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江詞六首

【橫江詞六首】原文

人道橫江好,儂道橫江惡。

一風三日吹倒山,白浪高於瓦官閣。

海潮南去過潯陽,牛渚由來險馬當。

橫江欲渡風波惡,一水牽愁萬里長。

橫江西望阻西秦,漢水東連揚子津。

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風愁殺峭帆人。

海神來過惡風回,浪打天門石壁開。

浙江八月何如此?濤似連山噴雪來!

橫江館前津吏迎,向余東指海雲生。

郎今欲渡緣何事?如此風波不可行!

月暈天風霧不開,海鯨東蹙百川回。

驚波一起三山動,公無渡河歸去來。

【橫江詞六首】譯文

譯文

人人都說橫江好,但是我覺得橫江地勢險惡無比。這裡能連刮三天大風,風勢之猛烈能吹倒山峰。江中翻起的白浪有瓦官閣那麼高。

  倒灌進長江的海水從橫江浦向南流去,途中要經過潯陽。牛渚山北部突入江中,山下有磯,地勢本就十分險要,馬當山橫枕長江,回風撼浪,船行艱阻。橫江欲渡風波十分險惡,要跨渡這一水之江會牽動愁腸幾萬里。

  從橫江向西望去,視線為橫江的如山白浪所阻,望不到長安。漢江東邊與揚子津相連。江中的白浪翻滾如山,如此險阻怎麼能夠渡過呢?狂風愁殺了將要出行的船夫。

  橫江上常有急風暴雨至,洶湧的浪濤能把天門山劈成兩半。錢塘江八月的潮水比起它來怎樣呢?橫江上的波濤好似連山噴雪而來。

  我在橫江浦渡口的驛館前受到了管理渡口的小吏的相迎,他向我指著東邊,告訴我海上升起了雲霧,大風雨即將來臨。你這樣急著橫渡到底為了什麼事情呢?如此大的風波危險,可不能出行啊!

  橫江之上經常月暈起風,整日籠罩在風霧中,江裡的海鯨東向,百川倒流。波濤大浪一起,聲勢浩大,三山都會被之搖動,橫江水勢湍急,千萬不要輕易渡江,如果輕易而渡,將會有去無回。

註釋

1橫江:橫江浦,安徽和縣東南,古長江渡口。

2道:一作「言」。

3一風三日吹倒山:一作「猛風吹倒天門山」。三日:一作「一月」。

4漢:一作「楚」;連:一作「流」。

5峭帆:很高的船帆。

6浙江:此指錢塘江。

7來:一作「東」。

8海雲生:海上升起濃雲。

9月:一作「日」。

十蹙:驅迫。回:倒流。

⑾公無渡河:古樂府有《公無渡河》曲,相傳朝鮮有個「白首狂夫」渡河淹死,其妻追趕不及,也投河自盡。自盡前唱哀歌道「公無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當奈公何!」

【橫江詞六首】賞析

對於這組詩創作背景的看法,學界還沒有取得一致意見。上海復旦大學及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先後出版的《李白詩選》,均據此詩中「郎今欲渡緣何事」一語,認為「郎」乃古時對年輕男子的稱呼,因此推定此詩乃公元726年(開元十四年)李白初出蜀時所寫。李協民則認為這組詩是公元742年(天寶元年)秋李白由南陵奉詔赴京途中所作,詩中「顯示當時李白初受玄宗信任,急欲上到西秦為玄宗效力,大展宏圖」,而「白浪如山」的橫江,卻阻擋了去「西秦」的道路,可望而不可及,最急人,詩人把急切欲渡的心情寫到了十二萬分。而黃錫圭《李太白編年詩集目錄》將此詩繫於公元755年(天寶十四年),地點在當塗採石戍之橫江館前;何慶善也認為這組詩是「安史之亂爆發前夕的天寶十四年秋」所作,詩中的橫江風波象徵著「黑暗腐朽的政治局面」、「岌岌可危的國家命運」,寄寓著「大亂將興、大禍將起、迫在眉睫的危急形勢」。安旗先生則認為這組詩是公元753年(天寶十二載)秋天,李白由幽州歸來南下宣城途中經橫江浦時所作,認為橫江風浪象徵安祿山行將叛亂,寄寓著詩人對唐王朝危急形勢的憂慮。

《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