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的子孫們(9)

齊威王的寶物

有一次,齊威王與魏王在郊外一起打獵。魏王問道:「大王您國富民強,一定有很多寶物吧?」威王卻回答說:「沒有。」魏王不惑地問道:「這就奇怪了,像寡人這樣的小柄家,也還有能照亮前後各十二輛車的直徑一寸的夜明珠十顆,齊國這樣的萬乘之國怎麼能沒有寶物呢?」威王笑了笑說:「寡人的寶物與大王的不同。我有個大臣叫檀子,我派他鎮守南城,楚國人就不敢向東方侵犯掠奪,泗水之濱的十二諸侯都會前來朝拜。我還有個大臣叫盼子,派他鎮守高唐,趙國人就不敢到東邊的黃河裡捕魚。我另一個大臣叫黔夫,派他鎮守徐州,燕國人就到北門祭祀,趙國人就到西門來祭祀,以求神靈保佑不受攻伐,搬家去追隨他的有七千多家。我還有個叫種首的大臣,派他戒備盜賊,結果就道不拾遺。這些都是光照千里的寶物,豈只是十二輛車呢!」魏惠王聽後心中慚愧,就悄悄地離開了。

威王稱霸

公元前353年,魏惠王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召集大臣商議說:「你們說我們是救趙好呢還是不救趙好?」大臣騶忌說:「這件事跟我們沒什麼關係,不如不救吧。」大臣段干朋卻說:「我們跟趙國關係密切,不救就是不義,並且對我們也會不利的。」威王不解地問他:「為什麼呢?」段干朋回答說:「魏國併吞邯鄲,這對齊國有什麼好處呢?如果救趙,軍隊駐在趙國郊外,這就使趙國不被攻伐而魏軍也不會被挫敗。所以我們不如向南進攻魏國的襄陵使魏軍疲憊,到時邯鄲即使被攻下,我們也可以利用魏國的疲憊使它受挫。」

騶忌與大將田忌關係不好,公孫閱就建議騶忌說:「您為什麼不考慮伐魏呢?那樣,田忌一定會領兵前去作戰。到時如果戰勝有功,那是您的計謀正確;如果打不勝,田忌不是向前死戰就是向後敗北,他的命就在您的手裡了。」於是騶忌就向威王建議救趙,威王聽了他的計謀,派田忌向南進攻襄陵。不久,邯鄲被攻克,齊國趁機起兵進攻魏軍,在桂陵大敗魏軍。齊國成為了諸侯中最強的國家,威王自稱霸主,號令天下。

馬陵之戰

公元前341年,魏國進攻趙國。趙國便與韓國結盟,一起攻打魏國。結果趙國在南梁戰敗,韓國便向齊國求救。齊宣王召集大臣商議說:「我們是早去救援好還是晚去救援好?」騶忌說:「不如不救。」田忌說:「如果不救,韓國就要失敗而併入魏國,這樣就會對我們不利,所以不如早去援救它。」孫臏說:「如果韓、魏的軍隊尚未疲憊就去援救,那就是我們代替韓國受魏軍的攻擊,反倒聽從韓國指揮了。況且魏國已有攻破韓國的打算,韓國就要亡國,必定要到東邊來向齊國告求救兵。我們趁機與韓國結下親密的關係,又可晚一些等待魏軍疲憊再去,這樣就能獲得更大的利益並得到受人尊敬的名聲。」宣王說:「很好。」於是暗中告訴韓國使者並把他送走。韓國由於依仗著齊國救援,結果五戰都失敗了,只好再次向齊國求救。齊國趁勢出兵,派田忌、田嬰為統帥,孫臏為軍師,進擊魏國以救援韓、趙。結果齊軍在馬陵大敗魏軍,並殺死魏將龐涓,俘虜了魏太子申。此後,三晉的君主都由田嬰引見,朝拜了齊王,盟誓之後才離去。

蘇代說齊王

公元前288年,齊湣王自稱東帝,秦昭王自稱西帝。蘇代從燕國來到齊國拜見齊王,齊王說:「秦國派魏冉送來了帝號,您認為怎麼樣啊?」蘇代回答說:「希望大王接受帝號,但不要馬上就準備稱帝。秦國稱帝后,如果天下安定,大王再稱帝,也不算晚。況且在爭稱帝名時要表示謙讓,這樣誰也不會傷害。如果秦國稱帝后,天下都憎惡他,大王也就不要稱帝了,以此收攏天下的人心,這是很大的資本。況且天下並立兩帝,大王認為天下是尊崇齊國呢,還是尊崇秦國呢?」湣王回答說:「恐怕要尊崇秦國。」蘇代又問道:「如果放棄帝號,天下是敬愛齊國呢,還是敬愛秦國呢?」湣王不假思索地說:「那肯定是敬愛齊國啊。」蘇代又接著問道:「那麼東西兩帝訂立盟約對進攻趙國有利呢,還是討伐宋國有利?」湣王思考了一會兒說:「比較而言,還是討伐宋國有利一些。」蘇代因此說道:「盟約是均等的,可是與秦國一起稱帝,天下只尊崇秦國而輕視齊國,放棄了帝號,天下就會敬愛齊國而憎恨秦國,進攻趙國不如討伐宋國有利,所以希望大王放棄帝號以收攏天下的人心,背棄盟約,拋開秦國,不與秦國爭強。大王利用這個時機攻下宋國,魏、趙、楚三國也都會受到威脅。放棄帝號而用討伐宋國代替,不但國家地位會得到提高,名聲也會受人尊崇,到時,燕國、楚國就會因形勢所迫而歸服,天下各國都不敢不聽從齊國的,這是像商湯和周武王那樣的義舉呀。名義上敬重秦國的稱帝,然後讓天下人都憎恨它,這就是所謂由卑下變為尊貴的辦法。希望大王認真地考慮。」齊王權衡再三,最終放棄了帝號,秦王看到齊國放棄地位,自己再稱西帝也就沒什麼意思,不久也放棄了帝位。

《史記新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