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樂天詠老見示

【酬樂天詠老見示】原文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

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

廢書緣惜眼,多炙為隨年。

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

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酬樂天詠老見示】譯文

【酬樂天詠老見示】賞析

劉禹錫和白居易晚年都患眼疾、足疾,看書、行動多有不便,從這點上說,他們是同病相憐了,面對這樣的晚景,白居易產生了一種消極、悲觀的情緒,並且寫了《詠老贈夢得》一首給劉禹錫(字夢得):「與君俱老矣,自問老何如?眼澀夜先臥,頭慵朝未梳。有時扶杖出,盡日閉門居。懶照新磨鏡,休看小字書。情於故人重,跡共少年疏。唯是閒談興,相逢尚有餘。」

劉禹錫讀了白居易的詩,寫了《酬樂天詠老見示》回贈:「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身瘦帶頻減,發稀帽自偏。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第一部分分頭兩句:「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意思是說:人誰不顧慮,不怕老,老了又有誰來憐惜你呢?下四句:「身瘦帶頻減,發稀帽自偏。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意思是說:身體消瘦衣帶常常緊縮,頭髮稀疏帽子便自動偏斜,為了愛惜眼睛而廢棄書籍不讀了,經常請醫生調理、治療,是為了延年益壽。這一部分是承接白居易原詩而來的,表示了對白居易的「詠老」思想情懷的回應,說明在對「老」的看法上頗有同感。讀來極為親切。

後六句詩意思產生了巨大的轉折,詩情一振而起,「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頭兩句「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是說人老了經歷的事多,理解也深刻透徹,看人也像看山河一樣,一目瞭然,有很深的洞察力。下兩句「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思考深刻,濃縮著人生的精華;認識全面,充滿著一種辯證思想;感情深摯,表達了詩人對老朋友的真情關愛和真誠勸勉。末兩句「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桑榆,喻日暮。是說:不要說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而撒出的晚霞還可以照得滿天彤紅、燦爛無比呢!這裡詩人用一個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托出了一種豁達樂觀、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劉禹錫在這首答詩中,先敘述了老年的苦況:體瘦、發稀、眼昏、病多,以至衣帶漸寬,帽冠自偏,無法讀書,醫生常相伴。這當然令人不免自悲自憐。但詩人隨後筆鋒一轉,描述了老年人值得自豪自傲的長處:歷經人世榮辱沉浮,對社會有了更深的瞭解;目睹眾生的愚賢善惡,對人生有了更清醒的體味。詩人認為,只要細細思量回顧人生,那麼便可對一切都釋然了,這是人老之後的一種境界。最後兩句,寫出了詩人對老年人的生活寄托了一種瑰麗的期望,也體現了詩人氣勢豪壯、奮進不息的精神。

《劉禹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