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名稱是怎麼來的?

我們的祖國,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有遼闊的土地、豐富的資源;更有著幾萬萬勤勞智慧的兒女。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她都對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巍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中國,我們偉大祖國的名字!我們每個人無不為生活在這樣一個偉大的國度而感到自豪。但你可曾想過,中國,這個令人驕傲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嗎?

有關的說法真是太多了。通常的說法是,中國乃是指華夏族(包括後來的漢族)居住的地區,以及華夏族建立的國家。《史記》中的《天官書》、《匈奴列傳》等篇,都把諸夏或漢族建立的國家稱作中國。中國這一名稱,早在西周初年,已經用以稱呼華夏族所居住的地區。《詩經。大雅。蕩》篇把商王國稱為中國,因為商在各小柄中,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都被公認為唯一的中心國,而周國和別的許多國家,只是商國管轄下的附屬國。到《詩經。大雅。民勞》篇裡,中國則已是指宗周和遵守周禮的諸侯國了,因為這時周已經推翻了商朝,代替了商朝的中心地位。《尚書。周書》中的《梓材》篇有云:「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於先王。」中國民及其疆土就是指周本國及其人民。中國,是西周初年周國人對其本國的一種特殊的稱呼。周的國號是周,它原先住餅的地方,周文王居豐,周武王居鎬,沒有稱作「中國」的,

這「中國」的稱呼是承襲了習慣的叫法的。周人既從習慣上憑其正統地位而稱居住之地為中國,並以此區別於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中國」二字,遂被周王國專用,成為專指處於正統地位的華夏族居住地及華夏族建立的國家。所以,到東周時,北方諸侯自稱中國,而稱楚、吳、越等南方國家為蠻夷;楚、吳、越等國也稱北方諸國為中國或上國。秦國原居西戎之地,被視為蠻族,後來雖然佔有了宗周舊地,仍被視為戎狄,可見「中國」這一名稱,雖也指地域的處中,但更主要的則是指華夏族傳統文化的所在地,強調的是建立在這裡的所謂「冠帶之國」。漢代伊始,人們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作中國。

另外一種說法也很流行。它認為,「中國」是指中原之地以及在中原建立的國家。《孟子。梁惠王》篇記齊宣王「欲闢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同書的《膝文公》篇記載說,「陳良,楚產也,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戰國策。秦策三》記范睢之言:「今韓魏,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也。」這裡的「中國」,都是指的「中原」或「中原之國」。《史記。武帝本紀》中「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的「中國」,含義也是「中原」。古時,齊、宋、韓、魏等國地處黃河流域中原地帶,以為身居萬國之中,故自稱為中國,與四周的蠻夷之國相對。中原之稱中國,主要是指地域的居於中心而言的。所以少數民族一旦入主中原便要自稱中國。例如南北朝時,南朝自以為是漢族的正宗王朝,所以雖避居江南仍自稱中國,把北朝稱為索虜、魏虜;北朝雖是少數民族建立的,但因入居中原,也就自稱中國,稱南朝為島夷。自稱中國而把別人稱作野蠻落後、不屑與語的「夷」,這是由「中原」與「四邊」的人為對立而起。再如宋代,北宋與南宋都自稱中同,而分別與之對峙的遼國和金國,因佔據中原或中原大部也自稱中國。

第三種說法則認為,中國乃是指天子直接統治的王國(或地域)。因為天子之國,當然居於諸侯萬國之中,其文化禮儀、政治教化也當然居於正中地位。這正如揚雄所說,「五政之所加,七賦之所養,中於天地者為中國」。也如《文中子。述史》所云,「大哉中國,五帝三王之所之也,衣冠禮義所由出也」。《三國誌》中諸葛亮有這麼一段話:「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這兒的「中國」,指的就是漢帝直接統轄下的地方。唐朝韓愈《論佛骨表》說,佛「自後漢時流入中國,上古未嘗有也」。這「中國」仍是指王者所轄之地。「中國」的範圍在各個不同時期有所變化。秦以前的王者所轄之地主要指華夏諸國,如《左傳。成公七年》季文子說「中國不振旅」。此處的「中同」即是華夏各國的總稱。秦以後,中國擴大為當時國境內各族所共稱的祖國;漢以後,人們常稱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為中國,這裡不僅包括漢族,還包括「普浴王恩」的與漢族生活在一起的兄弟民族。

到了清代,清政府管轄下的全部領土便都以「中國」為代名詞了。

此外,還有許多說法。例如,有人認為中國是指京城。《孟子。萬章》篇說,舜去「中國,踐天子位焉」。劉熙注云:「帝王所都在中,故曰中國。」也有人認為中國是指國內、內地。《榖梁傳。昭公三十年》記載:「中國不存公。」注曰:「中國,猶國中也。」清朝陸鼎《滇遊記》記雲南諸生溫文懦雅,「敬慕中閏」。這裡的「中國」則是指內地了。清朝末年,常把內地十八省(外加東三省)稱為中國,與邊區相對。

凡此種種,孰是孰非,尚難定論。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理應瞭解自己祖國的名稱的由來,讓我們努力探索吧!

(東生)

《千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