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河是秦始皇開鑿的嗎?

秦淮河是南京的一條主要河流,全長一百多公里,流域面積2630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16條。在古代,它是南京文明發祥地,不少原始居民村落和後來發展起來的工商業城邑,大都依傍於它的兩岸,是歷代王孫公子宴飲遊樂的繁華之區,也是兵家必爭之地。許多墨客騷人寫了讚美它的詩篇。著名的有杜牧的《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紗,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關於秦淮河的開鑿者問題,代有爭議:一說:秦始皇於公元前211年東巡時,發現東南有王氣,即派人鑿方山,斷長壟,引淮水與長江溝通,因此稱為秦淮河。主要史料依據的是《三國誌。吳書》引《江表傳》曰:「紱謂權日:」秣陵,楚武王所置,名為金陵。地勢岡阜連石頭,訪問故老,雲昔秦始皇東巡會稽經此縣,望氣者雲金行形有王

者都邑之氣,故掘斷連岡,改名秣陵。今處所尚存。地有其氣,天之所命,宜為都邑。『權善其議,未能從也。後劉備之東,宿於秣陵,周觀地形,亦勸權都之。權曰:「智者意同。』遂都焉。」又李吉甫在《元和郡縣圖志》中說:秦始皇東巡會稽,歸還時經金陵,「望氣者雲,五百年後,金陵有都邑之氣。故秦始皇東遊以厭之,改其名曰秣陵,塹北山以絕其勢……方山,在縣東南七十里。秦鑿金陵,以斷其勢,方山決流,是所斷之處也。」秦淮河為秦始皇所鑿的觀點,於是廣為流傳。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在「秦淮」條中稱:「秦時所鑿,故曰秦淮。」1947年由中華書局出版的《辭海》在「秦淮」條中也稱「秦時所開,故名」。商務印書館編輯出版的《辭源》同樣認為:秦淮河為「秦時所鑿,故名」。有些學者還進一步指明,至今方山橋頭以西秦淮河東,還留有痕跡,其斷處還隱約可辨。

二說:秦淮河是—條天然河流,非人工所鑿。其理由是:一《史記。秦始皇本紀》在敘述「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遊」時,只是提「過丹陽,至錢塘」,「還過吳,從江乘渡,並海上,北至琅邪」。沒有記述鑿秦淮河的片言隻語,鑿秦淮河是件大事,如有、不會漏記。二、唐朝人許嵩所撰《建康實錄》早就對此提出疑議:「其淮本名龍藏浦,其上有二源:一發自華山經句容西南流,一發自東廬山經溧水西北流入江寧界。二源合方自山埭,西注大江。其二源分派屈曲,不類人功,疑非秦始皇所開。古老相傳方山西瀆江土山三十里是秦始皇開,又鑿石方山西而疏決此浦,後人因名秦淮也。」

三、有些從事地理地質研究的學者通過實地考察認為,秦淮河流域是一片完整的盆地,地勢開闊,南高北低,沿途沒有截水的高崗或丘陵,無需人工開鑿,便可自然北流。他們還指出,在方山附近,根本找不到任何劈山引水的痕跡。三說:秦始皇雖未鑿方山,但可能鑿過金陵山(即紫金山)下的長壟,宣洩山水注入秦淮河。持此說者以《南京小志》上的這段話作依據:「淮水一稱龍藏浦。唐以前未有呼曰秦淮者。自唐以後,舊傳秦始皇鑿方山,斷長壟為瀆入於江,俗呼曰秦淮,而詩人因之以人詩,後遂沿稱秦淮至今。其實淮經方山,不緣鑿引。而秦所鑿者為金陵山,斷其長壟,導流下於淮,此一段為之秦淮耳,今不之辯。」從上列情況看起來,秦淮河的開鑿者問題,雖久經爭議迄無定論。

(沈嘉榮)

《千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