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欲見頓弱

【提要】

戰國時代君臣關係不像秦漢以後那樣等級森嚴,大臣說話不必謹小慎微。可以說戰國時代是我國古代統治者內部的民主最為發達的時代。這種「民主」完全有利於下情上達、利於國家的治理和發展。秦漢以後封建****越來越加強,像以下這樣的對話在君臣之間很難聽到了。

【原文】

秦王欲見頓弱,頓弱曰:「臣之義不參拜,王能使臣無拜,即可矣。不,即不見也。」秦王許之。於是頓子曰:「天下有有其實而無其名者,有無其實而有其名者,有無其名又無其實者。王知之乎?」王曰:「弗知。」頓子曰:「有其實而無其名者,商人是也。無把銚推耨之勢,而有積粟之實,此有其實而無其名者也。無其實而有其名者,農夫是也。解凍而耕,暴背而耨,無積粟之實,此無其實而有其名者也。無其名又無其實者,王乃是也。已立為萬乘,無孝之名;以千里養,無孝之實。」秦王悖然而怒。

頓弱曰:「山東戰國有六,威不掩於山東,而掩於母,臣竊為大王不取也。」秦王曰:「山東之戰國可兼與?」頓子曰:「韓,天下之咽喉;魏,天下之胸腹。王資臣萬金而游,聽之韓、魏,入其社稷之臣於秦,即韓、魏從。韓、魏從,而天下可圖也。」秦王曰:「寡人之國貧,恐不能給也。」頓子曰:「天下未嘗無事也,非從即橫也。橫成,則秦帝;從成,即楚王。秦帝,即以天下恭養;楚王,即王雖萬金,弗得私也。」秦王曰:「善。」乃資萬金,使東遊韓、魏,入其將相。北遊於燕、趙,而殺李牧。齊王入朝,四國必從,頓子之說也。

【譯文】

秦政王想召見頓弱,頓弱說:「臣有一種壞習慣,就是對君王不行參拜之禮。假如大王能特許免我參拜之禮,可見大王,否則,臣拒不見王。」秦王答應了他的條件。頓弱入見,對秦王說:「天下有有實無名之人,有有名無實之人,還有無名無實之人,大王可知?」秦王說:「寡人不知。」頓弱漸漸挑明:「有實無名指的是商人,不用耕作勞工苦,卻積粟滿倉;有名無實是指農夫,冒著春寒開耕,頂著烈日耘田,卻戶無積粟;而無名無實的,則是指大王您,身為萬乘之尊,卻無孝親之名;坐擁千里,卻無孝親之實。」秦王被揭了傷疤,不由得勃然大怒。

頓弱卻自顧自說了下去:「大王以赫赫之威權,不能制住山東六國,卻將威權施加於母后,囚禁她,臣私下認為,大王這樣做不妥。」秦王繞開話題說:「你看寡人能否吞併六國嗎?」頓弱說:「依形勢而論,韓國扼天下之咽喉,魏國處天下之胸腹。大王若肯以萬金之資,臣願東往韓、魏,策動兩國執政之臣聽命於大王,從而使兩國臣服,然後可圖天下。」秦王推托道:「寡人國貧,恐怕無萬金之財以資先生東遊韓、魏。」頓弱說:「如今天下戰亂紛紛,諸侯不是締結合縱之約,就是採取連橫之策。連橫有利於秦,合縱有益於楚。秦一旦成為帝王,即富有天下,區區萬金又有何足道!如果楚國成就了霸業,大王擁有萬金又有何用?」秦王深以為然,資以萬金,令頓弱遊說韓、魏,籠絡兩國主政之臣。頓弱到燕、趙之後,施行反間之計,除掉趙將李牧。後來齊王建入秦,燕、趙、魏、韓四國都歸附於秦國,這些都是頓弱遊說的結果。

【評析】

《鬼谷子·謀篇》中寫到:「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故說人主者必與之言奇」。遊說君主,一定要出奇謀,因為對於君主來說,普通的說話方式及尋常計謀實在是太多太濫了。如果一開始就指責他的過失,反而會引起對方的重視,對方會欣賞你的勇氣和膽識,而對你的計謀會存在很大程度的信任。頓弱就採用這種說話方式給秦王來個當頭一棒。結果反而使秦王採納了自己的建議。我們在社會上對那些顯要人物、對那些有求於他的高地位人物不妨也採取這種方式遊說獻策。

《戰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