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察傳

姚察字伯審,吳興武康人。其九世祖姚信,為吳太常卿,稱名江左。

姚察幼時性情純厚,侍奉雙親以行孝道聞名。六歲時,能誦書萬餘言。姚察體弱不好動,博圍棋及雜耍,當初都不留心。只是勤奮苦讀,夜以繼日。十二歲時,便能寫文章。其父親上開府姚僧垣,在梁武帝時很出名,皇上和太子待他以厚禮,每每得到薪俸恩賜,皆回家給姚察兄弟,作為求學的費用,姚察一概用來積藏圖書,因而見識日益廣博。十三歲時,梁簡文帝當時在東宮,注重修治文章的義理,即引薦姚察到宣猷堂聽講發問,儒士們都很稱道他。簡文帝繼位後,尤其以禮待他。他初任南海王國左侍郎,兼司文侍郎。任南郡王行參軍,兼尚書駕部郎。

梁室遭遇喪亂時,姚察隨父母從金陵回鄉里。當時東土兵荒馬亂,人饑相食,官吏休假回家無處買糧,姚察一家人口又多,只好采野菜充飢。姚察歷盡千辛萬苦,求得供養全家資用,才得以養家餬口。又常把自己的一份推讓給弟妹們,甚至親朋舊友中缺糧者也加以周濟,自己甘於吃藜藿之類的野菜。他在喪亂期間,勤學不止。

元帝於荊州即位,父親隨朝內之士照例趕赴西台荊州,元帝授姚察任原鄉縣令。當時原鄉縣境蕭條不堪,流民未返鄉,姚察減輕賦稅徭役,勸勉耕種田地,於是人丁興盛生活殷實,百姓至今還稱道他。

中書侍郎領著作杜之偉和姚察情投意合,上表推薦姚察為佐著作,兼撰史。永定初年,姚察任始興王府功曹參軍,不久征補為嘉德殿學士,調任中衛、儀同始興王府記室參軍。吏部尚書徐陵當時領著作,又招引姚察為史佐,徐陵需要的有關讓官辭官歸居等表,一概請姚察寫,徐陵看後感歎到:「吾不及他。」太建初年,補為宣明殿學士,任散騎侍郎、左通直。不久兼通直散騎常侍,出使北周。江左故舊在關右者,都很羨慕。沛國劉臻私下到公館訪詢有關《漢書》的十多條疑難,姚察一一剖析,皆有理有據。劉臻對所有的親朋好友說:「姚察門下定無虛名之士。」姚察著《西聘道裡記》,詳細地敘說此事。

姚察回朝,補任東宮學士。當時濟陽江總、吳國顧野王、陸瓊、堂弟姚瑜、河南褚..、北地傅宰等人,都有才高學博的美名,他們早晚在一起陪伴娛樂。姚察每每談論著述,都被眾人推重。皇太子對他以厚禮相待,感情深於群僚,東宮內所需的典誥、詔命等文件,一概委託姚察起草。又數次詔令他同顧野王互相策問,姚察常受讚賞。

遷任尚書祠部侍郎。他在署內執掌郊祭,昔魏之王肅奏祭天地,設宮懸之樂,八佾之舞,從此後因循不變。梁武帝認為祭祀的禮節太繁縟,祭神的禮節太簡單,古代又無宮懸之文。陳朝初年沿用,未有增減。高宗想增設備用之樂,交給有關部門商議辦理,不贊成梁武帝的說法,當時博學名儒以及朝內在位重臣,都仰尊聖旨,一併贊同。姚察引經據典,獨違眾議,贊成梁樂,當時諸人都驚駭不已,莫不佩服,僕射徐陵便改為贊同姚察的提議。他不隨波逐流,皆同此類。

任宣惠宜都王中錄事參軍,兼東宮學士,歷任仁威淮南王、平南建安王二府諮議參軍,母死離職,不久起用為戎昭將軍,知撰梁史事,他再三推辭也未能免職。後主繼位,敕令兼東宮通事舍人,將軍、知撰史之職不變。又敕令專管優冊謚議等文章。至德元年(583),任中書侍郎,調任太子僕,其他職務不變。

當初,梁朝滅亡,父親姚僧垣去到長安,姚察從此素食布衣,不聽音樂,死訊直到周朝訪臣來江南才知。當時姚察母親韋氏的喪期剛滿,後主認為姚察身體瘦弱,怕更加毀頓,便私下派中書舍人司馬申到他宅第發喪,還令司馬申單獨規勸他。不久又派司馬申宣旨勸諫說:「知道你哀傷過於毀頓,甚感憂慮。卿迥然一身,奠祭宗族的祖陳書先托於你,過於毀頓而危及生命,此乃聖教所不許。你應該節哀,以存禮制。我非常擔心,才有此行為。」

不久起用為忠毅將軍兼東宮通事舍人。姚察志在終喪,累有授任,一概推辭不就。又上奏推辭之表,其大意為:「臣家門遭逢不幸,災禍接連發生,只是苟且偷生虛度光陰,想的是表示自己對父母的哀思。然而..疹病不斷,所穿的喪服污濁不堪,不像人樣,想要服完喪期。豈料朝恩惠顧,起用我為官,不久晉陞,更感慚愧。且宮門很深,朝廷事務繁忙,怎麼能因此妨礙服喪的寧靜。陛下道德高尚以孝治國,奪情除服,使殘生苟延,以度餘生。」詔答曰:「覽表你的心情我已知曉,卿行業精深,名聲一向很大,理應按情禮服喪,不按法律行事。只因東宮事務繁忙,等待你很久,允許我強行奪情,不得推辭。」不久敕令主持著作郎事,服喪期滿,任給事黃門侍郎,領著作。

姚察已經長時間服喪,加上吃素食時間太長,自從除服後,更加氣疾。後主曾單獨召見他,見姚察骨瘦如柴,為之感動,便對姚察說:「朝廷憐惜卿,卿應自惜,已經長時間吃齋,應停止食長齋。」又派度支尚書王瑗頒發御旨,再加以寬慰,與姚察一同吃晚飯。親自寫詔曰:「卿瘦弱不堪,吃齋數年,不應每天只吃一頓飯,有違起居飲食,如若服從所示,甚為佳。」姚察雖奉承敕令,然而仍舊敦從宿願。

又詔令授任秘書監,領著作之職不變,便累次晉位讓官,一概答而不許。姚察在秘書省大加刪正,又上奏撰寫中書表集。任散騎常侍,不久任度支尚書,十個月後遷任吏部尚書,領著作之職不變。姚察已博覽群書,尤其擅長人物傳紀,至於姓氏的起源,分枝流派,官職姻娶,興衰高下,舉例談論,無所遺漏。且明察之職,時人久以他才幹出眾相讚許,等到調至吏部,正合朝望。當初,吏部尚書蔡徵調任中書令,後主正物色人選,尚書令江總等人都推薦姚察,敕答曰:「姚察不只是學博藝優,操行也高潔,掌管吏部難得的人才,現得到了。」便妙筆生花草擬詔令,給姚察看,姚察言辭懇切地推辭。

又一日召見談論銓選職官之事,姚察邊哭邊拜請求說:「臣東土寒族,才智淺薄,不敢想有遠大的志向,不該有遠大前途。近來蒙恩,遠遠超過我的能力,尤其仰賴東宮太子,承蒙謬賜大恩。今日濫竽充數,不能靠能力受用,即使陛下堅持啟用庸薄之人,置朝列於何地呢?臣九世祖姚信,名高昔代,當時才居選部,自後很少有與他媲美之人。臣受擢用,受惠蒙恩。累至我的才能不配之職,總念及阻止了進一步選用賢人。臣雖無智無識。但頗知約束自己,所言所行,毫無企求榮華富貴之圖,沒想到銓選辟吏之重任,隨便委託給我這種法和之人。且皇明御歷,功高昔代,顯貴世族,賢士名臣,若因才施用授受得宜,才為稱職。臣素來受禮教熏陶,必知不可。」後主曰:「推薦你任銓選之職,眾議所歸,昔毛..氣度不凡清廉恭慎,廬毓言行舉止公正,王蘊銓選人才得體,山濤舉不漏才,如卿任此職,必兼備他們的優點。況且我與卿雖行君臣之禮,但感情之深不同尋常,授任你銓選人才,實為我所期望。你內心無愧才是明智之舉。」

姚察久居顯達之位,甚是清正廉潔,除官俸恩賜之外,毫無非法之財。曾有門下徒生不敢送他厚禮,只送一段南布,一匹花束。姚察對他說:「我所穿的衣料,只是麻布蒲束,此物對我無用。既然與我交往,希望你能理解我。」此人謙遜勸請,還是希望他收下,姚察便聲色嚴厲趕他出門,此後門下之人都不敢饋贈。

陳亡入隋,開皇九年(589),詔授為秘書丞,另敕令完成梁、陳二史,又敕令為朱華閣長參。文帝得知姚察吃素,另外選日單獨召他入內殿,賜給果菜,便指著姚察對朝臣說:「聽說姚察學行當今無比,我平陳國只得此一人。」十三年(593),襲封為北絳郡公。姚察往年出訪周,得以與父親僧垣見面,離別之時,悲痛欲絕,現在承襲,愈感悲切,見者莫不為他哀歎泣哭。

姚察幼年時到鍾山明慶寺向尚禪師學習菩薩戒律,在陳做官後,俸祿皆捐給寺院營造,還為禪師立碑詠頌,其碑文甚是遒勁秀麗。那時,他看到梁國子祭酒蕭子雲為此寺寫的齋詩,覽後甚感悲傷,便用蕭韻述懷為詠,詞又哀切,僧俗士都以此事稱道他,後母杜氏死,離職。在他服喪期間,有白鳩在家門上築巢。

仁壽二年(602),詔曰:「前秘書丞北絳郡開國公姚察,勤學好問,博覽群書,修身養性樹立聖人之德,到老不渝,雖在喪期,應奪情除服,任員外散騎常侍,封爵不變。」又敕令侍晉王楊昭讀書。煬帝在東宮時,數次召見他,詢訪有關文籍之事。即位之初,詔令授任他為太子內舍人,其他官職不變。煬帝車駕巡遊,姚察常陪在身邊。以及銓選辟紳,增刪朝綱,切問近時,惟姚察一人而已。

大業二年(606),姚察去世於東都,時年七十四歲。遺囑薄葬,喪事一切務必從儉。大意為:「吾家世代為寒素之士,本有常規。吾想穿袈裟入殮,且皆為布料,土坑藏身。又擔心你們不忍心照此辦事,如一定不照辦,只需用松板薄陳書棺,剛好能藏身,再以四周填土圍棺。安葬那天,只需簡陋之車,送靈柩安葬祖墳北,吾在梁世時,才十四歲,就去鍾山明慶寺向尚禪師學習菩薩戒律,自此深悟苦空二境,頗懂人生輪迴之理。曾流連山寺,一去忘歸。在陳代做官後諸名流給我捧場,加上皇上恩寵,仕途便亨通顯達。自入隋朝以來,又承蒙恩惠。已經拖累人世,我素志不從。況且我習慣於吃素五十多年,既然過了這麼多年,應遵循不失。瞑目之後,不需立靈位,只置一小床,每日放清水,六齋日擺齋食果菜,根據家中有無而定,不需另外購求。」當初,姚察想讀一本藏經,已經快讀完,臨終時,毫無哀傷痛苦之感,只是向西坐,念著經,說:「一切空寂。」其後身體柔軟,顏色未變。皇上太子深感悲痛惋惜,資給葬禮所需甚豐厚。

姚察性情至孝,有鑒賞人物的能力。幼時謙遜恭慎,不以己之所長在別人面前誇耀。終日恬靜,只以書籍為樂,博覽古代典籍。每有文章,多構思新奇,為人所未見,人們都推重他博聞。且一心一意著書立說,到老不倦怠親自削撰,從沒停止過。尤其愛好稽考古今,審查訂正文字,文采優美,雖老也毫不遜色。同時諳熟佛教經典,所撰寫的有關寺塔和眾僧的文章,文采特別華麗細密。在職期間多有引證,若有善言可以采錄,沒有不錄之賞之的。若以非分之想相求,一律以理打發。潛心侍奉皇上,盡力而為。侍奉機密,未曾洩漏。且官居高位,在職期間,常懷退隱之心,想要避開聲勢隆赫之地。清廉自處,資用常缺,有人勸他為生活著想,他笑而不答。與親人朋友和睦相處,與故友相處厚道,所得祿賜,都用以周濟他人。

後主所寫文章,卷軸甚多,便另寫一本給姚察,有問題都令他刊定,姚察也誠心奉上,有事不隱。後主曾從容對朝臣說:「姚察才學廣博,手跡典莊而有體制,向古人學習,猶與之媲美;在於今世,足為典範。且向他討教,言辭詳明,聆聽後使人忘了疲倦。」姚察每寫文章敕令索本,上曰:「我讀姚察文章,不只是欣賞而已,還因他是一代文匠。」

徐陵為一代名臣,常覽姚察手筆,尤為推重,曾對其子徐儉說:「姚學士德學兼備無人可與他媲美,你應該向他學習。」尚書令江總與姚察交往甚深,江總每寫文章,必先給姚察看,然後採用。江總任詹事時,曾寫登宮城五百字詩,當時太子和徐陵以下諸多名人賢士都參與作此詩,徐公對江總說:「我和弟五十韻,寄弟集內。」等到江總編排文章,沒找到姚察所和之本,江總跟徐陵講及此事,對姚察說:「你才高學博,必能使拙作生輝,今需公所和五百字,用以和徐侯之詩章對偶。」姚察謙遜未交,江總說:「如若不得公此作,我的詩也需棄去稿本,對不住徐公寄詩之用心,豈能讓兩方面都不如意呢?」姚察不得己,便寫和本交給他。結果被才高學博之人推重,如此不勝枚舉。

姚察著《漢書訓纂》三十卷,《說林》十卷,《西聘》、《玉璽》、《建康三鍾》等記各一卷,全都完美無缺,旁徵博引,且有《文集》二十卷,都流行於世。姚察所撰梁、陳二史雖沒完成,隋文帝開皇之時,遣內史舍人虞世基索取文稿,且呈上,今在內殿,梁、陳二史之本多為姚察所撰,其中序論及紀,傳有所缺,臨終之時,還是以體例之事告誡其子姚思廉,要廣泛訪求史實續撰,思廉流著淚奉行。思廉在陳任衡陽王府法曹參軍,轉任會稽王主簿。入隋,補為漢府行參軍,掌記室,不久任河間郡司法。大業初年,內史侍郎虞世基奏請讓思廉續梁、陳二代史,從那以來,慢慢地增補續史。

《陳書白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