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史 / 和蕃

【詠史 / 和蕃】原文

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

豈能將玉貌,便擬靜胡塵。

地下千年骨,誰為輔佐臣。

【詠史 / 和蕃】譯文

在漢代的史籍記載中,

笨拙的計策是和親聯姻。

打江山開創國家要依靠英明的君主,

而保衛國家的安危就托附女人了。

怎麼能指望女人的美貌,

就以為可以讓西北的匈奴穩定停戰。

長眠地下的列祖列宗告訴我,

誰能成為輔助君王的人。

【詠史 / 和蕃】賞析

中唐詩人戎昱這首《詠史》,題又作《和蕃》,最早見於晚唐范攄的筆記小說《雲溪友議》「和戎諷」條。據說,唐憲宗召集大臣廷議邊塞政策,大臣們多持和親之論。於是唐憲宗背誦了戎昱這首《詠史》,並說:「此人若在,便與朗州刺史。」還笑著說:「魏絳(春秋時晉國大夫,力主和戎)之功,何其懦也!」大臣們領會聖意,就不再提和親了。這則軼聞美談,足以說明這首詩的流傳,主要由於它的議論尖銳,諷刺辛辣。

這是一首借古諷今的政治諷刺詩。唐代從安史亂後。朝政紊亂,國力削弱,藩鎮割據,邊患十分嚴重,而朝廷一味求和,使邊境各族人民備罹禍害。所以詩人對朝廷執行屈辱的和親政策,視為國恥,痛心疾首。這首諷喻詩,寫得激憤痛切,直截了當,一針見血。

在中唐,詠漢諷唐這類以古諷今手法已屬習見,點明「漢家」,等於直斥唐朝。所以首聯是開門見山,直截說和親乃是有唐歷史上最為拙劣的政策。實際上是把國家的安危托付給婦女。三聯更鞭辟入裡,透徹揭露和親的實質就是妄圖將女色乞取國家的安全。詩人憤激地用一個「豈」字,把和親的荒謬和可恥,暴露無遺。末聯以斬釘截鐵的嚴峻態度責問:是誰制訂執行這種政策?這種人難道算得輔佐皇帝的忠臣嗎?詩人以歷史的名義提出責問,使詩意更為嚴峻深廣,更加發人思索。此詩無情揭露和親政策,憤激指責朝廷執政,而主旨卻在諷諭皇帝作出英明決策和任用賢臣。從這個角度看,這首詩雖然尖銳辛辣,仍不免稍用曲筆,為皇帝留點面子。

對於歷史上和親政策的是非得失要作具體分析,詩人極力反對的是以屈辱的和親條件以圖苟安於一時。由於「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一聯,擊中了時政的要害,遂成為時人傳誦的名句。

《戎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