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銅時代,又稱銅石並用時代、金石並用時代。是指介於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之間的過渡時期,以紅銅的使用為標誌。
紅銅即天然銅,質地軟,不適合製造工具,所以紅銅時代的人類仍以使用石器為主。中國何時進入紅銅時代,目前觀點不一,有學者認為龍山文化屬於紅銅時代,也有學者認為中國沒有經歷紅銅時代。
黃帝被認為是中華民族的始祖。根據記載,號軒轅氏、有熊氏,姬姓,一說姓公孫,姬姓部落首領,傳說中上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的第一個。
《史記·五帝本記》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黃帝居於軒轅之丘”。中國古都學會認為軒轅之丘在今日河南省鄭州市軒轅丘,古為有熊國都城,其父少典為有熊國國君。黃帝出生於中國西北黃土高原的沮源關降龍峽,農曆二月初二(參見二月二)。在傳說中黃帝的母親是黃土高原上的一名少女,一天傍晚(也有說是夜晚)突然看見北極光,然後就懷孕、生下了黃帝。
根據中國史書的記載,他在炎帝之後,統一了中國各部落。建都在涿鹿。他推算曆法;教導百姓播種五穀;發明指南車,造舟車弓矢;興文字;作干支,制樂器,創醫學。
今日在陝西省的橋山有黃帝陵,相傳黃帝年老時鑄鼎乘龍升天,臣子放箭阻攔,龍被射傷,飛過橋國時降下休息,黃帝被橋國人拉下一隻靴子,埋葬於此。
黃帝與炎帝都視為華夏民族的始祖,故中國人有時自稱“炎黃子孫”。
傳說中黃帝的正妃是嫘祖,次妃為方雷氏,彤魚氏和嫫母。
據《史記》記載:“黃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黃帝的子孫。
顓頊(拼音:zhuānxū),相傳是黃帝子昌意的後裔,居帝邱(今河南省濮陽東南),號高陽氏。顓頊曾命重任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命黎任火正(一作北正)之官,掌管民事。顓頊又進行了一次重要的宗教改革。被黃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顓頊時,仍信奉巫教,雜拜鬼神。顓頊禁絕巫教,強令他們順從黃帝族的教化,促進了族與族之間的融合。傳說楚王為其後裔,屈原在《離騷》中自稱為帝顓頊之後,屈原與楚王為同族
帝嚳,姬姓,名俊,號高辛氏,黃帝長子玄囂之孫,顓頊是其伯父。
帝嚳十五而佐顓頊,封於有辛(今河南商丘),實住帝丘(今濮陽),三十得顓頊帝位,都於亳(今河南偃師縣西南),在位七十年,享壽百歲。葬於濮陽頓丘城南台陰野之秋山。許多古文獻認為帝俊就是帝嚳。《山海經·大荒南經》記載帝俊有中容、晏龍、黑齒、季厘等子族,“生十日”,“生月十有二”。
傳說帝嚳元妃姜原生棄,即後稷,為周之始祖;次妃簡狄生契,為商之始祖;次妃慶都生放勳;次妃常儀生摯。帝摯承嚳的帝位,九年後禪讓給放勳,也就是帝堯。
曹植作《帝嚳贊》頌曰:“祖自軒轅,玄囂之裔,生言其名。木德治世。撫寧天地,神聖靈賓,教訖四海,明並日明。”
堯,姓祁,或說姓伊、伊祁,名放勳,又稱陶唐氏,唐堯,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五帝之一。《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帝嚳有兩個兒子—摯和放勳;帝嚳死後傳位於摯,就是帝摯;帝摯不善,而讓位於放勳,也就是堯。堯在位時,他的仁德使百姓愛戴,萬國敬服。堯的都城在山西南部。
《尚書·堯典》記載:堯命羲氏、和氏觀察天象,授時於百姓;委派禹的父親鯀治水,可惜不成功;堯認為自己的兒子丹朱暴虐兇惡,沒有傳位給丹朱;後來因為舜的德行而傳位與他。
然而《竹書紀年》中記載堯並非禪讓於舜。舜將堯囚禁,阻止丹朱與堯相見,從而奪取了帝位。
周武王時,追思元聖,褒封堯裔二十三世名京。遷至平陽(今山西省臨汾縣西南)。其裔改姓堯。
西漢宣帝,因為漢宣帝說堯有犯諱:「具奏曰:「唐堯乃百聖至聖,五帝盛帝,今京兆尉堯濴,實其後裔!應合避諱」。」,故加食字改為饒。
舜,姓姚,名重華,號虞氏,史稱虞舜。舜是否有其人史學家們爭論不清。一般認為舜的時代中華文明開始進入農耕的時代,並是道德觀的開始。
傳說舜得到四方部落首領的推舉,於是堯委任其攝政。舜巡行四方,在堯去世後繼位。傳說他妻子娥皇、女英,是堯的女兒。舜繼位後,依照堯的做法,諮詢四方部落領袖,選拔治水有功的禹為繼承人,因此後世的人亦視他為理想的君主。
後來舜在南巡時,死於蒼梧之野(今廣西東南),葬於九嶷山(今湖南省寧遠東南),娥皇、女英則在湘江 自殺。後人為紀念他,建有舜廟、舜陵。
司馬遷《史記》中說:“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又說:“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 南九疑。”
神農,傳說神農嘗百草,教人醫療,傳說中的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一說神農氏即炎帝,與黃帝為兄弟。
傳說神農氏的樣貌很奇特,身材瘦削,身體除四肢和腦袋外,都是透明的,因此內臟清晰可見。神農氏嚐盡百草,只要藥草是有毒的,服下後他的內臟就會呈現黑色,因此甚麼藥草對於人體哪一個部位有影響就可以輕易地知道了。
神農氏是中國第一個部落聯盟的名字。
炎帝,神農氏(有說為神農後人)部落首領的名稱,姜姓,因以火德王,故稱炎帝,今陝西、湖北一帶姜氏族部落的共主,據傳出生於烈山,所以炎帝之後又稱烈山氏。
姜氏族為西戎一支,原為遊牧民族,很早期便由西方進入中原。而當時在今陝西與河南交 界處,居住著以蚩尤為首的九黎族(有說獨苗族),雙方因部落發展而發生長期衝突,炎帝不敵而退至今河北省一帶。
據說因「炎帝欲侵凌諸侯」,後又與軒轅氏族姬姓之黃帝進行三次激烈的戰役,此次被認為是華夏民族第一場大規模的戰爭,稱為阪泉之戰(阪泉,一說北京延慶境內的阪泉村)。
面對著統領熊、羆、貔、貅、貙、虎為圖騰部落的強大對手,炎帝終告不敵,與之結盟並歸順之,黃帝以勝利的姿態結束了這場戰爭。
炎黃聯盟不斷擴展,歸順之部落越來越多,但蚩尤始終不服,大戰一場在所難免。蚩猶帶領著九黎,與聯盟大戰於涿鹿(今河北省涿鹿村),是為傳說時代的第二場戰爭,稱為涿鹿之戰。最後蚩尤被打敗。從此姜氏族便與黃帝在中原安定下來了。「炎黃子孫」一詞,則為人們對中華文明的始祖炎帝和黃帝的追溯和尊奉。
炎帝是中華民族公認的人文始祖之一,也稱神農氏。傳說中的古帝,姓姜,由於以火得王,所以稱為炎帝。大概其執政時間早於黃帝,所以《史記》云『軒轅之時,神農氏衰。』但是所謂『氏衰』並非指神農本身,而是指他所在的部落。《帝王世紀》云:『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名女登;為少典婦,游於華陽,有神龍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有聖德,以火得王,故號炎帝。初都陳,又徒魯。又曰魁隗氏、連山氏、列山氏。』
少昊,亦作少嗥,古五帝之一,姓風,名摰(亦作質),相傳是古代東夷族首領。東夷族以鳥為圖騰,他曾以鳥作官名,並設有管理手工業和農業的官。活動於山東西南部一帶,擅於治水與農耕。
傳說少昊為史前五帝之首,是黃帝的兒子。姓已名摯,號金天氏,古代東夷族首領。因修太昊之法,故稱少昊。少昊自窮桑登帝位,徙都在曲阜,以金德望天下,故號金天氏。少昊陵在曲阜縣城東八里,舊縣村的東北隅。
五帝另一種解釋為,東方青帝太昊,南方赤帝炎帝,西方白帝少昊,北方玄帝顓頊,中央黃帝軒轅。
中國神話時代的歷史,留下了非常寶貴的資料。
古帝世系有巢氏之後,依次是燧人氏、華胥氏、庖犧氏和神農氏,就是非常真實的。在燧人氏之前,人類都是無名的,所謂有巢氏、燧人氏並不是他們的"自稱",而是後人的"他稱"。到了燧人氏時代末期,由于氏族的不斷繁榮和分支,大家再沒有名稱就會相互混淆,必須創造氏姓以相互區分。因此,古人說"伏犧、燧人始名物蟲鳥獸",便是與歷史非常吻合的真實記錄。從無氏姓的"有巢氏"與"燧人氏"到有氏姓的"華胥氏"與"庖犧氏",的確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大進步。據《遁甲開山圖》說:"女禍氏歿,大庭氏王,次有柏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盧氏……凡十五代,皆襲包犧氏之號"。說得雖不一定準確,但卻足夠證明伏羲氏時代的種姓制已相當豐富,民族語言也相當發達,她的"子系統"各氏族,都已知道在"包犧氏"這一"母系統"之下,為自己的族群分別命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