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吳起變法

魏斯——也許我們現在應該改稱他魏文侯,卻沒有太多閒暇來品味當上諸侯的喜悅。

公元前400年,三晉聯軍再度出動,南下討伐楚國。

進入戰國後,楚國不斷派兵蠶食鄭國,前鋒直抵大梁(今河南省開封)、榆關(今河南省新鄭附近)。

幾乎與此同時,韓氏也在抓緊攻略鄭國——公元前423年,韓氏伐鄭,殺死鄭幽公。公元前408年,又攻取鄭國的雍丘(今河南省杞縣)。

楚、韓在爭奪鄭國的問題上早已水火不容。魏斯率領聯軍討伐楚國,主要是為了幫韓國出頭,同時也是為抑制楚國的過度擴張。

楚軍雖然強悍,卻抵擋不住氣勢如虹的三晉聯軍,被打得節節敗退。聯軍乘勝前進,一直打到方城附近的乘丘才返回。迫於三晉的壓力,剛即位不久的楚悼王不得不將榆關歸還鄭國。

公元前399年,韓景侯(韓虔)去世,韓文侯即位。

鄭國利用韓國辦喪事的機會,派兵包圍了陽翟(今河南省禹州)。但是不久之後,鄭國內部也發生動亂,先是鄭繻公殺死相國子陽,兩年之後,子陽的餘黨反撲,又刺殺了鄭繻公。本來就被楚、韓兩國壓搾得只剩半壁江山的鄭國從此「國分為三」,政治上陷入分裂。楚國抓住這個機會,再度興兵北伐,又從鄭國挖去了一大片領土。

這一次,三晉沒能給楚國迎頭痛擊。因為就在這一年(公元前396年),魏文侯去世了。

魏文侯即位的時候,正是春秋戰國之交,天下紛紛亂亂,魏氏雖然三分晉國有其一,卻因領土分散、強敵環伺而危機四伏。他以卜商為師,以田子方、段干木為友,大膽起用李悝變法圖強,發展經濟。又借助吳起的軍事才能開拓疆土,向西奪得秦國河西之地,向北將中山納入囊中,向東討伐齊國至長城,向南將楚國逼退到方城。他還純熟地運用政治外交手腕,將三晉緊緊團結在一起,結成了戰國前期最強大的軍事同盟,迫使周天子承認三晉的諸侯地位。他用半個世紀的時間,開創了魏國百年強盛的基業。

中國式政治:功高蓋主

魏文侯死後,太子魏擊即位,即魏武侯。

新的領導人上任,第一件事當然是到自己的領地上走一圈,接見當地的官員,聽聽人家表忠,籠絡一下感情,順便發表一番講話,好讓大家組織學習。

魏武侯首先來到河西郡,受到郡守吳起的熱烈歡迎。吳起還陪同他乘船沿河而下,沿途觀賞河西的風光。

這些年來,河西在吳起的治理下,政通人和,百業俱興,不只當地人民安居樂業,就連洛西的秦國居民也時有偷渡過來謀生的。在中國的古文化中,「遠人來服」是大好事,如果連敵國人民都來投奔,更是好上加好。吳起因此聲名遠揚,原來人們只知道他會打仗,現在知道他是文武全才,由此亦可見魏文侯用人之明。

船到中流,魏武侯有感而發:「山河如此險峻,寡人可以高枕無憂了!」

陪同人員中有個名叫王錯的大夫,馬上附和道:「當年晉國就是憑藉著這山河之險成為天下的霸主,只要您好好經營,必定也能成就霸業。」

王錯這個馬屁拍得有水平。三家分晉,趙在北,韓在南,魏國分到的地區,包括了原來晉國的都城,所以魏人常以晉人自居。魏武侯也常以恢復晉國的榮耀為己任,聽到王錯此言,不覺莞爾一笑,問吳起道:「太守以為如何?」

吳起回答:「主上說的話,已經很危險了;王大夫又隨聲附和,那就更加危險!」

此言一出,滿座皆驚。魏武侯皺了皺眉頭說:「太守何出此言?」

吳起說:「國家穩定,不在山河之險,而在君侯之德,王圖霸業更是如此。當年三苗氏左有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不修德義,結果被大禹所滅。夏桀居住的地方,左有天門,右有函谷,北有高山,南有伊洛,然而為政不善,結果被商湯所滅。商紂王的領地,前有黃河,後有太行山,不可謂不險阻,結果被周武王打敗自殺。所以說,國家的安全和王圖霸業,在德不在險。如果主上不修德行,那就真是孤家寡人,這船裡的人,全都有可能是您的敵人!」

魏武侯連連點頭稱善,說:「今天總算聽到聖人之言啦!西河的事情交給您辦,寡人很放心!」

放心歸放心,考慮相國人選的時候,魏武侯卻把「你辦事我放心」的吳起撂到一邊,選擇了政績平平的田文。

吳起很想不通,找上門去對田文說:「我想跟您論論功勞,可以嗎?」

田文早有思想準備,說:「可以。」

吳起說:「率領三軍之眾,將士莫不用命,敵國不敢入侵,您比我如何?」

田文說:「我不如您。」

吳起說:「領導百官,親近萬民,充實府庫,您比我如何?」

田文說:「我不如您。」

吳起又問:「鎮守西河,秦軍不敢東向,韓、趙俯首稱臣,您比我如何?」

田文說:「那我更加不如您,我哪有那本事啊!」

吳起說:「我就奇怪了,您什麼都不如我,官位卻在我之上,這是為什麼呢?」

田文裝作恍然大悟的樣子:「鬧了半天,您是想問這個啊?」

吳起說:「正是。」

田文說:「您既然問了,我也不妨直說。您想,主上剛剛即位,在朝中尚未確立威信,百姓對他也不是很瞭解。這種時候,您覺得他會將國事交給您還是交給我呢?」

說白了,你吳起上馬能打天下,下馬能治天下,功高蓋主,國君對你很不放心,只愁找不到機會限制你的權力,怎麼可能讓你當相國?別做夢了。

吳起一下子醒悟過來,朝田文作了一揖,說:「相國之位,確實非您莫屬。」

這就是中國式的政治,一句功高蓋主,憋死多少英雄漢!

戰爭仍在繼續。

公元前391年,三晉聯軍再度討伐楚國,在大梁、榆關再度大敗楚軍,魏國從此將大梁據為己有。

公元前390年,齊國討伐魏國,取襄陵(今河南省睢縣)。

公元前389年,秦國出兵討伐魏國。吳起率步兵五萬、戰車五百、騎兵三千,在陰晉(今陝西省華陰)大敗秦軍。

公元前387年,吳起率魏軍討伐齊國,勢如破竹,一直攻至靈丘(今山東省滕縣),報了三年前的襄陵之仇。

就在這一年,田文去世了。

公叔痤的陰謀

田文的去世讓吳起心裡又燃起了希望——這一次,無論如何該輪到他了吧!

吳起覬覦相國這個職位,一方面自是貪戀權力,另一方面也是為了一償夙願。別忘了,當年他離開衛國,可是發過重誓,不當上卿相,就再也不回來了。這麼多年來,他離夢寐以求的卿相都只有一步之遙。然而就是這一步之遙,似乎成為了不可逾越的障礙,叫他如何不鬱悶?

事實證明,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魏武侯很快任命公叔痤為新的相國。如果說,前番任命田文還算情有可原的話,這次任命公叔痤,就不只是吳起一個人有意見,朝野之間也有頗多微詞了。

大伙普遍認為,年紀輕輕的公叔痤之所以能當上相國,只有一個理由——他是魏武侯的女婿。

有很多人為吳起鳴不平。這些話漸漸傳到了公叔痤的耳朵裡,由此引起的反應是嫉恨。

公叔痤嫉恨吳起的才能。

吳起有才,舉世皆知。然而田文不嫉恨,是因為田文無才,壓根沒想過要跟吳起比。公叔痤就不同了,從後面的歷史看,公叔痤也算是個有才能的人——當然,如果跟吳起比起來,還是差那麼一兩個級別的。半缸水嫉恨一缸水,世之常理。

公叔痤想害吳起,但是苦於找不到機會。他的心思連僕人都看出來了。有一天,一個僕人對他說:「要趕走吳起,其實是件很容易的事。」

公叔痤說:「哦?」

僕人說:「吳起這個人,很愛惜自己的名聲。您可以跟主上說,吳起太有才能了,魏國又不大,而且與秦國搭界,恐怕他不會想長久留在魏國。」

公叔痤白了他一眼,心想魏國確實不算大,但是魏國很富強啊!再說用這種辦法,能趕走吳起嗎?

僕人看出了公叔痤的疑問,附在他耳邊又說了幾句話。公叔痤的眉頭由皺到舒,連連點頭。

不久之後,魏武侯和公叔痤一起吃飯,公叔痤便將僕人教給他的話對魏武侯說了一遍。魏武侯說:「寡人也時常在想這個問題,而且聽說吳起因為沒當上相國,對寡人很有點意見,說不定哪一天他就不幹了,跑到別的國家,那可怎麼辦?」

公叔痤說:「是啊,如果此人為別國所用,對咱們魏國來說,可不是鬧著玩兒的。」

魏武侯說:「那你有什麼好建議?」

公叔痤說:「依下臣之見,主上不如通過婚姻來穩住吳起,將公主嫁給他。他如果接受,說明他沒有異心,他也會更加感念主上的恩德;如果不接受,那咱們就要好好考慮一下該怎麼辦了。」

魏武侯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他膝下已經成年的公主沒有十個也有八個,嫁一個給吳起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嫁誰不是嫁?於是同意了公叔痤的提議,馬上派人宣召吳起回安邑,準備親自向吳起提親。

吳起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風塵僕僕趕回來,一進城就遇到公叔痤。公叔痤很熱情地說:「聽說主上宣召太守,想必將有要事托付,下官特在此迎候,想請您到寒舍一敘,只拉家常,不談工作,權當為您接風。」

吳起見公叔痤說得如此謙卑,便跟公叔痤坐同一輛車,一起來到了相府。

不消說,晚宴辦得十分豐盛,賓主盡歡。正喝到興頭上,門外的僕人突然報道:「夫人到!」

夫人自然就是相府女主人,也就是魏武侯的公主。

公叔痤本來笑意盈盈,聞聽此言,立馬變了臉色,趕緊整頓衣冠,坐得筆直。樂師們唱得走了音,舞女忙不迭地退下,侍酒的僕人也戰戰兢兢,一副手足無措的樣子。席間的空氣彷彿由春天一下子進入寒冬。吳起正在驚奇,只見公主昂首挺胸,面若冰霜地走了進來,身後跟著七八名同樣面無表情的侍女。

公叔痤連忙迎上去,將公主迎到主座旁邊坐下。

公主根本沒有正眼看公叔痤,倒是朝著吳起行了個禮,說:「賤妾聽說相國宴請貴客,便忍不住想來看看,原來請的是河西太守,失敬了!」

吳起連忙答禮。

公主與吳起寒暄了幾句,話鋒一轉,對公叔痤說:「相國宴客,怎麼不將那姐妹倆也叫來彈唱一曲?賤妾聽說,吳太守在河西,食則與將士同灶,住則與將士同席,恐怕沒見過那麼精緻的女人。相國居然藏著掖著,未免太不厚道。」

公叔痤臉色大變,道:「什麼姐妹倆?我沒聽明白。」

公主嫣然一笑,說:「真是丟人吶!堂堂相國,居然在內人面前裝瘋賣傻。」

公叔痤頭上的汗都出來了,兀自嘴硬道:「我哪裡裝了?」

公主「哼」了一聲,道:「是,你沒裝,想裝也裝不了,因為賤妾已經叫人將她們賣出去了,而且是賣給代地的狄人,相國想再見到她們,估計是不太可能的了。」言畢一陣大笑。

公叔痤聽了,面如死灰,眼睛怔怔地看著公主,不知道說什麼好。

公主卻若無其事,又跟吳起說了幾句話,才起身告辭。

公叔痤看著公主的背影離去,老半天才回過神來,連聲對吳起說:「慚愧慚愧,見笑見笑!」

吳起也擦了一把汗,說:「吳起從軍以來,大小數十戰,所見敵將無數,尚無一人比得上相國夫人的威嚴啊!」

兩個人又喝了一陣,方才散去。

第二天一早,吳起進宮覲見魏武侯。魏武侯問了一些河西的情況,便道:「寡人聽說太守自夫人去世,一直忙於軍務,不曾續娶,可有此事?」

吳起說:「是。」

魏武侯說:「既然如此,寡人想將一女嫁與太守為妻,不知太守意下如何?」

吳起一聽,昨夜在公叔痤家見到的場景立刻浮現眼前,不禁嚇得魂飛魄散,趕緊道:「下臣豈敢!」

魏武侯說:「您是河西太守、魏國的有功之臣,有什麼不敢?」

吳起只是搖頭,不肯接受。

魏武侯見他拒絕得乾脆,心下已經有七八分懷疑:看來吳起果然有異心,這等送上門的好事都不要。

作為歷史的旁觀者,我想說,魏武侯這個人的智商委實不怎麼高。想想看,即便吳起有異心,就不能娶公主了嗎?一個女人能對他有多大約束力?休老婆、殺老婆的事他都幹過,甩老婆還不是小菜一碟?

從另一個方面講,吳起也是聰明一世,糊塗一時。自古以來,夫妻間吵架的事,真真假假,分分合合,戲台上跨馬插旗刀兵相見,卸了妝就卿卿我我恩恩愛愛,能當真嗎?

情商,情商太低了!

公叔痤第一步見效,第二步立刻跟上。他指使王錯等人在朝中不時散佈一些吳起的小道消息,污蔑吳起裡通秦國,圖謀不軌。

信任這玩意兒,有如堤壩,只要出現一個細小的漏洞,便會逐漸擴大,直至整座堤壩崩潰。魏武侯對吳起有懷疑在先,又聽了這些人的讒言,基本上相信吳起是要造反了。

吳起那方面,當然也感受到了朝廷的不信任。

公元前387年冬天,魏武侯又派人前往河西,宣召吳起進宮。吳起知道此去意味著什麼,他簡單地收拾了一下行裝,命車伕駕著車,朝著楚國奔去。

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車到岸門(今山西省河津),吳起突然命令停車,回首河西,潸然淚下。

車伕安慰他:「以您的本事,捨棄天下,就像扔掉一雙破鞋那麼簡單,為什麼會對這個地方如此留戀呢?」

吳起說:「我自從投奔先主以來,大小七十六戰,大勝六十四次,未曾輸過一陣,為魏國闢地千里。如果主上信任我,讓我盡自己的才能,我就能幫他成就霸業。如今他卻聽信小人的讒言,逼我離開。這河西的大好江山,很快就會落入秦人之手,魏國也要衰落了,我怎麼會不難過?」

說完這些,吳起拍了拍車伕的肩膀,說了聲:「走罷!」再也沒有回頭。

大雪紛飛,很快將那兩行淺淺的車輪印掩埋。

三晉同盟出現裂痕

對於吳起的離去,魏武侯雖然多少感到意外,卻沒有認為這是一件多嚴重的事。

他很快將這件事拋諸腦後,跑到濁澤(今河南省禹州)會見了來訪的齊國權臣田和。

田和此次來訪的目的很簡單,當年他同意齊康公陪同三晉覲見天子,成就了魏文侯當諸侯的夢想,現在該輪到魏國幫他實現夢想了。

魏武侯同意了田和的請求,派出使者前往雒邑,請當時的天子周安王封田和為諸侯;又派人到各國遊說,爭取其他的諸侯的支持。

既然有三晉的先例,又有魏武侯說項,王室在這件事上也沒有感到太為難,於公元前386年爽快地冊封田和為諸侯(即齊太公)。田氏取代姜氏,正式成為齊國的統治者,完成了「田氏代齊」的大業。

田氏代齊,對於趙國來說,是不樂意看到的。

三晉列為諸侯那年,趙國在相國公仲連的主持下,也進行了改革。

公仲連向趙烈侯(趙籍)推薦了三個人——

第一個是牛畜,他主張以仁義治國,大談王道,被趙烈侯任命為「師」,負責禮樂教化。

第二個是荀欣,他的特長是發掘人才,知人善用,被任命為「中尉」,負責指揮作戰和選拔官吏。

第三個是徐越,他善於理財和考核,被任命為「內史」,負責徵收田租和考評官員成績。

不難看出,趙國的改革和魏國的改革一樣,一方面通過儒家的「仁義」和「王道」攏聚人心,一方面推行法家的治國理念,走的是儒法結合的路子。

通過改革,趙國也逐漸富強起來。在三晉屢次對楚作戰中,魏、韓兩國都獲得了鄭、宋等國不少土地,唯獨趙國由於地處北方,沒有撈到任何好處。久而久之,趙國對三晉同盟便產生了不滿。

公元前387年,趙烈侯去世,其子趙敬侯(趙章)即位;韓文侯去世,其子韓哀侯即位。

趙敬侯一上台,便將首都從河南的中牟遷到河北的邯鄲。遷都的目的,自然是要加強東擴的戰略,以齊、衛兩國為目標,獲得更多土地。

這個時候,魏武侯和田和打得火熱,還支持他當諸侯,趙敬侯能高興嗎?

同盟之間的裂痕在悄悄地產生。不久之後,魏武侯又親手將這個裂痕拉得更大。

公元前386年,趙敬侯的弟弟趙朝作亂,企圖推翻趙敬侯,自立為君。趙敬侯雖然「好縱慾」,但是「明於所以任臣」,在幾位重臣的協助下,迅速撲滅了叛亂,趙朝被迫逃亡魏國。

如果魏文侯在世,必定會以三晉同盟的大局為重,拒不收留趙朝。但是魏武侯顯然不這樣想,他將趙朝事件當作干涉趙國內政的大好題材,不但收留了趙朝,還派兵協助趙朝圍攻趙國新都邯鄲。

結果,魏軍在邯鄲城下被趙軍擊潰。

不消說,這一戰徹底打掉了趙、魏兩國的交情。

公元前383年,按捺不住對領土的嚮往,趙敬侯大舉入侵衛國,採取「蟻附」戰術圍攻衛國首都帝丘(今河南省濮陽)。

所謂蟻附,顧名思義,就是如同螞蟻一樣密集攀附城牆。

《孫子兵法》第三篇第二條記載:「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轀(fen wēn,用於攻城的戰車),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堙(yīn,堆成的土山),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攻城已經是下策,不顧己方傷亡的蟻附戰術則是下策中的下策。為了表明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決心,趙軍還在帝丘北面修築了剛平城,作為部隊修整和儲糧的基地。

情急之下,衛國派人向魏國和齊國求援。

魏武侯真不愧對謚號中這個「武」字,親率大軍前往解救,大敗趙軍於兔台。

第二年,衛軍在齊軍和魏軍的幫助下,攻破剛平城,並順勢攻入趙境,又攻破趙國舊都中牟的外城。

趙敬侯頂不住了,派人向楚國求援。

此時距魏武侯率領三晉聯軍在大梁、榆關再度大敗楚軍正好十年。

改革的代價很慘重

讓時間回到公元前387年,吳起踏上楚國領土的那個寒冷的冬天。

楚悼王聽說吳起來到楚國,感覺就像天上掉下個寶貝來,親自跑到邊境去迎接,並任命他為宛城(今河南省南陽)守。一年之後,又升任其為令尹,主持楚國軍政大局。

進入戰國後,中原各國均對官僚體系進行改革,三晉和齊國都設立了相國,執掌國家政務。秦國稍晚一點,但也於公元前309年設立了丞相。唯獨楚國一直沿用舊制,始終沒有設立相國,而是以令尹為最高軍政長官。

若從權力上講,令尹比相國更大。吳起在魏國求之不得的東西,楚悼王很爽快便給了他,同時交給他的是一項誰都意料得到的任務——

變法吧,把楚國變強大!

這個春秋時期老牌的霸主之國,在對三晉的戰爭中,屢戰屢敗,已經嘗盡了恥辱。

即便你的祖上曾經富過,即便你地大物博,即便你揮汗成雨,投鞭斷流,如果總是因循守舊,故步自封,你很快會領教什麼叫「落後就要挨打」。

解除這一魔咒的唯一辦法是改革。

吳起接受了這項任務。但是他知道,他在楚國進行變法,比當年他的師兄李悝在魏國進行變法,要艱難十倍。

因為魏國是一個新興國家,白紙上畫圖,盡可揮灑自如。而楚國,這個老牌的霸主,就像一輛已經不合時宜的重型戰車,即便是讓它稍微改變一下方向,都必須大費氣力,何況是要拉著它走一條從未走過的上坡路。

吳起發現,楚國最大的問題,在於「大臣太重,封君太眾」,也就是大臣勢力太大,享有特權的貴族太多,他們「上逼主而下虐民」,嚴重削弱了國君的權力,也加重了民間的負擔,導致楚國「貧國弱兵」,成為一個虛胖的巨人。

楚國要強大,必須先向特權階級開刀!

但是,在任何年代,觸動既得利益者的利益,都會遭到強烈的反對,甚至是反擊。

據《說苑》記載,吳起變法前,曾經到息縣(今河南省息縣)拜訪當地的名宿屈宜臼。屈宜臼問吳起將如何治理楚國,吳起向他說了三條方略。

第一,「均楚國之爵而平其祿」,精簡政府機構和官員,削減貴族的俸祿,而且改變貴族的世襲制,一般情況下只許傳爵三世,三世之後,即為平民。

第二,「損其有餘而繼其不足」,楚國地廣人稀,把舊貴族和他們的隨從、奴隸遷往荒涼之地,要他們開荒種田,發展經濟。

第三,「厲甲兵以時爭於天下」,訓練士卒,擴充軍備,一待時機成熟就爭奪天下的霸權。

屈宜臼聽了,毫不客氣地說:「我聽說善於治國的人,不改變舊法,不改動常規。您現在這樣大動干戈,要平均楚國的爵位和俸祿,減損富人的財物,有沒有想過要得罪多少人?我還聽說,武力是凶器,爭鬥違反道德,您卻要用武力來爭奪天下,無節制地放縱自己的慾望,只怕自身難保!」

屈宜臼是當時楚國較為流行的道家學說的代表。

眾所周知,道家講究無為而治,反對用任何積極的政策來改變現狀,唯願天下回到小國寡民的狀態,以此消除戰爭和不幸。所以,也不要簡單地認為屈宜臼是在替既得利益者說話,他之所以反對吳起變法,主要是因為世界觀根本不同。

真正對吳起變法有切膚之痛的,是廣大的楚國貴族。

吳起變法就像一股強烈的風暴掀開了他們的屋頂,將祖祖輩輩遺傳下來的特權與財寶席捲而去。他們的眼睛裡充滿了憤怒,卻敢怒而不敢言。因為楚悼王堅定地站在吳起的身後,楚國的百姓似乎也不太反感這位來自魏國的變革家。而吳起那種說一不二的作風,以及關於他如何殘忍的種種傳說,也使得大家不敢觸其鋒芒,以身試法。

「絕不能因為某一個人或者某一個家族的私利而損害國家的利益,不能讓讒言掩蓋忠心,一言一行都必須符合規範,公而忘私,為了國家的富強,可以不計毀譽,一心一意為君王服務。」

「要杜絕一切私下交易,禁止任何裙帶關係,扎扎實實改變楚國的風氣。」

「不許遊說之士進入楚國,不許任何人妖言惑眾。」

隨著一系列嚴厲的法令被頒布推行,楚國的風氣為之一新。官場上那種私下請托的現象不見了。原來貴族子弟憑藉著門第關係就能進入官場,現在則必須憑借真才實學才有可能實現自己的抱負。

吳起上台不過兩年,楚國政府收入激增,軍隊的戰鬥力也得到大大提升。公元前384年前後,吳起親率楚軍「南收楊越」,將楚國的統治範圍擴大到今天的江西省南部、湖南省西部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境內。

古老的楚國,再一次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

公元前382年,當趙國使者將趙敬侯的求救信送到楚悼王面前的時候,楚悼王的臉上露出了一絲嘲弄的笑容。

十年前三晉在大梁、榆關大敗楚國,十年後趙國為了對付魏國而向楚國求援,這個世界上真是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啊!

他正想檢驗一下吳起改革之後楚軍的戰鬥力,洗刷多次被三晉打敗的恥辱。

公元前381年春天,吳起率領楚國大軍北上救趙伐魏。

楚軍先頭部隊深入魏國腹地,渡過黃河,直逼河東重鎮州城(今河南省溫縣)。魏武侯連忙調兵遣將,在州城以西布下防線,防止楚軍長驅直入,威脅首都安邑。

就在這時,尚未渡河的楚軍主力突然轉向東面,出其不意地攻破大梁西北重鎮梁門,屯兵林中(梁門之北),飲馬黃河,攔腰切斷了河內與河東的聯繫。

趙國抓住這個機會,猛攻魏國的河北地區,火攻棘蒲(今河北省魏縣),取得大勝,接著南下河南,攻克黃城(今河南省內黃)。

一時之間,河內危急,河東危急,河南危急,魏國陷入支離破碎的境地。如果秦國再趁火打劫,出兵進攻河西的話,魏國幾乎沒有任何生存的希望。

然而秦國沒有進攻。這倒不是因為秦國人厚道,而是因為河西被吳起治理多年,固若磐石,秦國人不敢輕易進攻。

不知道魏武侯此時有沒有對當年逼走吳起感到一絲悔意。可以肯定的是,有一個人十分後悔,這個人就是公叔痤。此後二十年,這種悔意將一直伴隨著他,直到他去世的那天。

正當吳起躊躇滿志,準備攻克大梁,攻取安邑的時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這一年夏天,楚悼王突然去世。吳起不得不放棄進攻,撤軍回國。

魏國獲得了一次苟延殘喘的機會。

不久之後,楚國的沒落貴族又給魏武侯吃了一顆定心丸,保證吳起再也不會成為他的噩夢。

所謂沒落貴族,就是那些因為吳起變法被剝奪了財產、限制繼承權,甚至被發配到不毛之地開荒種田的人。他們趁著吳起參加楚悼王葬禮的機會突然發難,用弓箭射死了吳起。

據《史記》記載,吳起為了躲避箭矢,跑到楚悼王的靈堂,伏在楚悼王的屍體上。但那些人全無顧忌,照射不誤,將吳起和楚悼王都射成了刺蝟。

據《呂氏春秋》記載,吳起被射中之後,強忍傷痛朝楚悼王的靈堂跑去,說:「讓你們看看我的用兵之道!」沒等那些人反應過來,他已經拔出箭矢,插在楚悼王身上,叫道,「有人用箭射大王的屍體!」大笑三聲,氣絕身亡。

吳起以這種方式報復了謀害他的人。

依照楚國法律,「麗兵於王屍者,盡加重罪,逮三族」。楚肅王(熊臧)即位後,追究射屍責任,誅殺貴族七十餘家。

至於吳起,雖然他為楚國作出了重大的貢獻,楚肅王卻對其不甚感冒,反而認為他擾亂了朝綱,導致了國內的亂局。為了安撫廣大貴族,吳起的屍體被拉出來施以車裂之刑。

關於吳起這個人,歷史上褒貶不一。褒者,一是稱讚其用兵如神,如尉繚子說:「提七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吳起也!」曹操也曾說:「(吳起)在魏,秦人不敢東向,在楚則三晉不敢南謀。」二是肯定他作為改革家的功績,蔡澤這樣記述:「吳起為楚悼罷無能,廢無用,損不急之官。塞私門之請,壹楚國之俗,南攻楊越,北並陳、蔡,破橫散從,使馳說之士無所開其口。」韓非子也說:「楚不用吳起而削亂。」言下之意,自從吳起死後,楚國便一蹶不振,再也沒有雄起過。

批評吳起的,多是對其為人不屑。唐代詩人白居易曾這樣寫道:「昔有吳起者,母歿喪不臨。嗟哉斯徒輩,其心不如禽。」宋人徐鈞也嗟歎:「兵書司馬足齊名,盟母戕妻亦駭聞。」

總體來說,後人的評價還是中肯的。

吳起留給魏國的遺產

魏、衛和趙、楚之間的這場混戰,從公元前383年到公元前379年,持續了整整四年,給魏國和趙國帶來嚴重的創傷。數十年後,蘇秦談起這場戰爭,不無感慨地說:「剛平被破,中牟被毀,黃城被克,棘蒲被燒,都不是魏國和趙國的意願。可是,事情就這麼發生了,兩國可著勁兒互相攻擊的時候,難道就沒有想過後果嗎?」

對於魏國來說,後果還不僅僅是這些。前面說過,魏國和中山之間隔著趙國,當年魏文侯進攻中山還得從趙國借道。魏、趙交惡後,趙國斷絕了中山與魏國本土的交通,魏國便失去了對中山的控制。中山的原住民狄人趁機起事,趕走魏國官吏,史稱「中山復國」。

魏、趙兩國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韓國保持了中立的態度,抓緊時間擴張自己的地盤。

公元前385年,韓國攻鄭,取陽城(今河南省登封);又攻宋至彭城,俘虜了宋君。公元前375年,魏國伐楚,雙方交戰於榆關。韓國乘機入侵鄭國,將鄭國滅掉,並遷都於新鄭。

趙國繼續向東北擴張。公元前377年,趙攻中山,戰於房子(今河北省高邑)。公元前376年,趙又攻中山,戰於中人,獲得了中山的大片土地。

公元前372年,趙國再度入侵衛國,攻取七十三個鄉鎮。魏武侯伐趙救衛,在藺地(今山西省離石)大敗趙軍。

公元前370年,魏武侯去世了。

魏武侯即位的時候,接手的是一個當世第一強國。但是他用人失察,逼走吳起在先,外交失誤,得罪趙國在後,以至於楚國有機可乘,差點陷魏國於危亡。

魏武侯死的時候,尚未指定繼承人,他的兩個兒子魏罃(yīng)和魏緩爭奪君位,又陷魏國於分裂。

當時趙國的國君是趙成侯(趙敬侯之子),韓國的國君是韓懿侯(韓文侯之孫)。

有人對韓懿侯說:「魏國的兩位公子爭奪君位,您難道沒聽說嗎?現在魏罃得王錯之助,佔據上黨,擁有了半個魏國,與魏緩打得不亦樂乎。您如果現在出兵,就能將魏國置於您的控制之下,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韓懿侯聽了很高興,於是聯絡趙成侯,兩國聯合出兵,在濁澤打敗魏軍,將魏罃包圍。

在下一步如何處置魏國的問題上,趙成侯和韓懿侯發生了分歧。趙成侯的意思是殺掉魏罃,以割地為條件,立魏緩為君。韓懿侯則想讓魏罃和魏緩分治魏國,「魏分為兩,不強於宋、衛,則我終無魏之患矣!」兩人各持己見,都不能說服對方。

韓懿侯一怒之下,引兵退去。魏罃趁機反攻,將趙軍趕出了魏國,並且殺死了魏緩,自立為國君,即歷史上的魏惠王(為什麼不是魏惠侯而是魏惠王,以後會講到)。

司馬遷寫到這段歷史,不禁替魏國捏了一把汗:「魏惠王之所以倖免於難,魏國沒有被分裂,完全是因為趙、韓兩家意見不統一。如果採用任何一家的策略,魏國必分。所以說,國君至死不指定嗣君,這個國家就很危險了!」

經歷了這件事之後,三晉同盟就徹底解散了。

公元前362年,魏相公叔痤討伐趙、韓,在澮北大敗兩國聯軍,生擒趙將樂祚,取得趙國的皮牢(今山西省翼城)、列人、肥(均在今河北省肥鄉),報了當年濁澤之仇。魏惠王十分高興,親自到城外迎接公叔痤,要賞他良田百萬畝。

公叔痤拜謝了魏惠王的好意,卻堅持不要賞賜,說:「這一戰的勝利,完全是因為士卒用命,勇往直前,視死如歸。下臣只是趁著敵人有所疏忽,猛擊戰鼓,不敢懈怠而已。」

魏惠王說:「士卒們表現好,是因為您平時訓練得好,那也是您的功勞。」

公叔痤起身離座,正色道:「能夠把士卒訓練成這個樣子,非下臣所能為,而是另外一個人的功勞。」

「誰?」

「吳起。」

公叔痤接著說:「如果不是吳起當年打好基礎,制訂了一整套治軍方略,魏國怎麼可能有今天的勝利呢?下臣不過是站在吳起的肩膀上,稍微盡了一點力而已。您要賞,就賞給吳起吧!」

魏惠王點頭稱善。

這時候,離吳起在楚國被殺都已經有十九年了。魏惠王命人遍訪魏國,找到吳起的後人,硬是賞了二十萬畝土地給他們。

如果吳起泉下有知,多少會覺得是個安慰吧。

《其實我們一直活在春秋戰國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