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邦虎將(1)

馳騁沙場,威風凜凜。

運籌帷幄,攻城略地。

性格各異的將軍,共同維護著國家的安定,支撐著帝王的擴張。

大戰的開端

白起,眉邑人,出身富貴,因為作戰勇敢、謀略過人而受到秦昭王的重用。昭王十三年,白起擔任秦國的左庶長,同年,昭王的舅舅穰侯魏冉出任秦國宰相。次年,白起領兵在伊闕山大敗韓、魏聯軍,殺敵二十四萬,佔領了五座城池,軍功卓著,被封為國尉。此後,他又升任大良造,率軍重創了魏國、楚國的軍隊,還率軍攻取了楚國都城郢,佔領了楚國的半壁江山,使得白起聲名大振,又被封為武安君。隨後的數年裡,白起又為秦國立下了許多戰功,拓展了大片的領土。

秦昭王四十五年,白起率軍奪取了韓國的野王縣,就此,韓國中心地區通往邊郡上黨郡的道路被切斷。韓國的上黨成了孤懸在外的小島,郡守馮亭經過權衡,決定投降趙國。趙王和平原君貪圖眼前利益,接受了上黨郡。

兩年以後,秦國派遣左庶長王齕進攻韓國,奪取了上黨郡。當地百姓紛紛逃往趙國,趙王命令趙軍進駐長平,安撫流民。不久,王齕率軍進攻趙軍,廉頗將軍臨危受命,出任趙軍前線統帥。在起初的戰鬥中,秦軍戰鬥力非常強,趙軍屢戰不利,丟失了兩座城堡,有四名都尉被俘,士兵也傷亡慘重。經驗豐富的廉頗知道硬拚不是辦法,於是改變戰術,命令趙軍修築壁壘,就地堅守。雖然秦軍攻破了趙軍西線的壁壘,但是,他們對於趙軍的主壁壘卻無可奈何。秦軍的後勤供應逐漸緊張,而他們的數次挑戰都沒有得逞,形勢不妙。於是,秦國採用了丞相范睢的計策,施行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揚言說:「秦軍最害怕馬服君之子趙括擔任趙軍統帥,廉頗老了,對付他很輕鬆,如果趙括來了,秦軍只有退兵了。」趙王原本就對前線趙軍的接連失利和廉頗的堅守不戰十分不滿,再加上底下人如洪水般的議論,於是,他下令撤換了廉頗,改任趙括為前線統帥。秦王聞訊,便暗中把名將白起派往長平前線,接替了王齕,擔任上將軍,同時下令軍中嚴守白起到來的消息,違令者立即處死。

長平之戰

趙括到任以後,由於年輕氣盛,面對秦軍的挑戰,他當即率軍出擊。於是,白起命令秦軍假裝敗逃,引誘趙括追擊,同時在後方隱秘的地方設置好了包圍圈,就等趙括自投羅網了。趙括不知是計,率領趙軍主力追擊秦軍誘兵,結果陷入了秦軍的包圍圈。同時,白起派出兩路奇兵,一路截斷了趙軍的糧道,另一路阻斷趙軍主力與大本營的聯繫。趙括聞訊,便率軍強攻秦軍壁壘,不但沒有攻破秦軍的防線,反而被秦軍派出的輕騎部隊打得大敗。於是,趙括命令士兵就地修築堡壘固守,等待援軍的到來。秦王聽說趙軍被包圍,便親自前往河內地區督戰,他下令賞賜百姓爵位一級,徵調全國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從軍,將他們悉數派往長平,全力攔截趙國的援兵。

被圍的趙軍主力斷糧四十六天,軍營裡傷者無數、景象十分悲慘,士兵們飢餓難耐,甚至用死去戰友的骨肉來充飢,軍隊的士氣相當低落,而援軍又遲遲未到。於是,趙括打算做殊死的搏鬥,他把軍隊分成四隊,命令他們輪番的進攻秦軍的壁壘,企圖打通通往大本營的歸路。但是,趙軍始終不能成功突圍。於是,趙括親自率軍衝鋒陷陣,希望拼出一線生機,但是他卻不幸被秦軍的強弩擊斃。趙軍失去了統帥,軍心渙散,鬥志全無,四十餘萬人全部投降了秦軍。長平戰役以秦軍的大獲全勝而告終。但是,白起並沒有放鬆自己,他盤算道:「之前,秦軍奪取了上黨,當地人不願意做秦國百姓而歸附了趙國。趙國的士兵反覆無常,如果這四十餘萬降兵作起亂來,恐怕秦軍難以應付。」於是,他採取欺騙的手段,把投降的趙軍全部坑殺,只是釋放了其中年齡較小的二百四十人回國。對此,全天下都大為震驚。

《史記新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