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葉何時設鎮?

碎葉城,或稱素葉城、素葉水城,以城臨碎葉水(今楚河)而得名。故址在中亞吉爾吉斯北部托克馬克西南。地當東西交通要道,「絲綢之路」南北二道幹線交匯處,不僅為中西商人彙集之地,也是東西方使者往來必經之路。自然條件優越,水土沃潤,宜於農牧,地位十分重要。公元六世紀末後,伊犁河、楚河流域曾為西突厥十姓遊牧地,碎葉城正位於該地中心,因而西突厥曾一度以碎葉為牙庭。公元七世紀前期唐高僧玄奘西赴印度途經此城時,謁見西突厥統葉可汗。據說唐詩人李白出生於此。

唐王朝為加強對邊疆少數民族的統治,於沿邊要地設置都護府。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平定漢人割據政權鞠氏高昌,遂於高昌故城(今新疆吐魯番東南)始置安西都護府,作為管轄西域地區的最高軍政機構,下轄都督府、州,並於邊境要地設置軍、城、守捉、鎮等邊防戍守機構,防禦戍邊。

由於碎葉地位極為重要,設以重鎮,為著名的「安西四鎮」之一。也曾一度成為安西都護府的治所。

碎葉何時設鎮,是學術界爭論懸而未決的問題。主要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認為碎葉設鎮於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1月),設鎮時即為安西四鎮之一,《辭海》主此說(見《辭海》「碎葉」條)。但又在「安西四鎮」條中指出:「貞觀二十二年,始設龜茲、疏勒、于闐、碎葉,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罷四鎮,約顯慶三年(公元659年)復,時四鎮有焉耆而無碎葉(一說貞觀始置時即為焉耆)」,日人伊瀨仙太郎亦主貞觀說。(《西域經營史研究》)另一種說法認為唐貞觀時碎葉為突厥居地,此時唐王朝的勢力尚未達到碎葉之地,因而當時(指貞觀二十二年)始置的四鎮無碎葉而有焉耆,碎葉成為四鎮之一(即始置鎮時)當在顯慶之時。(岑仲勉《西突厥史料補闕及考證》)《中國古代史常識》一書中亦主此說,認為(貞觀)「二十二年,平龜茲,乃移安西都護府於其都城(今新疆庫車),統龜茲、疏勒、于闐、焉耆四鎮,不久又遷回西州。顯慶二年(公元657年),唐平賀魯,分西突厥地置昆陵、蒙池二都護府……統碎葉河以東五咄陸部落」。(《唐朝在邊疆設置了哪些都護府》,中國青年出版社)

鄒逸麟、趙永復發表了《唐代的碎葉城》(載《復旦學報》歷史地理專輯,1980年),持貞觀說。文章從公元七世紀前後西域的政治、軍事形勢,唐王朝的勢力以及和西突厥的關係、碎葉城在西域中的地位、碎葉和焉耆的比較等方面,進行較全面的分析,論證碎葉設鎮並成為安西四鎮之一,當在貞觀二十二年,而非在顯慶之時。其主要論據:(1)從唐王朝和西突厥的關係看,唐朝立國之初,西突厥就臣屬了唐朝。西突厥新立可汗,必須由唐朝予以冊封。貞觀六年(公元632年)遣鴻臚少卿劉善周立咄陸為奚利邲咄陸可汗。十五年(公元641年)命左領軍將軍張大帥立弩失畢部賀咄葉護為乙毗沙缽羅葉護可汗。西突厥內部發生爭端時,唐朝有權加以調處。在龜茲之役期間,西突厥乙毗射匱可汗在位,當時咄陸可汗因不為部眾所服,己從白水胡城逃至吐火羅。乙毗射匱可汗由唐使節選擇冊立,此時西突厥與唐朝的關係十分融洽,又值咄陸南逃,故地空虛。在這種形勢下,唐朝在位於咄陸部與弩失畢部之間的碎葉城設鎮是完全可能的。(2)從龜茲之役的經過情況來看。貞觀十一年(公元647年)十二月,唐命阿史那社爾為昆丘道行軍大總管率軍取標茲,次年三月唐太宗曾對侍臣說:「今昆丘行師,處月、處密二部及龜茲用事者羯列顛、那利,每懷著鼠,必先授首,弩失畢其次也。」

說明唐朝此次出征,目標還包括碎葉以西的弩失畢部,同時兵力曾達天山以北的處月、處密部及天山以南的撥換城(今新疆溫宿)。下撥換城後,又遣「左衛郎將權祗甫徇諸酋長示禍福,降者七十餘城,宣諭威信,莫不歡服」。當時撥換城以東各主要城市已被唐朝所取,所以「降者七十餘城」中,有可能也包括撥換城西北的碎葉城在內。因而斷定碎葉鎮是唐貞觀二十二年平定龜茲時設置的,為安西四鎮之一。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罷四鎮,顯慶三年(公元658年)平定瑤池都督府阿史那賀魯的叛亂,並復四鎮,以焉耆取代碎葉,因為據史載在鹹亨元年(公元670年)再罷四鎮時,其名稱為「龜茲、于闐、焉耆、疏勒」。至「調露元年(公元679年)以碎葉、龜茲、于闐,疏勒為四鎮」。碎葉鎮置於顯慶時的說法,並無確實根據,不足為信。兩《唐書》,《冊府元龜》、《唐會要》、《大唐西域記》、《資治通鑒》等史籍多記有碎葉城的資料,但均無載碎葉設鎮的確切年代,故有此爭議。主貞觀說雖比主顯慶說的理由充足,但有不少根據是用間接材料加以推論,因而其結論難免還帶有推斷之嫌,只能作為一種說法,還不能作為定論、揭謎的唯一說法。《辭海》雖主貞觀說,但同存顯慶異說,即是一例,其他主貞觀說亦應如此。(王天良)

《千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