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五題·並序

【金陵五題·並序】原文

余少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嘗有遺恨。後為歷陽守,跂而望之。適有客以《金陵五題》相示,逌爾生思,欻然有得。他日友人白樂天掉頭苦吟,歎賞良久,且曰《石頭》詩云「潮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後之詩人,不復措詞矣。余四詠雖不及此,亦不孤樂天之言耳。

石頭城

山圍故國週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

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台城

台城六代競豪華,結綺臨春事最奢。

萬戶千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後庭花。

生公講堂

生公說法鬼神聽,身後空堂夜不扃。

高坐寂寥塵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江令宅

南朝詞臣北朝客,歸來唯見秦淮碧。

池台竹樹三畝餘,至今人道江家宅。

【金陵五題·並序】譯文

譯文

石頭城

群山依舊,環繞著廢棄的故都;潮水如昔,拍打著寂寞的空城。淮水東邊,古老而清冷的圓月,夜半時分,窺視這昔日的皇宮。

烏衣巷

朱雀橋邊一些野草開花,烏衣巷口惟有夕陽斜掛。當年豪門簷下的燕子啊,如今已飛進尋常百姓家裡。

註釋

1石頭城:故址在今南京西清涼山一帶,三國時期孫吳曾依石壁築城。

2山圍:四周環山。故國:故都,這裡指石頭城。週遭:周匝,這裡指石頭城四周殘破的遺址。  

3潮:指長江江潮。空城:指荒涼空寂的殘破城垣。

4淮水:流經金陵城內的秦淮河,為六朝時期遊樂的繁華場所。舊時:昔日,指六朝時。

5女牆:城上的矮牆,即城垛。

6烏衣巷:金陵城內街名,位於秦淮河之南,與朱雀橋相近。三國時期吳國曾設軍營於此,軍士都穿黑衣,故名。

7朱雀橋:六朝時金陵正南朱雀門外橫跨秦淮河的大橋,在今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  

8王謝:王導、謝安,晉相,世家大族,賢才眾多,皆居巷中,冠蓋簪纓,為六朝巨室。舊時王謝之家庭多燕子。至唐時,則皆衰落不知其處。

9台城:六朝時的禁城(宮城),又稱「苑城」,是當時的皇帝用於辦公居住的場所,其遺址在今南京玄武湖南岸、雞鳴寺之後。

十生公:晉末高僧竺道生的尊稱。相傳生公曾於蘇州虎丘寺立石為徒,講《涅盤經》。至微妙處,石皆點頭。

⑾江令宅:陳代的亡國宰相江總的家宅。江總字總持,是陳朝後宮 「狎客」,宮體艷詩的代表詩人之一。

【金陵五題·並序】賞析

公元826年(唐敬宗寶歷二年),劉禹錫由和州(今安徽省和縣)刺史任上返回洛陽,途徑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寫了這一組詠懷古跡的詩篇,總名《金陵五題》。

南京古稱金陵,此名得之甚早,《金陵圖》云:「昔楚威王見此有王氣,因埋金以鎮之,故曰金陵。秦並天下,望氣者言江東有天子氣,鑿地斷連崗,因改金陵為秣陵。」他們的作法似乎並未起到什麼作用,《後漢書》中說:望氣者蘇伯阿為王莽使,至南陽,遙望見舂陵郭,歎曰:「氣佳哉,鬱鬱蔥蔥然!」

公元212年(漢獻帝建安十七年),孫權將統治中心自京口遷至秣陵,改名建業,取其「建功立業」之意。229年,孫權在此正式稱帝,與曹操、劉備三分天下。其後,東晉和宋、齊、梁、陳等王朝相繼在此建都,歷史上稱這段時期為「六朝」(229—589年)。這些朝代國祚極短,又極盡奢侈豪華之能事。後代詩人面對「王氣黯然收」之後的金陵,想像秦淮河上金粉浮動、光影飄搖的往昔,常常為之感喟唏噓,「金陵懷古」遂成為詠史詩中的一個專題。劉禹錫的《金陵五題》是寫得早而又寫得好的詩篇,在主題、意象、語彙諸多方面,都對後代產生深遠影響。

《金陵五題》分別吟詠石頭城、烏衣巷、台城、生公講堂和江令宅,實際上是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著筆,反覆表現「興亡」這一核心主題。

石頭城

這是組詩的第一首。此詩寫石頭城故址和舊景猶存,但人事已非,六代的豪華已不復存在,為此引發無限的感慨。詩中句句寫景,作者的主觀思想在字面上不著痕跡,而深味其境,則各有會心。白居易讀後,曾「掉頭苦吟,歎賞良久」,贊曰:「我知後之詩人不復措辭矣。」

詩一開始,就置讀者於蒼莽悲涼的氛圍之中。圍繞著這座故都的群山依然在圍繞著它。這裡,曾經是戰國時代楚國的金陵城,三國時孫權改名為石頭城,並在此修築宮殿。經過六代豪奢,至唐初廢棄,二百年來久已成為一座「空城」。潮水拍打著城郭,彷彿也覺到它的荒涼,碰到冰冷的石壁,又帶著寒心的歎息默默退去。山城依然,石頭城的舊日繁華已空無所有。對著這冷落荒涼的景象,詩人不禁要問:為何一點痕跡不曾留下,沒有人回答他的問題,只見那當年從秦淮河東邊升起的明月,如今仍舊多情地從城垛後面升起,照見這久已殘破的古城。月標「舊時」,也就是「今月曾經照古人」的意思,耐人尋味。秦淮河曾經是六朝王公貴族們醉生夢死的遊樂場,曾經是徹夜笙歌、春風吹送、歡樂無時或已的地方,「舊時月」是它的見證。然而繁華易逝,而今月下只剩一片淒涼了。末句的「還」字,意味著月雖還來,然而有許多東西已經一去不返了。

詩人把石頭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寫,放在帶涼意的潮聲中寫,放到朦朧的月夜中寫,這樣尤能顯示出故國的沒落荒涼。只寫山水明月,而六代繁榮富貴,俱歸烏有。詩中句句是景,然而無景不融合著詩人故國蕭條、人生淒涼的深沉感傷。

此詩寄托詩人昔日繁華無處尋覓的感慨,江城濤聲依舊在,繁華世事不復再。詩人懷古抒情,希望君主能以前車之覆為鑒。

烏衣巷

這首詩曾博得白居易的「掉頭苦吟,歎賞良久」,是劉禹錫最得意的懷古名篇之一。

首句「朱雀橋邊野草花」,朱雀橋橫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烏衣巷的必經之路。橋同河南岸的烏衣巷,不僅地點相鄰,歷史上也有瓜葛。東晉時,烏衣巷是高門土族的聚居區,開國元勳王導和指揮淝水之戰的謝安都住在這裡。舊日橋上裝飾著兩隻銅雀的重樓,就是謝安所建。在字面上,朱雀橋又同烏衣巷偶對天成。用朱雀橋來勾畫烏衣巷的環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實,又能造成對仗的美感,還可以喚起有關的歷史聯想,是「一石三鳥」的選擇。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橋邊叢生的野草和野花。草長花開,表明時當春季。「草花」前面按上一個「野」字,這就給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氣象。再加上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橋畔,這就使讀者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作者在「萬戶千門成野草」(《台城》)的詩句中,就曾用「野草」象徵衰敗。在這首詩中,這樣突出「野草花」,正是表明,昔日車水馬龍的朱雀橋,已經荒涼冷落了。

第二句「烏衣巷口夕陽斜」,表現出烏衣巷不僅是映襯在敗落淒涼的古橋的背景之下,而且還呈現在斜陽的殘照之中。句中作「斜照」解的「斜」字,同上句中作「開花」解的「花」字相對應,全用作動詞,它們都寫出了景物的動態。「夕陽」,這西下的落日,再點上一個「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慘淡情景。本來,鼎盛時代的烏衣巷口,應該是衣冠來往、車馬喧闐的。而現在,作者卻用一抹斜暉,使烏衣巷完全籠罩在寂寥、慘淡的氛圍之中。

經過環境的烘托、氣氛的渲染之後,按說,似乎該轉入正面描寫烏衣巷的變化,抒發作者的感慨了。但作者沒有採用過於淺露的寫法,諸如,「烏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憶謝家」(孫元宴《詠烏衣巷》)、「無處可尋王謝宅,落花啼鳥秣陵春」(無名氏)之類;而是繼續借助對景物的描繪,寫出了膾灸人口的名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筆觸轉向了烏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飛燕,讓人們沿著燕子飛行的去向去辨認,如今的烏衣巷裡已經居住著普通的百姓人家了。為了使讀者明白無誤地領會詩人的意圖,作者特地指出,這些飛入百姓家的燕子,過去卻是棲息在王謝權門高大廳堂的簷檁之上的舊燕。「舊時」兩個字,賦予燕子以歷史見證人的身份。「尋常」兩個字,又特別強調了今日的居民是多麼不同於往昔。從中,讀者可以清晰地聽到作者對這一變化發出的滄海桑田的無限感慨。

飛燕形象的設計,好像信手拈來,實際上凝聚著作者的藝術匠心和豐富的想像力。晉傅鹹《燕賦序》說:「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復來者。其將逝,剪爪識之。其後果至焉。」當然生活中,即使是壽命極長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謝堂前」的老燕。但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為候鳥有棲息舊巢的特點,這就足以喚起讀者的想像,暗示出烏衣巷昔日的繁榮,起到了突出今昔對比的作用。《烏衣巷》在藝術表現上集中描繪烏衣巷的現況;對它的過去,僅僅巧妙地略加暗示。詩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寫之中。因此它雖然景物尋常,語言淺顯,卻有一種蘊藉含蓄之美,使人讀起來餘味無窮。

台城

這首懷古詩,以古都金陵的核心──台城這一六朝帝王起居臨政的地方為題,寄托了弔古傷今的無限感慨。

首句總寫台城,綜言六代,是一幅鳥瞰圖。「六代競豪華」,乍看只是敘事,但前面冠以「台城」,便立刻使人聯想到當年金陵王氣,今日斷瓦頹垣,這就有了形象。「豪華」之前,著一「競」字,直貫六朝三百多年歷史及先後登基的近四十位帝王。「競」當然不是直觀形象,但用它來點化「豪華」,使之化成了無數幅爭奇斗巧、富麗堂皇的六代皇宮圖,它比單幅圖畫提供的形象更為豐滿。

次句在畫面上突出了結綺、臨春兩座凌空高樓(還應包括另一座「望仙閣」在內)。「事最奢」是承上「豪華」而發的議論,「最」字接「競」字,其奢為六朝之「最」,可說登峰造極,那麼陳後主的下場如何,是不難想像的了。這一句看起來寫兩座高樓,而議論融化在形象中了。這兩座高樓,雖然只是靜止的形象,但詩句卻能引起讀者對樓台中人和事的聯翩浮想。似見簾幕重重之內,香霧縹緲之中,舞影翩翩,輕歌陣陣,陳後主與妖姬艷女們正在縱情作樂。詩的容量就因「結綺臨春」引起的聯想而更加擴展了。

第三句記樓台今昔。眼前野草叢生,滿目瘡痍,這與當年「萬戶千門」的繁華景象形成多麼強烈的對比。一個「成」字,給人以轉瞬即逝之感。數百年前的盛景,似乎一下子就變成了野草,其中極富深意。讀者彷彿置身於慘碧淒迷的瓦礫堆中,當年粉黛青蛾,依稀可見;今日纍纍白骨,怵目驚心。

結句論述陳後主失國因由,詩人改用聽覺形象來表達,在「千門萬戶成野草」的淒涼情景中,彷彿隱約可聞《玉樹後庭花》的樂曲在空際迴盪。這歌聲使人聯想到當年翠袖紅氈,緩歌曼舞的場面,不禁使人對這一幕幕歷史悲劇發出深沉的感歎。

懷古詩往往要抒發議論的,但這首詩不作抽像的議論,而是把議論和具體形象結合在一起,喚起人們豐富的聯想。讓嚴肅的歷史教訓化作接目搖心的具體形象,使詩句具有無限情韻,發人深思,引人遐想。這樣,讀者毫不感到是在聽詩人枯燥地譏評古人古事,只感到在讀詩中得到一種美的享受。

生公講堂

這是《金陵五題》的第四首,詠唱金陵的一處佛教古跡。生公是對東晉高僧竺道生的尊稱。相傳他特別善於講說佛法,剛到蘇州時,由於不被瞭解,無人聽講,於是就對著石頭講了起來,結果石頭都受了感動,點頭讚許。「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的諺語,就是說的這件事。可以想見,他在金陵的傳法活動也一定是非常熱烈的,所以有「生公說法鬼神聽」一句。不說人聽,而說鬼神聽,形象地渲染了當時聽講人數的眾多和虔誠,這是深入一層寫。但後三句卻由熱變冷,轉寫生公身後的蕭條。蕭條的標誌是,當年的講堂現在已經一片冷清,連夜間都不用上鎖了。那莊嚴的高座,已是佈滿灰塵,無人過問。只有一方明月,還是像從前那樣,掛在天上,照著中庭。此詩章法是前一後三式,即前一句盛,後三句衰。與此相反的是前三後一式,如李白《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一般的七絕都是在第三句轉折,而這首《生公講堂》與李白《越中覽古》的轉折一在第二句,一在第四句,皆屬變格。

江令宅

這是組詩的最後一首,詠江令家宅。南朝有兩個江令,一是江淹,二是江總。江淹沒有到過北方,江總曾由陳入隋。根據此詩首句可確定這裡的「江令」指的是江總。江總,濟陽考城(今河南蘭考東)人。仕梁,為太子中舍人兼太常卿。陳時,曾任尚書令。他「總當權宰,不持政務,但日與後主游宴後庭」,「由是國政日頹,綱紀不立」(《陳書·江總傳》)。入隋,拜為上開府,後放回江南。「南朝詞臣北朝客」就是對他這段人生經歷的概括。此詩是作者借憑弔江家宅遺跡,抒發懷古感慨,指出「狎客詞臣惑主誤國」這一導致南朝滅亡的原因。詩作先是站在江總的角度,寫他從北朝歸來時所見淒涼景象:秦淮河再也不見昔日笙歌繚繞、燈影攢動的繁華,只有碧綠的河水靜靜地流淌。江總是親眼見證了故國興亡的人,興亡之事又與他的所作所為有著直接的關係。當作者來到江總黯然度過餘生的地方──江令宅,只見「池台竹樹三畝餘」,池台依舊,竹樹森然,而人事不再,世事滄桑,他又成了見證歷史興亡的又一位詩人。

《劉禹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