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官治天下 再反封建

號稱獨尊儒術的漢武帝,更喜歡法家傾向的文吏,看似奇怪,卻是事實。他重用的人,衛青、張湯、桑弘羊等等,都不是儒生。大儒董仲舒,則其實被邊緣化。

例外的是公孫弘。

公孫弘非同一般。我們知道,武帝朝丞相十三個,罷官免職四人,獲罪自殺二人,下獄處死三人。其餘,則石慶膽小怕事,田蚡精神失常,車千秋唯唯諾諾。既平安無事又能有所作為的,幾乎唯有公孫弘。

然而公孫弘這位儒生卻恰恰是獄吏出身,所以他跟張湯情投意合,配合默契。張湯援引儒家經典解釋判決,公孫弘則對張湯讚不絕口。其中奧秘,值得深思。

事情恐怕還得從頭說起。

先說秦。

大秦帝國是「吏治天下」的,這當然與他們靠法家思想立國有關。在法家看來,一個國家只需要兩種人:農民和戰士。農民為君主種田,戰士為君主打仗,如此便足以富國強兵。其他人,都是多餘。

那麼,誰來管理農民和戰士呢?

文吏。從朝廷大吏,到郡縣長吏,再到鄉里小吏,都如此。事實上,一個只有農民和戰士的國家,是不需要思想文化的。那些種田的「工蜂」,打仗的「兵蟻」,也不需要懂得太多,守紀律聽命令就行。

故,秦人「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劉邦創立的新政權則是另一番景象。高、惠、文、景四朝,一般事務仍沿秦例交由文吏處理。佔據要津的則不是功臣勳貴,便是他們的後代,比如曹參之子曹窋,周勃之子周亞夫。周亞夫還既當過太尉,也做過丞相。

也就是說,政由勳貴,事歸文吏。

這並不奇怪。畢竟,勳貴們是劉邦的戰友。劉邦及其繼承人既需要他們的政治經驗、崇高威望、影響力和號召力,也需要用封侯拜相的方式酬謝他們的功勞。這跟當年的分封諸侯建立王國,如出一轍。

同樣,這兩件事也都是封建殘餘。[7]

因此,秦始皇未竟之事業,還得由漢武帝來繼承。當然,徹底剷除封建殘餘,要到隋唐以後。但,貴族政治轉變為官僚政治,卻勢在必行。

貴族政治,怎麼就要不得?

因為貴族政治與封建制度是共生並存的。在封建制度下,國是諸侯的,家是大夫的。如果國破家亡,首當其衝的受害者就是諸侯和大夫。所以在封建前期,諸侯無不治國,大夫無不齊家,這就叫「首長負責制」。

何況封建前期的家和國,都不大。一國則一城,一家則一邑。諸侯和大夫,國君和家君,完全可以直接面對國民和家人,這就叫「直接君主制」。

當然,即便是直接君主,也要有人協助。這些助理、幫辦或官員,天子的是公卿,諸侯的是大夫,大夫的是家臣。後者在理論上都是前者的兄弟子侄,實際上是族人們一起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就叫「家族共治制」。

首長負責,直接君主,家族共治,這樣的政治當然是貴族的,也只能是貴族的。

很難說這種政治好還是不好,但肯定不適用於帝國時代。帝國不是小國寡民的城市國家,而是幅員遼闊的領土國家。直接君主並不可能,首長負責更不可能。帝國的統治,只能是皇帝授權,政府負責。

◎ 貴族政治與官僚政治的對比

逐級封建,逐級效忠,家臣幫大夫齊家,大夫幫諸侯治國,諸侯幫天子平天下。

直接任命,直接效忠,皇帝面前,都是臣子,官員只是代理皇權,不像封建貴族有獨立治權。

那麼,由貴族組成政府,不行嗎?

不行。因為凡貴族,都有特權。其中最重要的,是人事權。封建時代,天子不能任命國卿,諸侯不能任命家臣。這些職位甚至是世襲的,叫世卿、世職。結果,天子管不了諸侯的國,諸侯管不了大夫的家。

這當然為帝國所不能接受。

更重要的是,封建時代的君臣關係是逐級效忠的。家臣只效忠大夫,不效忠諸侯;大夫只效忠諸侯,不效忠天子。大夫一齊造反,則舉國皆反;諸侯一齊造反,則天下皆亂。中央集權的帝國,豈能認可這套邏輯?

家族共治也不行。共治,就不能獨裁,而帝國是一定要走向獨裁的,只不過需要時間。

事實上,正如漢初的制度是封國與郡縣並存的半封建制,兩漢政治也是半貴族政治──先是功臣集團,後是外戚集團,與皇帝共掌朝政,共治天下。這種狀態,也要到隋唐以後才發生根本改變。

這樣看,公孫弘和張湯的意義,就很不尋常。

公孫弘和張湯都是平民出身,也都是文吏出身。是平民就「非貴族」,是文吏就「專業化」。專業化和平民化的傾向,都是反封建。不難設想,如果滿朝都是張湯、公孫弘,貴族政治就必定會轉變為官僚政治。

毫無疑問,這是大勢所趨。但這個轉變由漢帝國來完成,卻未嘗沒有機緣巧合。作為平民建立的王朝,西漢開創了一個「布衣將相之局」,不但「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無賴之徒」,而且其後也往往出身卑賤。景帝王皇后是再嫁女,武帝衛皇后衛子夫、成帝趙皇后趙飛燕則是歌伎,照樣母儀天下,也沒人說三道四。[8]

文吏為官更不足為奇。大秦傳統仍在,蕭何、曹參也都是文吏出身。何況文吏受過專業訓練。事歸文吏,便保證了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行,可謂「專家治國」。

這,就是公孫弘和張湯平步青雲的背景。

然而公孫弘和張湯又是不同的。他們代表著兩種思想:儒家和法家;兩種官僚:文官和文吏;兩種仕途:文學和吏道;甚至兩種政治:官治和吏治。

只不過,要弄清楚這些,並回答前面的問題,還必須先講清楚官僚制度。

[7]本節論述亦請參看吳宗國主編《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緒論》。

[8]趙翼《廿二史札記》卷二。

《易中天中華史:漢武的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