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有沒有南明末代皇帝陵寢?

當今雲南的昆明,曾是明末南明永歷小朝廷的最後據點。清軍二次平滇後,不遺餘力地銷毀它的各種遺跡。然而,南明末代皇帝朱由榔的陵寢,卻因為和名妓陳圓圓的名字掛上了鉤,才得以保存下來,但同時也籠罩上了重重疑雲。永歷帝名由榔,神宗之孫,桂恭王常瀛的少子,開藩於衡州(湖南衡陽)。明崇禎年間被封為永明王,不久農民軍領袖張獻忠進入衡州,桂王常瀛流落到廣西梧州,常瀛死後,由榔又由梧州遷居肇慶。1645年5月,南京失守,隆武帝監國於福建,明代的宗室藩王都假藉著恢復名義起兵抗清,想趁此機會獲得政權。清兵進軍福建時,隆武帝正在延平(今南平市),急忙出奔汀州(今長汀縣)。8月,在汀州被清軍追上殺死。隆武帝汀州敗亡消息傳到梧州後,兩廣的主要官吏丁魁楚、瞿式耜認為國不可以無君,經過商討之後,認為由榔是神宗的親孫,應該繼承帝位,就監國位於梧州,旋還肇慶,於1646年11月18日擁桂王即皇帝位,仍稱隆武二年,以次年為永歷元年。改元永歷,即取永明王的「永」字和萬曆的「歷」字組合而成。永歷帝剛在梧州監國,而廣州蘇觀生等又擁立了紹武帝,雙方同室操戈,兵戈相見,以至永歷帝在三水大吃敗仗,朝不保夕。

朱由榔是個懦弱無能、貪生怕死的庸材,他既沒有知人之明和圖謀恢復的遠見,又不能信賴勇於謀國的瞿式耜、何騰蛟等人來組織強有力的政府。而只依靠各地軍閥的勢力,圖一時的苟安。永歷十二年(順治十五年)九月,清兵分三路進攻雲南,永歷帝踉蹌逃入緬甸,被緬王接到緬京阿瓦附近的者梗,過著以竹棚草房為殿的流亡生活。順治十八年(1661年)十一月,清王朝的平西王吳三桂和定西將軍愛星阿,為了捕殺永歷帝向清廷請功,率十萬兵馬入緬。同年,緬甸發生政變,新緬王為了討好清朝,把大部分南明官員都殺死。而朱由榔此時已明白性命攸關,曾不失身份地給吳三桂寫信,希望這位「舊朝重鎮,新朝勳臣」,念及「先帝大德」,不要逼人太甚。十二月,清軍迅速攻入緬境。迫於形勢。新緬王執縛永歷帝及其家眷,獻於吳三桂。在如何對待朱由榔的問題上,愛星阿主張送往北京,由朝廷發落。但吳三桂以「道遠不便」,奏請清廷同意,就地處置。他原擬把朱由榔和太子處以斬首,後由於留鎮雲南的滿族將軍卓羅的反對,才吩咐部屬楊珅等,用帛絞死朱氏父子於昆明城內金蟬寺前的逼死坡。遺骸運往昆明北郊,草草掩埋。

朱由榔遇害後,吳三桂得到晉封親王的賞賜,留鎮雲南,兼管貴州。稍後,就在北郊營建了別宮野園。康熙十二年,清廷要撤回駐邊的平西、平南、靖南三王,吳三桂大為惱恨,挑起了「三藩之亂」。造反得有借口,因而厚顏無恥地抬出了「復明」的招牌,重修了永歷墓,稱為「故君陵寢」,並加建享殿,扮演了一出「祭陵」的醜劇。次年即領兵攻向省外。

康熙二十年十月,清軍第二次平滇,野園被毀於戰火,只剩廢墟右側的一個土堆,傳為陳圓圓梳妝台的舊址。不少文人韻士常來此地懷舊追往,吟詩填詞,緬懷當年的「一代紅妝」。

野園除了一個池塘外,早已變成一片瓦礫場,周圍與荒墳相連。但民間另有一說,墳堆狀的梳妝台遺址,並非平西王的寵姬臨鏡梳妝的廢墟,實際上它乃南明末代皇帝的陵寢。清兵三次平滇後,當地人們懼怕他們平墓滅跡,所以偽托為圓圓妝台。此後200年間,人們也就信以為真,將它作為追懷美人、吟詩賦詞的去處了。

1911年10月,雲南辛亥起義,推翻了清王朝的地方政權。在當時具體歷史條件的影響下,兩百年來默默無聞的南明末代皇帝及其陵寢重新被提了出來。曾有人給雲南都督蔡鍔寫信,指出「永歷故塋,正在城北咫尺,而百年荒翳。……清軍入滇,遺老篤念故主,撤殿掊碑,詭為吳逆寵陳圓圓梳妝台以掩其跡,故清吏不疑。而一抔之土,遂獲存於腥風血雨之中」。要求崇議追贈,培護墳墓,「並置祭田,長給灑掃」。

都督府順從輿情,把西郊文昌宮改為永歷帝廟。同年12月29日,在永歷墓前進行祭祀活動,把朱由榔和在緬死難的大臣們的神主,送進廟內。次年,又將逼死坡改名昇平坡,並樹立了「明永歷帝殉國處」的石碑。

然而,兩個多世紀以來,朱由榔埋骨昆明北郊何處?由於提及前朝帝王,會引來殺身橫禍,故從未有人明確記載。永歷陵寢究竟是背時皇帝的埋骨處?抑或遲暮美人梳妝打扮所在的廢墟?誰也無法說得清楚。

近代史學家方國瑜,年輕時就具有窮根究底、實事求是的精神。1941年,他和友人親登梳妝台,「斬荊考察土堆」。堆上並無任何建築遺跡,但是在堆腳南面,卻發現「較大規模」的建築遺址。盡避方先生在《庭聞錄。跋》中記下了這件事,認為墳墓被詭稱為陳圓圓梳妝台的舊說不可信,可也沒有肯定遺址即吳三桂當年為「故君陵寢」建造的享殿,也沒有確認此處乃朱由榔的最後歸宿地。僅言:「此土堆乃人工造成,當是古墓!」

至今,南明末代皇帝朱由榔的陵寢,仍成為一個無法索解的謎。

(傅豐渭)

《千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