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沒有「中石器時代」遺址?

嚴格地說,「中石器時代」的概念是不能成立的。因為「舊石器時代」以打制石器為標誌,「新石器時代」以磨製石器為標誌,就石器製作工藝而言,並沒有介於打制和磨製兩者之間或兩者之外的其他方法,所以「中石器」的概念並沒有其所可依附的基礎。就理論言,磨製石器產生之時,即是新石器時代之始。但實際上「中石器時代」這一概念現在卻得到了比較普遍的應用,人們將它指為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的過渡階段。

中國的舊石器時代遺址,除新疆、福建兩地外,各地都有發現。其中年代較晚的是河南安陽小南海洞穴遺址和北京周口店山頂洞遺址。碳14測定的年代數據下限,小南海為:公元前8740年±500年(半衰期為5570年,未經樹輪校正,下同),公元前10760年±215年;山頂洞為:公元前8520年±360年,公元前16390年±410年。兩個遺址的前一個數據一般認為偏晚,而且小南海那個數據是骨、木炭混合標本,精確度受到懷疑,經常被引用的是後面那一對數據,即公元前10760年和公元前16390年。中國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遍及全國各個角落,其中年代最早的是河南新鄭裴李岡遺址,碳14測定的最早年代為公元前7090年±100年(廣西甑皮巖遺址有與陶器共出標本,年代為公元前9000年)。這兩者之間,起碼在中原地區,有將近3000年的文化缺環,即使按小南海偏晚的碳14數據,其間也有近1700年的缺斷。

而這種年代缺斷,表現在物質文化方面,正是中石器時代遺跡和遺物的至今難以發現。

為什麼會有這種中石器時代的缺斷?解釋有兩種:一是中石器時代遺址是客觀存在的,只是還沒有被發現而已。為支持這種說法,人們認為,舊石器時代動輒以萬年甚至十萬年為計算單位,現在所缺的不過是數千年,這不必感到奇怪。而且由漁獵或遊牧向定居農業的過渡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遺留給後人的物質文化遺存有可能隨著定居及定居時間的延長而逐漸增多,被現代人發現的頻率也逐漸增大,反之則是減少。何況中原地區也已經有一些零星的發現或許有可能被認為是中石器時代的,如北京東胡林骨骼已部分石化了的墓葬(可惜沒有碳14測定的年代數據)。另一種解釋是中原地區確實沒有中石器時代遺存。由於第四紀冰期,全新世以前,黃河流域氣候比較寒冷,人類的生產活動只能是漁獵和遊牧(相應的生產工具為舊石器、細石器),而農業的發展(定居、新石器及陶器)要到全新世氣候開始轉暖以後。而且氣候轉暖先自低緯度地區開始,農業的發生可能首先在低緯度的華南地區,然後農業活動逐漸由南向北發展,直到遍佈於整個華北以至全部中國大陸(台灣等島嶼上也有新石器時代遺存)。這就是中原地區中石器時代文化缺斷的解釋。廣西甑皮巖公元前9000年的碳14數據可以作為這種說法的一個佐證。

上面兩種解釋孰是孰非,一時還難下定論。前面一種說法似乎只能解釋年代上的缺環,而我們現在看到的卻是整個中石器時代文化遺存的缺斷;後面的解釋也有不足之處,即華南地區至今也沒有有說服力的中石器時代遺存的發現。中國中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到底有沒有?如果說沒有,那麼現知的早期新石器遺存的出現就顯得相當突然,只有用新的「外來說」(西來說或南來說)來解釋了。而這種解釋是很軟弱的,因為我們同樣沒有發現可以說明這種遷徙或「傳播」過程的痕跡。如果說有,那麼在哪裡?田野考古工作和研究已經達到了相當的廣度和深度,為什麼至今還沒有被發現?我們期待著田野考古工作者經過他們的辛勤勞動去逐漸揭開這個謎。

(王妙發)

《千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