造的控制,湖泊兩岸線較穩定,而湖泊東岸則遺留有一圈圈古湖岸痕跡。可以斷定在這片窪地裡,歷史上曾散佈著許多湖泊和沼澤,當徑流豐富時,它們可以造成較大的湖,乾旱時又重新分散或消失。文章認為羅布泊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始終只在湖盆內進行著漲縮的變化,湖水從未越出湖盆範圍以外,從而證實了羅布泊是游移湖說法的謬誤(《中國歷史地理概論》上冊,人民教育出版社)。

從目前已出版的書籍和發表的文章看,以上兩種說法似乎各佔其半,勢均力敵,但從說理上看,「游移湖說」顯得力據不足,而「非游移湖說」則論證詳盡,並說明羅布泊水量變化的原因,或許在不久將能真正揭開這個謎底。

(王天良)

《千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