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陵傳

徐陵字孝穆,東海郯人。祖父徐超之,為齊鬱林太守,梁員外散騎常侍。父徐離,梁戎昭將軍、太子左衛率,死後追任為侍中、太子詹事,謚號貞子。母親臧氏,曾經夢見五色雲變化為鳳,棲息於左肩之上,然後生了徐陵。當時有位寶志上人,人稱他有道術,徐陵才幾歲的時候,家裡人帶著他去占驗,寶志以手摩其頭頂說:「天上的石麒麟啊。」光宅寺惠雲法師常感歎徐陵大器早成,稱他為顏回。徐陵八歲時就能寫文章。十二歲通曉《莊子》、《老子》文義。成年後,博覽史籍,談吐縱橫,有辯才。

梁普通二年(521),晉安王為平西將軍、寧蠻校尉,徐陵父徐擒為晉安王諮議。晉安王又引薦徐陵參與寧蠻府軍事。中大通三年(531),晉安王被立為皇太子,東宮置備學士,徐陵經銓選得以進入。不久遷官尚書度支郎。又出京任上虞縣令,御史中丞劉孝儀與徐陵先前有隔閡,捕風捉影地劾奏徐陵在縣貪污,徐陵因此被免職。過了很久,起用為南平王府行參軍,遷任通直散騎侍郎。梁簡文帝在東宮時撰《長春殿義記》,讓徐陵作序。又命他在少傅府講述所作的《莊子義》。不久遷任鎮西湘東王府中記室參軍。

太清二年(548),兼任通直散騎常侍。出使東魏,魏人設館宴客。這天天氣很熱,主客郎魏收嘲笑徐陵說:「今日這麼躁熱,必定是因徐常侍而來。」徐陵便回答說:「當年王肅到此,第一次為魏國制定了禮儀;今日我來報聘,使閣下重新知道冷熱。」魏收大窘。

到了侯景寇掠京師之時,徐陵父徐離已先在圍城之內,徐陵得不到家中訊息,便開始吃素,穿粗布衣服,宛如居服父喪。適逢齊得到魏的禪讓,梁元帝也繼位於江陵,重又派使者交好於齊。徐陵累次要求回國覆命,卻始終被扣留不肯放行,徐陵於是寫信給齊僕射楊遵彥說:「魯陽公一句仁言感動上蒼,殘陽退返三捨之域,陽光凝聚,再照於魯陽城;耿恭一番誠心感通神明,飛泉奔湧於缺水的疏勒城。何況如今是天子聖明,輔臣賢良,鄰國之間互通音訊,以淳化風俗與教化互相期許呢?天道昏亂,專亂本朝,眾人之處境猶如脫韁馬之驚恐萬狀,官府私家悲懼盈懷,而朝廷空自忙於挽留請求辭官退休的年邁之人,對於衰世到來的呼籲徒然充斥於奏本之中,此所謂不曾料想,而非所企及之狀況。

「足下也知道的啊。從前斷鰲足以補天、以九扈為九農正之代名的時代,設壇於河而有黃龍負圖而出,拜祭於洛而有神龜負書而來的年世,便有十日並出為害天下、鷙鳥大風恣意禍亂人間,高天往西北傾斜,大地缺損東南一塊,大旱乾裂了河、洛、伊三川,氾濫的洪水吞沒了五嶽之土。我大梁國應金..而有天下之康寧,繼承清明之道卻仍免不了國運艱難。為什麼呢?聖人不能自己選擇時代,這正是困厄與顯達之根由所在。至於荊州刺史湘東王蕭繹,生就機微神妙之資質,無須借重稱說,縱令未經陶冶造就,也足以成為堯、舜之列的聖王,即使將黃帝、堯、舜、禹、湯、周武六代之舞,陳列於明堂之西,將九州之歌進獻於司樂面前,讓虞舜的樂師夔擊磬,讓晉國的樂師師曠調鐘,也不足以歌頌其人之英名,也無法傳揚其高尚之品德。假如讓他在三楚之地得以行祭天之禮,則即便不成為再承夏祀的少康王平定崩壞之世,也會成為輔佐周天子的五霸之流,豈只是像公劉那樣遷於雍州,一個月讓它成為城廓,或者像舜帝那樣遷於曹州黃河之濱,一年便讓它成為城邑。當今之世,越常國雖懸遠在南,馴順之雉也知北飛來朝,肅睥國雖遙遙在北,關山萬重亦解南附盛朝,凡吾君之子民,有靈識之人均知要歸故土,而答旨卻說往何處投身,此所不能明解者其一。

「又有晉熙等郡,都已歸並到貴朝,離我國之潯陽,路程卻又何等的近。至於鐺鐺之拂曉漏聲,隔著漵水便能傳到彼岸,明亮之夜烽火,登臨高台即可望見。有泉名為陳書寶盎,令我遙憶江州之湓城,有峰號稱香爐,儼然是廬岳的影子。前者鄱陽王世子蕭范出兵匯、派二水,駐守於微波之濱,早晚是文書箋牒,日日是常務擾心,我沒有機會去參加作戰,他與何人同路而思齊頭並進?難道失敗是必然的嗎?不是這樣的啊。又近日邵陵王蕭綸來與貴國通好,所期郢中之貴客,可以雲聚於許昌,河北之名流卿士,可以如風般馳赴江南,難道到盧龍山的路徑新近向你方開放了,而洛陽銅睧街卻將對我方永遠關閉?何以彼方之路能輕易打通,不須勞動力士,我方之路卻如此艱難,好比攀登邛徠之九折阪?大地不會單方面承受而不期求報答,怎麼這次會出了差錯呢?然而答旨卻說回鄉無路,此所不能明解者其二。

「晉熙、廬江、義陽、安陸,都說將誠心歸附,我國再也不是不安寧的國家,展望不久的將來,便當步入康寧之路。對於北邊,開戰之木包鼓永不再鳴;對於南方,不必再閉鎖邊界。然而其境外之國,假如犧牲了人的生命,所企求的只是保全邊境守官的面子,哪裡在乎普通百姓的性命?再者這一節是為使臣之遊,毫無資費,所愧不能像韓起那樣,在聘鄭時可以私自買下欲得之玉環,也不能像吳之季札那樣,在經過徐國時,屬意於其身佩之寶劍。自最初以來,宴飲賞賜不斷,所有袋中所盛之物,為旅行逗留所備之資,都已虛空罄盡。發散有限的微末之財,來供給遙遙無期的永久為客,其狀況是您可以想見的。何況左手按天下之圖右手自刎其喉,愚蠢的人也不願為;冒險運斧斫去鼻尖之灰而不傷及身子,泛泛之眾也以此為鑒戒。為什麼?世界輕如一根頭髮,而自身重於千鈞,人們不願做商人與盜賊就是明證。骨與肉不能聽任他人以之入鼎鑊、上砧俎,膚發不值得為了財貨付出,盜賊也有自己明智之見解,意識到這一點,我再無憂慮了。再者朝廷派出的使者,縱然有資須費用,本朝並非太平之時,使臣又哪有在國內時堂皇之勢。所望能輕裝獨宿而回,不必勞駕行聚木斥報時之禮儀,棄馬閒步而去,哪敢企望送天子使臣之禮節?還鄉之人要去了,自備驢騾坐騎,沿路有亭有驛站,只求得些飯菜即可。如果說留住我們不會增加閣下什麼麻煩,放走我們又讓小臣有司們費事,或者以旅途奔波勞累為借口,或者說所費資用裝備多得怕人,這並非通達之言,卻是離題之語了。此所不能明解者其三。

「又如以我輩應歸還侯景為辭,侯景兇惡悖逆,斷送我國家,普天下之人,人懷激憤,既已不能再投身社稷,保衛萬歲之尊體,於是如磔蚩尤般將侯景分為三段,於是如千刀割王莽般割死侯景,又何談俯首屈膝,歸還寇仇之人,使南國佩珥攜袋之眾士,再來給他作皂僕作奴隸?前者兩國通使交好,正致力於恢復往日的和睦,誰知兇惡之徒伺隙用謀,竟然動了如狼之貪慾,頗疑東周南宮長宋萬弒閔公之必然遭誅,更害怕北齊會像晉國求荀睩那樣向我大梁索回他,所以放縱其鐵蹄銳角,肆意橫行,凡我路人,遍懷仇恨。僅僅將他菹醢筋骨,抽其舌挖其肝,相比其兇惡之情狀,仍不足以雪恨。這是天下盡知,君侯您也能辨察的。又聽說本朝的王公貴戚,都中之人無論男女,如風雨般飄散,流落四方,城市化為丘墟,新起的草屋在秋風中蕭瑟,從周武王伐紂駐兵的偃師回頭望去,滿眼都是荒草,回首望漢文帝以瓦器所壘之霸陵,草木都沾滿霜露,這又是您所知道的。彼侯景有何恩功,怎得免寇仇之罪?我又是何等之輩,如何定要為人質而死?從前羊公祜以貴寵之將,對於陸公抗之病情仍加以記掛和憂惜,叔向以名士之輩,憑一言之善而深知於..篾。我雖不甚敏惠,仍常常傾慕前賢超凡之舉,不料眾人有感,反而以此品評人物。當年北魏將亡之時,各方兇惡之輩挺身爭鬥,諸位賢士努力維持,希望招降其眾。請問他們算是葛榮之黨眾,還是邢杲之同夥呢?如果說並非這樣,這正是我所不能明解者其四。

「假如把我輩白白地奉還凶黨,讓侯景再生於趙代,再以幽恆為起家之所,居官則為台司,賜給正伯之爵位,山川形勢,軍國常則,他將不必煩勞借箸為算籌,便可以屈指成算。侯景以負罪逃亡之小丑,與豬羊同群之輩,客居江南,留家室於河北,心神不寧、行止無定,如鬼魅般一無著落。難道不是這樣嗎?然而這又是您所知道的。何況宮廷內部之秘政大事,對我們均是如隔雲端,君侯您英武大謀之人,豈不是運籌於帷幄之中,或者如漢張安世假裝驚奇而定策於心,或者如漢之孔光典、晉之羊祜那樣若無其事地焚稿草而奏大事,連朝廷之士宦,猶然難以參預其謀,我們寄居異鄉之人,又何從有耳目可資憑借?至於禮樂制度的沿革有致,刑政的寬猛相濟,則已是謳歌之聲遠播,萬舞之頌猶如風傳,正不知該以手舞還是該以足蹈之也。又何用我等搖唇鼓舌,來作個間諜刺探此等訊息呢?如果說我們會到周國去覆命,投奔大齊之敵人,盡避齊與梁有距離之隔,而守邊都尉與伺敵之斥侯又有什麼區別呢?難道我們會為了河曲之難渡而又去渡一樣難渡的江關嗎?要我等以馬渡河橋之法而逃回,這豈不是陳書學宋典之使詭計?關門內雞鳴大起,誰不知儘是田文之賓客?有何等連比之屏障,竟然還對我們之返國如此地加以阻擾,這是我所不能明解者其五。

「再者兩軍交陣不斬來使之語,盡避明著於前人經典,但倘若以司馬穰苴斬使臣僕人之僕以示眾三軍為過錯,追思緩解寒山擒貞陽侯之憤怒,則所有諸位主帥,全部釋放我們被囚禁的人,包括偏將,一概不行誅戮。以至於出現如鍾儀被赦回楚,朋輩沿途歡笑,襄老得蒙返國,故舊高唱《虞殯》為他開路的情景。我等將張掛赤色曲柄大旗,再來出使齊國,重修舊好,再拾往日的盟誓,像古人那樣,渡泗水乘船而來到城郊時就進行勞問贈禮,我公之恩惠既已廣被,我等將以客禮敬待,一無違拗。而今日我等有何過失,反遭貶斥責辱?如以我所說為正言,這是我所不能明解者其六。

「如果說不祥的雲氣已成為過去,喪亂已是悠遠之事,可憐我等奔波於此,得以保全性命,本已銘記此番厚德,感戴如此大恩,比之如渤海一樣深,如嵩山、華山一樣重。只是山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居於籠中已無意緒;海鳥飛浮於江海之上,原本不會感鐘鼓相迎之情而死。何況我等魂魄精神已然謝散,空留一點餘生,於憂傷沉默中活著,如何能夠支持太久,所以盡避有蒙養護,仍不免夭折了天年。如果以此為正言,這就是所不能明解者其七。

「如果說逆賊被殲滅夷平,我等當聽返國之命,以高車接踵行於路,以飛蓋相隨返國,只是不明其言真實所謂,如何能夠開顏為笑?大凡困頓與通達,治世與亂世,哪會在事前即有預兆?謝常侍今年五十有一,我今年四十有四,介之推被燒死時已過五十知命之年,賓起被害時已是六十杖鄉之齡,比起那自刎的侯贏老者來,我們更只算追隨而已。莫非以翰林學士院這樣重要之所,他們不曾從師而需要我?莫非我知道祀灶而使丹砂化為黃金的要訣?只恐怕是南陽菊山之水,飲之最終不會令人長壽,而等那東海化為桑田,我等又無法可以望到。如以此言為正論,此所不能明解者其八。

「足下胸懷高潔,能托重囑,真文章之園,文士之蔭林。總計從遠古直至幽王、厲王,像我今日之境,哪有其人?及至春秋一代,更不值得多說。宗周衰微,霸道大行其昏亂兇惡,或有政令不由一家出,或是陪臣涼德,所以以臧文仲號稱有禮之人,反而囚禁了交好之國的賓客;周之凡伯有何過失,楚國是徒然惹怒了天王之使臣。將箕鄭父連遷兩館,扣留唐國肅爽馬之駒達三年之久,這不是貪財亂禮之風嗎?這些難道是今日可援襲的高明之例嗎?到了齊秦俱帝,四海之內互相爭雄,有的與趙交好而侵燕國,有的與韓連結而謀伐魏國,親自到楚國宮殿請求結盟,親手在秦人之庭會上奪回寶璧,將九鼎托付給齊王,坐小車而誘致魏之賓客。此外極力讒毀、賣弄口舌之輩,分道揚鑣之徒,你無罪於我我無辜於你,身處敵國而情深意厚有如兄弟之人,比比皆是。等到漢高祖受命於天,天下同其軌範,巡察省視全國,沒聽說有像秦始皇那樣遭侮辱之事。到了三國鼎立爭霸,孫氏甜言蜜語且賦媚向人,曹氏屈身行詐以羈縻天子而令諸侯,建旌節之車每年都出使吳國,使者每年都到蜀漢,便有草《客嘲》以自慰其志之人消失了或是半掩不出,作《賓戲》以自憐之輩也已隱藏不出,共盡遊戲玄談之樂,還說什麼疑忌和忤逆呢?如果搜集訪求典故,便當漏掉當政者先輩的難以對人之事,這恐怕已是末世無奈之謬計,而決非治國之良策。

「又聽人說,雲師與火帝之時,盡避澆薄與淳樸之風互有不同,或如龍躍在淵,或如猛獸當途而麒麟恐懼,王道與霸道盡避互不同道,但沒有不崇敬其君長、父母以教導天下人民,精心於贍養以治理百姓的。事先有邦國情況之偵知,從沒有過興衰的不斷交替。我的奉養之心違背了冬溫夏清之道,正當亂離之時,賊寇猖狂,朝廷與大臣都流離失所。蕭育之軒車無人駕御,王筠之舫誰人協持?遠望鄉關,問天地何其忍心!只要不是誕自巨竹之中,來源於空心桑樹如此的來歷不明非父母所生之人,凡行路之人都懷著深情,格外加以憐憫。常言說選擇為官入仕,就不能稱作孝家;選擇職事而投身,就不能叫作忠於國家。何況欽承有道之業,我又曾為前王之車右。郎官小吏,經射策所取之士,就是鴟鳶類鷙鳥惡人也知講禮。巡視方內,訪查教化,總要問高壽者之所疾苦;興辦的東序西膠,都尊養耆耋之老人。我以圭璋和玉帛來交好通問敝國,正值世道艱難之時,正當生民遭厄運之世,一年又一年過去,我無從上達如徐庶以養母辭君之祈請,忍泣吞聲,長期忍受著賈充輩小人的發怒。合情合禮之傾訴,都會視同逆君之語;發出忠孝之言,都該以失言咬舌來自戒,這是所不曾料,並非所企及者。

「況且兄弟間天倫之愛,如何能夠忘懷?妻子兒女之深情,誰能不牽掛於心?以晉清河公主之尊貴,余姚州書佐黃昌之家室,無論其門位高低,都被驅策、毆掠。因東南賊寇掠奪販賣饑民,台署郎官,都曾有餓死於牆壁之間,何況陳書我所歷生離死別,已過去了許多年,守活寡之妻,還有我幼小的兒女,豈止是唸唸在茲?如得身還故里,當親自追究小人之罪,還希望得到閣下的提攜扶助,一道避免兇惡殘暴之人的再出。

「使國君四聰不達,不能知天下之事,華陽君便是所謂亂臣;百姓一無冤獄,孫叔敖因此稱為良相。足下才高八斗,譽滿四海,協理國政,如虎如貔,通曉《詩》與《禮》,而朝廷之重大決策,總是廣采眾議,從不曾矜持一己之論,宮禁之中如此高明的經國策略,他人如何能及!不是周捨那樣的諤諤之臣,倒多像隨眾附和的胡廣,何等的缺少諫諍之臣啊!歲月猶如流水,人生何其短促。早晨看到北雁南飛,我的心便隨之飛往江淮,晚上仰望牽牛星,又心馳神往於揚、越之土。清晨生出千重悲哀,掩面而泣,夜裡因萬種思緒擾心而焦慮不安,不知自己將會活下去,還是將會死去。足下向來文辭鋒利特傑,又富於才學,以上所云真如匡丞相面前說詩,徒增笑料,又如當著樂令君樂廣談名理,實在有辱視聽。前文所列之質疑,除了足下又有誰能明白告知於我呢?如果在下的言語有錯漏,來信的旨意有私通款曲之嫌,則甘願請灰釘,寧願就斧鑊而死,豈只是驚視自失、默無一言,忍氣吞聲而已?如文中有一絲正理,仍希望能憐念眷顧,何必讓我等死於齊郡,增補趙魏一帶的黃塵,給幽州并州增加幾片骨頭,竟使如東平思王塚上之拱樹,永懷朝向宮闕而不得回京師的悲哀,又如洛陽城傍之孤墳,常托思鄉之夢。一次又一次地向您求請,而我內心之悲痛也更加深重了。」

楊遵彥竟然沒有回信。等到江陵陷落,齊國送貞陽侯蕭淵明為梁之繼位者,才打發徐陵隨同返國。太尉王僧辯初時在邊境上攔阻不納,蕭淵明往返致信,都是徐陵手筆。及至蕭淵明入京,王僧辯得徐陵大喜,接待饋贈,其禮節很是優厚。以徐陵為尚書吏部郎,掌詔誥。這一年高祖率兵誅王僧辯,又進軍討韋載。當時任約、徐嗣徽乘虛襲擊石頭城,徐陵感戴王僧辯舊恩,便趕赴任約軍中。等到任約等被平定,高祖放過徐陵不問罪。不久任貞威將軍、尚書左丞。

紹泰二年(556),出使齊,返國後任給事黃門侍郎、秘書監。高祖受梁禪之後,又加任散騎常侍,左丞如故。天嘉初年(560),任太府卿。四年遷任五兵尚書,兼任大著作。六年任散騎常侍、御史中丞。當時安成王陳頊為司空,以皇弟之尊,勢傾朝野。直兵鮑僧睿又借重安成王之權勢,壓抑和堵塞訴訟,大臣無人敢言。徐陵知道了,便上奏彈劾,引領南台官屬百官,牽拉奏案而進殿。世祖見徐陵身著朝服,表情嚴肅,儼然不可侵犯,為之斂容正坐。徐陵進殿讀詔版時,安成王侍立於殿上,仰視世祖,一邊流汗,臉色驟變。徐陵派殿中御史引安成王下殿,於是彈劾免去他侍中、中書監之職。從此朝廷綱紀肅然。

天康元年(566),遷任吏部尚書,兼任大著作。徐陵鑒於梁末以來,選辟授職大多不得其人,於是掌管法度,全面核查名與實之符合與否。當時有言行立異鳴高以求官職,喧鬧競逐不止之輩,徐陵於是作書發佈說:「自古以來,吏部尚書品評、鑒定人才,選擇其才能,依循其門第,依其才能大小,商酌授其官職。梁元帝承繼侯景亂後之荒災,王太尉承接荊州失陷後的殘破,那時政局動盪,不再有所謂典章,所以使得朝廷受困於紛繁雜亂之中。永定之時,聖朝草創其業,戰爭未止,也無頭緒。府庫空虛,賞賜之物空乏,白銀難以獲得,而黃紙札卻容易買到,權且以官位代替錢絹以作賞賜,存恤、安撫、接納,不計多少,以至令員外、常侍,路上比肩皆是,諮議、參軍,街市上就有無數,這哪裡是朝廷典章所許可如此的呢?今世族士紳之禮節樂制,日逐一日地富麗華美,怎麼能仍為舊時想法,違背了名分和族望呢?所見到的許多位,大多超越了其本份,卻仍說大屈弓不能比況其高超的胸懷。有人問要是梁朝中領軍朱異也任卿相之職,這不是超越了其本分嗎?這是天子所提拔的,與品位之銓選無關。梁武帝說:『世上人說有垂青之說,我惟獨不垂青范悌。』宋文帝也說:『人生豈會沒有命運,每當有好官缺時,我就憶念起羊玄保。』這正表明高貴榮顯之職位並不由銓選而來。秦有車府令趙高直當到丞相,漢代有高廟令田千秋也為丞相,這又可以作可援之例嗎?既然辱列銓衡之流,就該將黑與白區分清楚。所期望的是諸位賢君能深明在下之心意。」自此眾官都心折於他,時論比之為毛..。

廢帝即位,高宗做宰相,謀劃貶黜有異心之人,薦舉徐陵參預其謀議。高宗嗣位後,徐陵被封為建昌縣侯,封邑五百戶。太建元年(569),任尚書右僕射。三年遷任尚書左僕射,徐陵上表推舉周弘正、王勱等,高宗召徐陵入內殿,說:「你何以要堅辭此職而推薦別人呢?」徐陵說:「周弘正跟隨陛下從西魏返國,長期舊藩長史,王勱是太平相府長史,張種是您的鄉人,既賢能又和您親近,若要選賢與舊,我應當排在後邊。」堅辭多日,高宗苦苦委付於他,徐陵這才奉詔。

等到朝議北伐大計,高宗說:「朕意已決,你等可推薦元帥。」眾論均以中權將軍淳於量權高位重,一致聯名推舉他。惟獨徐陵說:「不是這樣。吳明徹家在淮南,熟悉當地風俗,用兵之謀略與才能,當今也無人超過他。」於是爭論多日不能決斷。都官尚書裴忌說:「我與徐僕射意見相同。」徐陵應聲說:「不但明徹是員良將,裴忌便是個好副手。」當日,詔令吳明徹為大都督,令裴忌監軍事,因此攻克收復了淮南數十州之地。高宗因而擺酒,舉杯勸徐陵說:「獎賞你知人。」徐陵避席回答說:「定大策出自皇上本心,並非我的功勞。」同年加任侍中,其餘一概如舊。七年兼任國子祭酒、南徐州大中正、。以公事免去侍中、僕射。不久加任侍中,給扶,又授領軍將軍。八年加任翊右將軍、太子詹事,置佐史。不久遷任右光祿大夫,余皆如故。十年重為領軍將軍。不久遷任安右將軍、丹陽尹。十三年為中書監,兼任太子詹事,給鼓吹一部,侍中、將軍、右光祿、中正如故。徐陵以年老屢次上表請求辭去官職,高宗也優待他,於是下詔令將作監為他造作大齋法會,令徐陵就館第理事。

後主即位,遷任左光祿大夫、太子少傅,余職如故。至德元年(583)卒,時年七十七歲。皇帝下詔說:「慎終如始,謹遵常道,真乃古賢再世,美德可照鑒世人,相信必能遠追其先祖。侍中、安右將軍、左光祿大夫、太子少傅、南徐州大中正、建昌縣開國侯徐陵,年少時已然學問高深,進用於朝廷,更顯得優異、聰穎,學業高於名流,其詩文號稱詞章之宗師。朕近年承接父祖之業,特別倚重和親近他,盡避他多有臥病,正期他能康復健旺起來,不幸猝然謝世,我心中充滿了驚恐與悲悼。特贈予鎮右將軍、特進,其侍中、左光祿、鼓吹、侯如故,百官全體舉哀,辦喪事所須費用,酌量加以供給。謚號章。」

徐陵器量深遠,面容雋秀,本性又清廉儉約,從不曾有什麼經營生計,俸祿則與親戚族人共用。太建年間,食建昌邑,邑戶送米到了水邊,徐陵親戚有貧窮匱乏之人,讓他們都來領取糧米,幾天便告罄盡,而徐陵家不久斷炊。僚屬奇怪,問其緣故。徐陵說:「我有車、牛和衣裳可以賣,別的家裡有可賣的沒有?」其周濟他人便是如此不遺餘力。年輕時崇信佛教,作經論多有精到之見解。後主在東宮時,讓徐陵講授大品經,精通義理之學的名僧,從遠方雲集而至,每當在講席上商討較量詞鋒義理時,四座中無人可與他抗衡。他目中有青眼珠,時人認為是聰明智慧之相。自從有陳創業以來,檄文、軍書及禪讓授位之詔令策文,都是徐陵所作,而尤以《九錫》為美。身為一代文章宗伯,卻不以此向人炫耀,不曾詆毀他人之作。他對於後學之輩,引進推薦,從不厭倦。世祖、高宗在位之世,國家一應重要詔令文書,都是徐陵草作。其文對於舊體多有變革,剪裁巧妙細密,常有新意。每每一文出手,好事者便已傳寫成誦,於是遍及海內,每家藏有其文本,後逢世道大亂,多有散失,保存下來的有三十卷。有四子:徐儉,徐份,徐儀,徐尊。

《陳書白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