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 回  長安禍起郭威稱帝 陳橋兵變趙宋受禪

後漢高祖逝世以後,逢吉一班大臣,便商議處置重威的方法。先把高祖的屍身移入後宮藏起,秘不發喪。一面矯天子詔,稱重威父子,因朕小疾,便造謠惑眾,應即棄市。當有禁軍,把重威家宅,團團圍住,擒住重威父子二人,棄屍於市,市人爭食其肉。然後發喪,立皇子承祐為周王。時周王年只十八歲,史稱後漢隱帝,尊李氏為皇太后,朝廷大事,一切托與郭威。

那郭威的威權,一天強盛似一天,朝廷官吏,以及外州節度,都怨恨郭威一人。同時河中、永興、鳳翔三鎮節度使,抗不奉命,各起作亂。郭威代隱帝領兵討伐,一一征服。郭威班師入朝,隱帝在延壽殿設下筵宴,替郭大將軍洗塵。飲酒中間,忽大風四起,推屋拔木,吹去殿門前窗,遠擲十餘步以外。隱帝認作怪異,便召司天監趙延義問以吉凶。趙延義奏稱王者欲免災害,莫如修德。但承祐一旦登了帝位,享盡盎貴,有粉白黛綠的美女子,終日在身帝獻盡妖媚,早把國家的正事,拋在腦後,日夜與宮女們玩笑著,荒婬日甚。

說也奇怪,這漢宮中自從那日大風以後,常見怪異,有時聽得空室中大哭大笑;有時在庭院中,見人影幢幢。嚇得那班妃嬪,人人不敢居在室中。一群女子,一到天晚,便大家擠在一處,不敢歸寢。隱帝是一個好色之徒,便以一身在眾妃嬪前,周旋歡樂,日夜婬縱著,把個身體淘得枯瘦支離,把朝廷大事,付於左右嬖臣。

此時太后之弟李業,權勢最大。那蘇逢吉、楊邠、史弘肇一班自命為托孤大臣,遇事便要干涉。李業怨恨日甚,與手下私黨約定,率甲士埋伏在殿頭,俟弘肇、楊邠一班人入朝,甲士齊起,亂刀殺死。蘇逢吉在家,也被亂軍闖入,割去首級。

一面矯皇帝詔旨,至郭威營中,欲收除郭威兵權。部下將士大憤道:「天子年幼,此必左右群小所為。」郭威大悟,便留其養子榮鎮守鄴都,令部將崇威前驅,自將大兵,長驅來京師,聲稱入清君側。那隱帝得了奏報,便遣慕容彥超等自將兵抵禦。

軍屯七里居,隱帝坐小車,自出勞軍。當夜彥超引輕兵襲郭威行營;郭威早已有了埋伏,用鐵騎直衝慕容陣地。一時軍士紛亂,死傷枕藉,彥超部下四散奔逃。那郭軍大隊追殺,隱帝匹馬奔逃,行至趙村,追兵已近,左右扶隱帝上馬,避入民家馬廄中,被亂兵搜出殺死。此時郭威大軍,已至長安城下。郭威的軍士在城外駐紮,獨自入迎春門,先歸私宅。便有丞相馮道,領朝廷百官入見。郭威以禮拜見各官員,便帶領百官入宮,相見太后,奏請早立嗣君。太后面諭道:「如今河東節度使崇,忠武節度使信,皆高祖之弟。又有武寧節度使贇,開封尹承勳,都是高祖之子,令百官議立。」郭威欲立贇,太后令郭威至徐州接新皇帝。那郭威原也服從太后命令,誰知他回至營中,將士數萬,忽然大嘩起來。郭威正坐在中軍帳中讀兵書,聽得帳外一片喧嘩之聲,正欲派人出去查問。只見十數個為首的大將,匆匆進帳來說道:「天子須侍中自為之,將士已與劉氏為仇,不可立也。」就中一位黃將軍,也不待郭威說話,即扯裂帳前黃旗,披在郭威身上,不由分說,十幾位將士,把郭威一擁,擁出帳外去。帳外已搭起一座高台,眾將官把郭威擁在台上,台下數萬將士環立,齊呼萬歲,喊聲震地;立刻拔寨齊起,向南行去。在半途上,郭威修表上漢太后,請奉漢室宗廟,事太后為母。又下詔遍貼大梁城廂,曉諭人民,勿有憂疑。軍行至七里居,竇真固統領百官,出郊外十里迎接,又齊上勸進表文。

太后下詔,廢贇為湘陰公。那四方節度使,也齊上表文,勸郭威上尊號稱帝。郭威見臣下都歸向自己,便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後周,史稱周太祖。

周太祖入居漢宮室,力求節儉,凡四方有貢獻珍美寶物的,命一律罷去;搜集漢宮中舊有珍寶玉器,便一齊擲碎在庭前。

諭群臣道:「凡為帝王,安用此物?」又發放宮女萬人,一一使歸父母。上下安寧,人民大悅!冰威少不讀書,及至身為帝王,頗喜詩書,常就丞相李谷問字。這一年冬月,太祖拜謁孔子祠廟,欲下拜。左右大臣勸道:「孔子陪臣也,天子不當拜之。」太祖道:「孔子為百世帝王之師,豈可不敬?」便行跪拜禮。又謁孔子墓,禁在墓旁樵采。又親訪顏淵、孔子的子孫,拜為曲阜令。

周太祖年輕的時候,出身甚是微賤,只在堯山腳下,替人看守牛羊,又上山去砍柴,在街市上叫賣。那和他早晚在一處街同伴,大家每人在臂兒頸兒上,刺一個魚兒或是鳥兒玩耍。

周太祖便在頸兒上,刺了一個飛的雀兒,用墨塗上,當時同伴們,都喚他為郭雀兒。待郭雀兒長大成人,有一個柴姓老人,見他體格魁梧,性情忠厚,便把女兒柴氏配給他做妻子。這柴氏天性靈敏,治家有條。後來周太祖官至樞密使,柴夫人內權甚重。待太祖稱帝,立柴氏為皇后。後性格十分嚴厲,妒念甚深,太祖愛幸後宮,不能隨時宣召,凡有舉動,必先在皇后處告明。太祖因敬畏皇后,便也無可如何。太祖登位時,年已五十,後年不相上下。但夫婦三十年尚無子息,太祖與皇后都深抱憂慮。同時有妃子金氏、董氏,都生有皇子,皇后不願繼嗣妃嬪之子,只欲在皇室子弟中,立為養子。柴皇后常對太祖說道:「從來母以子貴,今日吾若以他妃之子承接嗣統,則他日太皇太后之權,將讓與他人矣。」柴皇后有一兄子,名榮,深得皇后歡心,皇后欲收為養子,屢與太祖言及。太祖不忍違後意,便令榮改姓郭氏,封為晉王;朝廷百官皆知晉王,將立為太子。次年,太祖忽大病,群臣都不得進見,人心惶惶。深宮傳出詔書,令晉王聽政。不久太祖逝世,榮立為世宗皇帝。

此時忽有北漢後代子孫劉鈞,自立為王,舉兵直犯周朝京城。世宗大怒!自統大軍,至高平迎敵。兩方兵士大戰,未數合,那周朝右軍將樊受能先領騎兵逃亡,右軍兵一齊潰散,紛紛投降劉鈞。世宗看了,更是憤恨!便躍馬當先,親冒矢石,領兵血戰。世宗身旁有宿衛將趙匡胤,見皇帝如此奮勇,便回顧同伴道:「主危如此,吾等豈可坐視!」便自統二千人前進,奮勇殺敵,士卒亦喊殺助威,立敗敵將,殺敵兵萬人,劉鈞乘夜逃去。當夜世宗與趙匡胤露宿營中,君臣甚是歡樂!皇后符氏,聞天子陳兵在外,便帶領宮中女兵數百人,出至郊外,迎皇帝回宮。

那符皇后原是符彥卿之女,初嫁與李守貞之子李崇訓為婦,有一相士,見符氏面貌,歎為天神,說當為天下之母。李守貞大喜,便自言道:「吾婦尚能母儀天下,況吾一堂堂男子乎?」便稱兵反亂。終被周太祖攻破城池,李守貞夫婦自焚而死。守貞子崇訓,先持刀殺死弟妹,又欲殺符氏。符氏躲在夾幔中,崇訓四處尋覓不得,外面兵已破門而入,崇訓也自刎而死。亂兵闖入內堂,符氏持劍危坐,大聲叱退亂兵道:「吾父與汝主為兄弟,何得無禮!」太祖聞之,便令人送回母家。後柴後收世宗為養子,太祖便娶符氏為世宗婦。世宗為帝,符氏亦立為皇后,那相士的話,果然大驗。這符皇后生成剛強性格,在宮中每日教練女兵,教成個個精熟勇敢。世宗甚是看重她,遇有國家大事,必與符皇后商議,帝后愛情極深。今聞知皇帝露宿在外,便親自去把皇帝接進宮來。皇后每日幫助皇帝,在宮中管理國家大政,國勢便日漸興盛。獨有北漢劉鈞,固守晉陽,自稱漢王,不肯降服。

當時戰將中惟趙匡胤,最是有勇有謀。世宗便命趙將軍帶領六萬人馬,出清流關,倍道進攻,直攻至滁州城下,守將皇甫暉斷橋死守。趙匡胤躍馬過河,猛力攻城。皇甫暉在城上高聲道:「人各為其主,請退三捨,俟我兵飽食而戰。」匡胤笑而許之,待城中兵士開城出戰,匡胤兵齊進,生擒守將,奪得滁州城池。世宗慮匡胤獨力難支,便令匡胤之父趙弘殷,統領一萬人馬,在後策應。當夜弘殷兵至滁州城下,傳呼開門。匡胤在城中傳話道:「父子雖至親,城門則王事,不敢亂啟。」

命至天明,始放他父親入城。趙匡胤這次立了大功,世宗拜為大將軍。趙將軍得勝回朝,世宗常郊迎十里勞軍。趙將軍與世宗,並轡入城。

當時朝廷中,惟一柴守禮十分跋扈,官為光祿卿,而權壓百官。這柴守禮原是世宗的生父,子為人君,父為人臣,已是大失倫常之禮。守禮也自恃為皇帝生父,與當時將相王溥、王晏,在各處遊樂,依勢凌人,京師地方,人人側目,呼之為十阿父。十阿父嘗至京師酒家,酒醉,殺死店中夥伴,地方官不敢按向。獨趙匡胤直言敢諫,在世宗前奏稱光祿卿柴守禮,在外依勢凌人,殺戮無辜。世宗明知守禮有罪,但因彼此是父子之親,便也不忍過由殊求,只暗地令人勸守禮辭官回家。世宗為守禮建深院大宅,又為廣置姬妾,使守禮安居享受,亦略盡人子之孝意。

當時世宗因北方契丹,常入寇中國,因道路阻塞,無法追擊,便先命親軍都虞侯韓通,將水陸軍先行;從滄州開掘河道,直通入契丹地界,開游口三十六道,四通八達,隨處可以攻契丹境地。那契丹主,卻還睡在夢中,以滄州地處荒僻,平日無人留意。河成之日,世宗隨統步騎兵數萬,直入契丹境地。那契丹寧州刺史王洪,便舉城投降。世宗下詔,以韓通為陸路都部署,趙匡胤為水路都部署。世宗自坐龍舟,沿流北進,舳艫相接,蔓延數十里。水軍至獨流口,益津關,契丹守將獻城納降。趙匡胤統陸路軍馬,攻擊瓦橋關,契丹守將姚內斌,莫州刺史劉楚信,齊獻納城池。世宗軍行四十二日,盡得燕南之地,便在行宮中大宴功臣,當然是趙匡胤居首功。世宗又欲再振兵威,攻取契丹幽州的地方。諸將皆勸道:「契丹重兵,均聚幽州,不當深入。」世宗心中不樂!當時迴鑾至大梁行宮,世宗病甚,不能行動。各路軍馬,均駐在大梁城外。在五代之世,只周世宗為最英明之主,他在即位之初,便能留心農事,令匠人刻木為農夫蠶婦,置之殿廷,早晚敬禮之。又欲均定天下賦稅,先以唐元稹均田圖賜諸道,詔散騎常侍艾穎等三十四人,分行諸州,均散田租。平日在宮中,敬禮符皇后,夫妻甚是恩愛,不肯輕易召幸妃嬪,六宮粉黛備而無用。但符皇后顏色漸衰,又無子息,常暗令別宮妃嬪,為皇帝薦枕,均被世宗斥退。

符皇后自慚形穢,每伴睡至夜午,乘世宗熟睡,便換一少年妃嬪。世宗醒覺,亦一笑置之。因此漸生王子四人,此番北征回來,因路上感受風寒,病倒在行宮中,承相奏請速立太子。世宗下詔,立長子宗訓為梁王。梁王奉父皇回京。看看世宗的病勢,一天沉重似一天,竟至神態昏迷。世宗也自知不久於人世,便召親信大臣范質等,入宮托孤,立梁王為太子。便對太子道:「汝父辛苦一生,以馬上治天下。當高平一戰,攻城死戰,矢石落汝父左右,汝父略不動容。平日應機定策,出入意表;在朝又於政治發奸摘伏,明察如神。有暇便召儒者課讀經史,商略大義。汝父性不好絲竹珍玩之物,平日不因喜賞人,因怒刑人,群臣有過,則面質責之,服則赦之,有功則厚賞之,文武參用,各盡其能。人無不畏汝父之明,而感汝父之惠。汝今後須處處傚法汝父,親賢人,遠佞人,是治國的要道。」世宗說罷,便瞑目長逝。梁王崇訓,便在柩前即位,稱為恭帝。

恭帝年幼無知,一切軍國大權,都在殿前都檢點趙匡胤之手。此時加匡胤為檢校太尉,除歸德節度使。匡胤勇略勝人,處事明決,天下兵馬,大半都出於趙將軍部下。只因主上幼弱,大權旁落,各路藩鎮,暗地都和趙將軍通聲氣,四方都有擁戴趙將軍之意。匡胤原是涿州人,父親殷弘,娶妻杜氏,父為周檢校司徒、岳州防禦使;在夾馬營中,生子匡胤,當時只見紅光室寶,異香撲鼻。幼年便覺容貌宏偉,器度豁達。二十歲便在周朝補東西班行首,累官至殿前都指揮使,管理軍政。前後六年,從世宗皇帝,經大小戰陣,百數十次,無不建立大功,部下甚是愛戴。世宗嘗讀書,於文書囊中,得一木尺,長三尺餘,上面題著一行字道:「點檢作天子。」世宗心中不樂!此時張永德為殿前都點檢,便疑張有異心,即命匡胤代張為都點檢。

恭帝初立,人心浮動,趙匡胤聲望日隆,各軍都有擁戴之意。此時北漢又會合契丹人馬,入寇中國。恭帝令趙匡胤,統兵抵敵。當時有殿前副都點檢慕容延釗,與部下各將士,秘密定計,欲以出軍之由,擁立趙點檢為天子。那內廷官員,卻還都睡在夢裡。癸卯日,大軍出發,軍校苗訓,深知天文,見日下又生一日,黑光摩蕩,歷久不滅。便指示部下諸將道:「此天意也。」當夜大軍駐紮陳橋驛,將士相聚談天上二日之變。

有都押衙李處耘,大聲說道:「主上幼弱,我輩出死力破敵,誰則知之,不如先冊立趙點檢為天子,然後北征未晚也。」眾將士聽了,便齊聲歡呼,當去把匡胤之弟匡義,書記趙普,邀至帳中商議。又打發牙隊軍使郭延贇,飛騎潛入京師,報殿前指揮使石守信,都虞侯王審騎,二人皆素歸心趙點檢。

甲辰日,天色黎明,匡義、趙普二人,與部將進逼匡胤帳中。匡胤此時,醉臥帳中,起視,見諸將已拔劍圍立,齊聲說道:「諸將無主,願擁太尉為皇帝。」匡胤不及答言,當有李處耘奉黃袍,加諸匡胤之身,眾將羅拜帳下,齊呼萬歲;擁匡胤出帳上馬,回軍至汴中。匡胤停轡回顧眾將道:「汝等貪富貴,能從我命則可,不然我不能為若輩之主矣。」眾將皆下馬齊聲說道:「願受命。」匡胤即與諸將約曰:「太后主上,我北面事者,不得驚犯。公卿皆我比肩,不得侵害。朝市府庫,不得劫掠。聽命者有重賞,不聽命者斬首。」眾軍士齊聲應諾,即排隊徐行。乙巳日,入汴中。匡胤先遣楚昭輔往私宅,安慰家中細小。匡胤進明德門,命甲士各歸營伍,自亦退居公署。

忽見將士擁丞相范質至階下,匡胤見之,流涕曰:「吾受世宗皇帝厚恩,今為六軍所迫,一旦行此大逆,慚負天地,丞相將何以教我。」質未及答言,眾將皆拔劍厲聲道:「我輩無主,今日必得天子。」范質與文武各官,均倉皇下拜,口稱萬歲。

便請匡胤登崇元殿,行受禪禮。百官分列殿下,候至日暮,有翰林陶谷,從袖中出詔書宣讀。范丞相引匡胤就殿庭北面拜受之,又扶之升殿,服袞冕,即皇帝位,冊周恭帝為鄭王,符太后為周太后,遷居西宮,大赦天下。因匡胤所領歸德軍在宋州,改國號稱宋。當時有華山隱士陳搏,騎驢過陳橋,聞宋主代周之事,便仰天大笑道:「天下自此定矣。」

自唐室亡後,梁太祖代立,歷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共五代,五十五年,至此而天下一統,為趙宋所有。

《唐代宮闈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