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人的葬俗是怎麼一回事?

公元10世紀至12世紀初,散居在遼河兩岸、長白山下的契丹族各部落,聚集在威振四方的軍事酋長耶律阿保機及其後裔的大旗下,東掠西征,北伐南侵,金戈鐵馬直逼淮水之濱,使北宋王朝的八代君主常常坐不穩金鑾殿,契丹人在我國古代政治、經濟和軍事各個舞台上活躍了200餘年,便迅速失去了蹤跡,完全融合在中華民族這偉大的軀體之中了。

物換星移,人世滄桑。契丹人留給我們許多不解之謎。除了難以捉摸的古怪文字外,更令人疑惑的要數他們特殊的喪葬習俗了。

宋人文惟簡著《虜廷事實》,對契丹人的葬俗曾有所記:「其富貴之家人有亡者,以刃破腹,取其腸胃滌之,實以香藥鹽礬,五彩縫之,又以尖葦筒刺於皮膚,瀝其膏血,且盡,用金銀為面具,銅絲絡其手足。」此記屬於軼聞野史之類,在歷代史書中均無憑據,似亦為正宗學者所不屑一顧。

然而,解放前後數十年的考古發掘中,契丹貴族的墓葬越來越證實了上述「軼聞」並非虛構。在遼寧的義縣、錦西、新民、法庫,在內蒙古的昭烏達盟、烏蘭察布盟及吉林、河北等地的遼代契丹人墓葬中,都先後發現了「用金銀為面具,銅絲絡其手足」的古屍,有的還全身穿著銅絲編織的衣、褲等。人們對此迷惑不解。歷史學家們保持緘默。考古學家們在缺乏文字資料的情況下,試圖對這種奇怪的葬俗作出各種說明,但一切闡述均屬猜測,時至今日,仍沒有令人滿意的回答。

人們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埃及的「木乃伊」。但尼羅河流域的原始葬俗何以跨越幾千年的漫長歷史和廣袤的空間,出現在中國東北一個少數民族之中呢?況且出土的契丹人銅絲網衣和鎏金的銅、銀面具等,絕大多數並非帝王陵寢所有,如遼寧法庫縣葉茂台村的一座夫妻合葬墓,土擴狹小,石板棺具粗陋,但女屍卻赫然穿著一套銅絲網衣,即用直徑約1毫米的銅絲編成一般

常見的六邊形「網眼」式的網罩,格眼約一指粗細。上身頗似今之圓領長袖的套頭線衣,下身則似一般褲子形,衣褲都是分前後兩片分織,然後在兩側綴合而成。手套分為五指式,足套如同靴、襪。這具女屍和發現的所有銅絲網絡的屍骸一樣,骨架上染遍了銅銹蝕入的綠色。

有人以《虜廷事實》為依據,認為契丹人這種葬俗意在防腐。但是,各地出土的墓葬材料表明屍體大都早已腐爛,而唯一屍體比較完好的烏蘭察布盟察右前旗豪欠營遼墓中的貴婦人,既未「以刃破腹,取其腸胃滌之」,也沒有「實以香藥鹽礬,五彩縫之」。況且,考古發掘開始證實:這種葬俗對遼代的其他民族毫無影響,即使遼廷的漢族達官顯貴墓中也根本不見,(賜姓耶律氏的漢官墓除外);在遼代的契丹人早期墓葬中也不見,只是中、晚期才有此葬俗;在同一時期的契丹貴族中,也有很多人不用這種葬俗;銅絲網衣和面具常不共存一墓,而網衣更多施於女性,顯然,這一切現象是不能單純用防腐來解釋的。

也有人用宗教來解釋。日本學者島田正郎在探討這一問題時,曾推測銅絲網衣和面具可能用來保護死者靈魂的安寧;有人則把個別有這種葬俗的墓中,還曾見到「餚炬如來必破地獄真言」胸牌聯繫起來。這種推測,仍不能概括眾多毫無「宗教」色彩和遺跡可尋的用此葬俗的墓葬。

還有人認為這種葬俗多見於女性,可能與遼代皇室之女耶律氏普遍下嫁外戚貴族蕭氏有關,因而同《遼史》所載耶律氏出嫁時均受賜「送終之具」和「覆屍儀物」聯繫起來。不過這種說法還不能對有的男屍亦用此葬俗作出恰當的說明。

總之,對契丹人這種奇怪的葬俗,目前一切推測都不過是假想而已。「二十四史」關於禮儀、輿服制度的記述可稱典章宏浩,但契丹人的這種葬俗既無前代可追溯,亦無後代所承襲。看來,這個謎假若終有一天會被揭開,恐怕也需一個頗為漫長的歲月!

(馬洪路)

《千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