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國文人(1)

他們是那個時代最出色的文人。

無盡才華也給他們帶來了無限的苦惱。

憂國憂君的心思,又有誰能夠體會?

《離騷》的由來

屈原,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丹陽(今湖北秭歸)人。他曾擔任楚懷王的左徒,博聞強識,深知國家存亡興衰的道理,對外交禮節也非常熟悉,善於外交辭令。因此他入朝就能和楚王討論國家大事,制定政令;出外就能接待各國使節,處理對各諸侯國的外交事務。楚懷王對他非常信任。

上官大夫和屈原職位相同,他因為屈原得到懷王的寵信,很嫉妒屈原的才能。有一次,懷王命屈原制定國家法令,屈原剛寫完草稿,還沒修訂完成。上官大夫見到之後想據為己有,但屈原不肯給他。他就對楚懷王說屈原的壞話:「大王您讓屈原制定法令,上下沒有人不知道這件事的。但每頒布一條法令,屈原就大肆宣揚自己的功勞,說是『除了我之外,誰也做不出來』。」懷王聽了,非常生氣,對屈原日漸疏遠。

楚懷王不能明辨是非,被佞諂之徒所蒙蔽,顛倒是非,正直的人不被朝廷所容。屈原對此感到萬分痛心,所以憂愁苦悶,沉鬱深思而寫成《離騷》。所謂「離騷」,就是遭遇憂患的意思。屈原堅持公正,行為耿直,對君王一片忠心,竭盡才智,但是卻受到小人的挑撥離間,其處境可以說是極端困窘。他為了國家大公無私卻被君王懷疑,盡心盡力為國君工作卻被小人誹謗,怎能沒有悲憤之情呢?屈原寫作《離騷》,無非是為了抒發這種悲憤之情。這篇詩傳到宮中,卻成了子蘭、靳尚等人攻擊的材料,誣陷說屈原把懷王比作桀紂。懷王一怒,撤掉了屈原的官職。

憂國忠君

屈原被貶退之後,秦國派張儀出使楚國。張儀騙取了楚王的信任,使齊楚絕交。楚懷王此後一再被秦國侮辱,而屈原由於遠在齊國出使,鞭長莫及也不能規勸楚王,只能乾著急。

秦昭王時,秦楚結為姻親。楚懷王忽然接到秦王的來信,請他到秦國武關地方,商談秦楚永世友好的辦法。懷王左思右想,決不下主意:要不去,只怕秦軍向南進攻;要去呢,又怕秦國心懷叵測。懷王的小兒子子蘭首先勸懷王:「秦王願意和好,這機會可失不得。」靳尚也說:「走一遭兒,至少有幾年太平。於是決定前往,出發前屈原伏在車前,大聲慟哭,悲聲說道:「大王啊!秦國如虎口,這危險冒不得喲!你要想想楚國的祖宗和百姓,不能單聽小人的說話喲!」無奈楚王猶豫不決,靳尚站出來狠狠地對屈原說:「今天是大王出門的好日子,三閭大夫說這些喪氣話什麼意思?」然後吩咐侍從拉開屈原,揚鞭催馬,簇擁著懷王走了。正如屈原所料,懷王剛一到秦國,就被扣押,最終落得客死他鄉的可悲下場。

楚頃襄王繼位後,任命他的弟弟子蘭為令尹。因為是子蘭勸懷王入秦,楚國人都把此事的責任歸罪於子蘭。屈原對子蘭的所作所為,也非常痛恨。雖然自己遭到放逐,卻依然眷戀楚國,懷念懷王,時刻惦記著能重返朝廷,重振朝綱為國家效力。他總是希望國王能突然醒悟,他的荒唐行為一下子徹底改變。他總是不忘懷念君王,復興國家,扭轉局勢,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多次流露這種心情。然而他終究無可奈何,也不可能再返朝廷了。令尹子蘭得知屈原懷恨自己後勃然大怒,讓上官大夫去向頃襄王說屈原的壞話,頃襄王一生氣,就把屈原放逐到了更為邊遠的地方。

屈原投江

頃襄王二十一年,一個晴天霹靂般的消息傳來:秦將白起進攻楚國,佔領郢都,楚國的宗廟和陵墓都被毀了。楚國要亡了!他沉浸在無限的悲哀之中,他頭也不梳,臉也不洗,昏昏沉沉的,就這樣走了幾天,到了汨羅江邊。他在清澈的江水裡看見了自己的滿頭白髮,心裡像波浪一樣翻騰起來。一位漁翁看到他,就問道:「您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什麼到這裡來呢?」屈原說:「全世界的人都污濁而只有我是乾淨的,大家都昏沉大醉而只有我是清醒的,所以我才被放逐了。」漁翁說:「一個道德修養達到最高境界的人,對事物的看法並非一成不變,而是能隨著世俗風氣而轉移,全社會的人都污濁,你為什麼不在其中隨波逐流?大家都昏沉大醉,你為什麼不在其中吃點殘羹剩酒呢?為什麼要保持美玉一般的品德,而使自己落了個被流放的下場呢?」屈原回答說:「我聽說過,剛洗過頭的人一定要彈去帽子上的灰塵,剛洗過身軀的人一定要把衣服上的塵土抖乾淨,人們又有誰願意以清白之身,而受外界污垢的玷染呢?我寧願跳入江水之內,葬身魚腹之中,也不讓自己的清白品德蒙受世俗的污染!」於是,屈原寫下了著名的《懷沙》,然後懷抱石頭,投入汨羅江自殺而死。

《史記新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