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獻褚皇后傳

康獻褚皇后名蒜子,河南陽翟人。父親褚裒,見《外戚傳》。皇后聰明有才識。少年時以名家女身份選為琅王牙王司馬岳的妃子。康帝司馬岳即位,立為皇后,封皇后母謝氏為尋陽鄉君。

穆帝司馬聃即位後,尊皇后為皇太后。當時穆帝年幼,未親掌朝政。領司徒蔡謨等上奏說:「嗣位的皇帝自幼聰明過人,繼承皇位,天下歸心,萬民仰賴。太后陛下為婦道規範,女中楷模,超過文王之妃太姒。昔日塗山氏使夏禹業績光耀,簡狄使殷祖興隆,由於這些明哲的后妃,才使大業長久興盛。我想太后陛下德操可比舜之二妃,仁善勝過文王之後,臨朝攝政,可使天下安寧。當今社稷危急,萬民系命,臣等惶恐,一日萬機之事,國家命運所期,天意所歸,都在太后身上,不是沖淡謙讓的時候。漢代和熹、順烈二後,也曾臨朝攝政,近世明穆皇后攝政的事,都是前規先例。臣等不勝惶恐,謹伏地上請。望陛下上順祖宗之意,下念臣吏之願,推公心,弘治道,以協和天人,則萬國慶幸,百姓更生。」太后下詔說:「皇帝幼小,當賴群公卿士扶持匡救,以報答先帝禮遇賢人之意,而且是先帝舊德澤於後世,先帝之命未曾掩息,祖宗的事業可以繼承,皇帝只是正位於宮中而已。然臣下所奏懇切周到,體現於奏書的字裡行間,捧讀未完,又悲又懼。想到先後如此謙恭自抑,只想順從婦道,所以不拒絕群臣請求而臨朝攝政,本是為國家考慮。我豈敢只固守住年幼無知的幼主,而違背先賢的意願,即敬從群臣所奏。」於是太后臨朝行使皇帝職權。有司奏請,謝夫人既封,荀、卞二夫人也應追贈封謚,她們都是太后前母。太后不許。太常殷融提議,依照鄭玄釋義,太后父衛將軍褚裒,在宮廷則行臣禮,太后回家時則行家人禮。太后下詔說:「典禮如何規定沒有詳查,如照殷融所奏,是我心所不能安的,以後再詳細考究。」征西將軍翼、南中郎尚議論認為「父在一家最尊,君在天下最重,鄭玄的釋義合乎情理」。太后聽從了這個意見。從此以後,朝臣都敬重褚裒了。

穆帝成年以後,太后下詔說:「昔日遭受不幸,皇帝尚在幼年,皇權微弱,虛居其位。百官卿士都遵前朝之例,勸我攝政。為了社稷之重,遵守先代成規,勉力聽從眾議,不敢固守己見。仰憑祖宗保佑,俯仗群臣護養,皇帝已成年加冠,禮制已成,德望已備,應當南面親政,治理萬國,今歸還政事,一切遵照舊典。」於是太后退居崇德宮,親手寫詔書給群臣說:「昔日因皇帝年幼,又頻遭艱難,含憂多年,內心沉痛。司徒為有尊位重德的親近大臣,能訓誡拯救弊端,王室得以不壞,實憑借諸公之力,皇帝已行加冠之禮,而四海未能統一,五胡叛逆,豺狼當道,耗費日增,徭役不止,百姓困苦。願諸位君子思量籌謀,努力一心,輔助幼主,匡救往日不足,我將永歸別宮,以終晚年。仰思家事國事,故以此抒懷並相托。」

到哀帝及海西公在位時,太后又曾臨朝聽政。桓溫廢黜海西公時,太后正在佛屋燒香,侍臣報告「外有緊急奏章」,太后才出來,靠住門把奏章看了幾行,就說「我本來就猜疑會發生這樣的事」。奏章讀了一半,就停下來,找了一支筆,在奏章上批復道:「我遭此百憂,感念生者與死者,心如刀割。」桓溫開始呈詔書草稿時,顧慮太后會有異議,恐慌得流汗,顏色大變。詔書批復出來後,桓溫大喜。

簡文帝司馬昱即位,尊為崇德太后。簡文帝死,孝武帝年幼,桓溫又死。群臣上奏說:「王室多故,禍難頻至,先帝去世不久,又喪大臣,天下惘然失望,若無所措。主上雖天資聰明奇茂,秉性天賜。然而尚在幼年,加之服喪時期,常思孝道,未暇處理政事,太后陛下德厚如地,發慈悲善良聰慧之心,在皇家多艱的時刻,臨朝聽政。太后光明正大之美德,昔日曾融洽萬民,萬民謳歌,傳播四海。雖是有莘氏興殷,妊姒興周的功德,也不足與太后陛下相比。因而五謀能從,人鬼同心,百姓仰望從疾苦中重生,望太后如望日月。隨時而變化,為《周易》所崇尚,使社稷安寧鞏固,是大人的重任。願太后陛下總理萬機,和諧政道,以慰祖宗,以安百姓。憂國與仰慕之心至誠,述之不盡。」太后下詔說:「王室不幸,多艱難險阻,細讀啟奏,更增悲歎。內外大臣,都以為主上年幼,加之守喪期間,未能親政,應當有人發佈號令。如能使社稷安定,天下得利,豈敢固執己見,即敬從大臣啟奏。但愚闇不足之處,望能盡力輔助協調。」於是太后又臨朝聽政,待孝武帝成年加冠,太后下詔說:「皇帝已行加冠成婚之禮,遠近歸心,應南面親政,國家前途將更加光明。現將政事交付皇帝,一切依照舊典。」太后復稱崇德太后。

孝武帝太元九年(384),太后死於顯陽殿,終年六十一歲,在位共四十年。孝武帝與褚太后為叔嫂關係,朝中議論如何服喪的問題。太學博士徐藻提議說:「侍父侍君都應該做到敬。《禮記》上說:『夫妻喪禮,丈夫按父親喪制,則妻子按母親喪制』,那麼丈夫按君禮,妻子應按後禮。為太后服齊喪,是母親的喪制。魯人譏諷違禮的祭祀,是表明對尊者之尊。今皇帝親自奉祀康帝、穆帝、哀帝及靖後,尊重如同親生,怎麼可以尊敬為君,而喪服按本親呢?應該行齊衰喪禮,服喪一年。」孝武帝聽從了這個意見。

《晉書白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