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止觀法門》是偽書嗎?

《大乘止觀法門》的作者慧思(515—577年),元魏南豫州汝陽郡武津縣人。15歲披剃出家,20歲受具足戒,勤奮好學,通達三藏。他一生主要時間是花在研究和講說《大品般若》、《法華經》等大乘經典上,數年間竟誦滿《法華經》1000遍,受到人們極度欽敬。據《高僧傳》卷廿一說:「因讀《妙勝定經》,歎禪功德,便爾發心,修尋定支。」從而使他由教入禪,走上了禪教並學、止觀雙修的道路。他給後人留下了《四十二字門》、《隨自意三昧》、《立誓願文》、《三智觀門》等著作9種,影響頗著。但其中的《大乘止觀法門》卻頗有爭議,有肯定慧思所著,也有疑為偽作,聚訟爭議,迄今尚無定論。

《大乘止觀法門》共兩卷,深入解釋止觀二門的精義。在宋以前的僧傳及經錄都無此書的記載,國人無從得見。據遵式在該書序言中說:「我太師惜之無聞後代,從大悲心,出此數萬言,目為《大乘止觀》,亦名《一乘》,亦曰《曲示心要》……噫斯文也,歲月遙遠,因韜晦於海外,道將復行也。

果鹹平三祀,日本圓通大師寂照,錫背扶桑,杯泛諸夏,即登鄮嶺,解篋出卷,天竺沙門遵式,首而得之。度支外郎朱公幁冠首序,出俸錢模板,廣而行之。「據此可知,本書曾流失海外,於宋真宗鹹平三年(1000年),才由日僧寂照將書授予遵式,又20年後,才在天禧四年(1020年),由朱泚出資刊印此書,從此流傳國內。

著名佛教史學家湯用彤在《隋唐佛教史稿》中說:《大乘止觀法門》「引《起信論》頻多。按《起信論》出書約在慧思晚年,《止觀法門》一書,恐非思所作,此日本僧人早有言之者」,因而否定慧思所著。但據方興先生考證:《起信論》譯出年代,約在公元550至554年之間,此時慧思正當盛年,約為36歲到40歲左右,活動頻繁,在光州大蘇山一帶講說摩訶衍義,可證湯的所謂《起信論》譯於慧思晚年之說不能成立。至於所謂日本僧人早有言之者一事更不足取,因為日僧寶地房證真在其《三大部私記》中早已逐條批駁,論證確鑿。

佛學家呂澂在其遺著《中國佛學源流略講》中說:現在的慧思著作裡有《大乘止觀法門》,完全依照《起信論》的說法結構而成。從它的文義上看,當然是後人托名偽作,但是將慧思的議論和《起信論》聯成一起,就思想脈絡說,也並不是沒有由來的。呂澂主張《起信論》是粱隋之間人依據魏譯《楞伽》而偽作的,並依前述湯先生所說出書約在慧思晚年,當然從而否定。

學者郭朋的態度頗不明朗,他在《隋唐佛教》中認為:因為在這部書裡,也談了「真如受熏」、「阿黎耶識」等屬於《起信論》的思想內容,所以在佛教史上,曾有人認為它不是慧思的作品。雖然從有關史實推之,也有這種可能,但是這裡姑且還是把它當作慧思的著作來對待。這是一種模稜兩可的懷疑論調。在《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所收的石峻等先生的文章對該書舉出如下三點理由說:(一)《高僧傳》、《大唐內典錄》和《開元釋教錄》等書均未收錄,而在國內又早已失佚,直到宋鹹平年間才從日本傳入,其真偽的疑點頗多;(二)慧思主禪定,認為一切智慧皆從禪定生,而《大乘止觀法門》卻主張定慧互生,理論體系自相矛盾;(三)慧思的主要著作如《諸法互諍三昧法門》、《法華經安樂行義》等書中,都未涉及到《大乘起信論》的思想,而《大乘止觀法門》卻揉合了天台教觀與《大乘起信論》中的阿黎耶識與染淨二法等思想,顯系思想觀點不同的他人所撰。因而斷定:「此書偽造的可能性很大,不能當作慧思的著作來對待。」

在一片否定和偽造聲中,史學家任繼愈卻中流砥柱,在《漢唐佛教思想論集》中明確地表示:「或疑此書為偽作,作者認為此書可信」,憾其未作進一步說明。

學者方興的態度最為堅定明朗,他從理論和史實全面地列舉理由批駁石峻論點說:(1)慧思著述該書時的思想已由龍樹的實相論轉變為馬鳴的緣起論,故不為當時盛行的智顗天台宗學者所接受,因而不合時宜不能廣為流傳,《續高僧傳》等諸書也就不予著錄,這是不足為奇的;(2)慧思所說一切智慧皆由禪定生的理論是針對江東的論師輕視修持、詆毀禪定的行為所作出的批判,故把禪定的作用提到絕對高度。實際上,他在修禪過程中,處處突出「觀身本」、「觀心身」等「觀」字,而觀即慧的異名,也即是在觀上狠下功夫,才能由定生慧,他的思想並無矛盾;(3)慧思後期,與《大乘起信論》譯者真諦三藏互相參訪,因而思想逐步接受《起信論》的觀點而反映在《大乘止觀法門》中。方興認為:印度人的作品,也有不少是托名偽造,即使譯過來,也難以保證其正確,而中國高僧如智顗、法藏等人的著作的質量不一

定比印度人差。在中國佛教發展史上,《大乘止觀法門》對天台宗性具、性惡的思想,禪宗無相、無住、無念思想的形成,都有著直接的影響,這是一部重要的著作。

總之,有關《大乘止觀法門》的真偽問題,目前學術界還存在很大的分歧,有待於研究工作者進一步探索。

(董健身)

《千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