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鈔版是何種紙幣?

現存最早的北宋紙幣印版(俗稱鈔版),被譽為中國貨幣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800年前的北宋紙幣,不僅是我國而且是世界上的第一代紙幣,體現了當時高度的科學文化水平,在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因此在鈔版發現以後,中外歷史學家、錢幣學家和貨幣史學家無不對之矚目。北宋鈔版呈長方形、上半部頂端是10枚錢幣圖形,其下有「除四川外,許於諸路州縣公私從便主管,並同見錢七百七十陌流轉行使」的文字,下半部為屋木人物圖案。鈔版既無紙幣名稱,又無面值,它究竟是何種紙幣的印版?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在試圖尋求答案。

本世紀初葉,中外學者就以鈔版為研究課題。30年代,日本《東亞錢志》的著者奧平昌洪說,鈔版是南宋「會子」。1942年,我國錢幣學家王蔭嘉始認為,鈔版是北宋「交子」,(《泉幣》第九期)從此鈔版是北宋紙幣的印版,逐漸得到人們的公認,然而它是北宋何種紙幣呢?解放後,國內學術界多稱鈔版是北宋「官交子」或「錢引」,如彭信威的《中國貨幣史》、千家駒、郭彥崗的《中國貨幣發展簡史和表解》以及其他有關著作,大都持這種觀點。此外,在《中國歷代貨幣》圖冊中,還有一種「鹽引」的說法。但以上關於鈔版的論述,都語焉不詳,缺乏令人信服的證據。

近幾年來,貨幣史研究者加強了對北宋紙幣的研究。李埏在1983年第3期《思想戰線》上發表的《北宋楮幣史述論》一文,肯定了北宋還有一種名為「小鈔」的紙幣。葉世昌在同年第4期《中國經濟問題》上,發表了《錢引乎?小鈔乎?》,指出小鈔是北宋末年的全國性紙幣,並且首先提出鈔版是崇寧五年「小鈔」的印版。他在文中引舉宋人《浮沚集》、《續資冶通鑒長編拾補》等史書後說:鈔版上的文字完全符合小鈔的情況。其理由如下:一、小鈔是四川以外地區流通的紙幣;二、按照宋代以七十七文為百的省陌制度,印有「同見錢七十七陌流轉行使」字樣的正是一張一貫(面值)小鈔;三、發行小鈔是臨時性的措施,沒有正式的紙幣名稱,所以這種紙幣上沒有印上紙幣名稱。這一見解的提出,突破了對鈔版討論的原有範圍,引起學術界的注意。

亦有人主張鈔版是「私交子」。喬曉金、衛月望在1984年第3期《中國錢幣》刊載的《宋代鈔幣「官交子」「會子」質疑》中認為:「北宋鈔版與私交子或私錢引接近,但絕不是官家發行的官交子或官錢引。因為它缺少封建官府典章文物的嚴肅性,絲毫沒有官造文書的氣息,更不是小鈔。」《質疑》還以記載官交子格式的歷史資料來反證鈔版是私交子。

不過無論是小鈔還是私交子。這兩種觀點尚有各自不完善之處。鈔版是小鈔的見解並非無懈可擊,據南宋謝采伯《密齋筆記》載:「崇寧五年敕節文:小鈔,知通監造,……大觀二年第一料,其樣與今會子同,上段印『准偽造鈔已成流三千里,己行用者處斬,至庚寅九月更不用。』中段印畫泉山。

下段平寫『一貫文省』,守倅姓押子(字)。「這段史料記載的小鈔與鈔版的文字圖案絕然不同。但還不足以推翻鈔版是小鈔的結論。因為《密齋筆記》指的是大觀二年的小鈔,而崇寧小鈔與大觀小鈔的式樣很有可能是不一樣的。所以鈔版是否小鈔或者是何種小鈔,有待進一步證實。至於鈔版是私交子的看法,有其難以說通的地方,鈔版上的」除四川外「等文字,表明這種紙幣在四川以外地區流通,而私交子則行於四川,顯然是個矛盾。另外,鈔版文字似用的是命令口吻,在封建社會發行的紙幣中,命令語氣只應來自官府,而不可能出自私商,這與鈔版是私交子的結論也有抵牾,值得商榷。

目前,北宋鈔版是何種紙幣?存在官交子、錢引、鹽引、小鈔和私交子等五種不同意見,這種山重水復的情況在我國紙幣研究中還屬僅見,一方面固然增加了鈔版研究的複雜性,一方面卻引起了更多研究者的重視和濃厚興趣。迄今為止,鈔版的研究還未能得出確鑿的結論,但是學者們通過爭論仍在鍥而不捨地進行探索,以解決我國貨幣文化史上這一重大懸案。試看誰能最先解開北宋鈔版是何種紙幣印版之謎呢?

(潘連貴)

《千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