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自動掛鉤是詹天祐發明的嗎?

火車上聯結車廂之間的自動掛鉤究竟是何人發明?我國的有關論著中有過不同意見。

一、自動掛鉤的發明者是詹天祐。這一說法,早在詹天祐在世時就流傳於民間。由於這位傑出的鐵道工程師在主持建造我國第一條京張鐵路時,採用了自動掛鉤,因此在很長時期內,我國的有關論著將此鉤稱之為「詹天祐掛鉤」。解放以後,徐盈等編著的《詹天祐》一書(中國青年出版社1956年版)和徐啟恆、李希泌著的《詹天祐和中國鐵路》(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初版,1978年第二次印刷)中,都有如下記載:詹天祐在建築京張鐵路時,1905年在豐台車站輔軌的第一天,京張鐵路工程隊的工程列車中有一節車鉤鏈子折斷,造成脫軌事故,費了很大力氣才恢復原狀,影響到部分列車的行駛。那些不相信中國人自己能修好京張鐵路的人抓住此事,乘機造謠,說什麼詹天祐在釘道的頭一天就翻了車,這條鐵路不用外國工程師就是靠不住的。但這次列車鉤鏈折斷的事故卻提醒了詹天祐:不僅要有堅固的路基和標準的軌距,還要使列車的車廂之間能夠緊緊地聯結在一起,特別是爬向高地或自高地下降,都必須十分安全。這一系列的安全措施,都要在中國人自造的第一條鐵路上全部予以實現。後來,他終於發明了自動掛鉤,使十幾節車廂牢固地結合成一個整體。這種掛鉤現在通用於全世界,人們稱為「詹天祐鉤」。

詹天祐發明自動拴鉤的說法,曾得到今天尚健在的詹天祐幼子詹文耀的印證。年逾八旬的詹文耀幾年前曾對來訪者說:「先父棄世時,我已二十歲;嗣後聽先母說過,先父為解決車廂連結的問題費透腦筋,後來偶然從人們的握手動作中得到了啟發,終於摸索出了自動掛鈞。」

二、火車自動掛鈞是中國工人的發明。

這一觀點是《縱橫》雜誌1983年第二期刊登的郭民原《詹天祐說,火車自動掛鈞是中國工人的發明》一文中首次提出的。郭民原在文章中說,他曾於1917年在漢口當面詢問過詹天祐本人關於發明自動掛鈞的經過。可詹天祐聽了呵呵大笑說:「哪有此事!哪有此事!我自己本分的事都忙不過來,哪裡還有工夫去管掛車這種事呢?這自動掛鉤倒是一個中國人發明的,但決不是我。」郭問發明者是何人,他說:「可惜此人的姓名己被埋沒了,他是某車站一個掛鉤工人。」三、火車自動掛鉤是美國人伊利。漢彌爾頓。詹內(EliHamiltonJanney)發明的。

北方交通大學呂昌在《火車自動掛鉤究竟是何人發明》一文(載《縱橫》雜誌1984年第4期)中對郭民原的意見提出商榷。他提出,據國外有關資料記載,詹內對1860年美國人依士洛。米勒(FzraMiller)發明的垂直式平面車鉤加以改進,製成了一種新的自動掛鉤,於1868年4月21日獲得專利權。

以後,他又繼續改進,在1873年4月29日得到第二次專利權。而在當時,我國還沒有開始建造鐵路。由於詹內發明的自動掛鈞有很好的性能,所以1887年美國車輛製造技師協會就正式建議採用詹氏(內)掛鉤。1893年,美

國國會開會通過了要求各鐵路公司限期採用詹氏(內)自動掛鉤的決議條款。到1902年為止,美國鐵路約有90%的貨車已安裝了自動掛鉤。這種自動掛鉤的圖樣,與我國現在使用的自動車鉤基本上是一樣的。

呂昌還指出,詹天祐是1888年,即詹內取得專利權20年後,才由廣東水師學堂北上,正式到鐵路任職。由於詹內發明的自動掛鈞在英語中寫作JanneyCoupler,在我國的鐵路材料目錄中就把它簡譯為詹氏車鉤。再加上詹天祐在我國鐵路建築史上的卓越成就和貢獻,所以造成「眾善歸堯」的誤傳,把詹氏車鉤誤解為詹大佑發明的掛鉤。

況且,我國首次裝上自動車鉤是在19世紀80年代建築的唐山一胥各莊鐵路。1888年秋天,這條鐵路又從蘆台修到天津,而當時在我國向北英機車公司購進的2—2—0機車上,就已經裝有自動掛鉤了。

另外,據同詹天祐一起工作過的京綏工務處長柴俊疇工程師生前回憶,詹天祐曾親自對周圍的人講:「請同事們幫助我解釋解釋,沒有這件事。」請大家澄清一下關於他發明自動掛鈞的誤傳。在詹天祐親自編著的《新編華英工學字彙》的《車鈞》詞條內,對於JanneyCoupler一詞,音譯時他有意避開了「詹」字的音譯,譯作「鄭」氏車鈞,即迴避了對自己的誤傳,更未提到是「中國工人的發明」之類。

(丁越父)

《千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