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五、曹操河上遇險

建安十六年(211)8月,曹操親率大軍到達潼關。

潼關,著名的古關口,地處關中平原的最東端,是今陝西、山西、河南三省的交界處。黃河自北向南流來,在此突然折向東,形成一個直角,潼關即在黃河的拐彎處。潼關的得名與黃河水有關,黃河向南流來突然變向,河水撞擊關山,「潼浪洶洶」,因此稱潼關。

潼關地勢很險峻,它南面是秦嶺,北面是黃河天塹,東面的塬地居高臨下,中間有禁溝、原望溝、滿洛川等橫斷東西的天然防線,形成了「關門扼九州,飛鳥不能逾」的險地。但是通常所說的關中、關東、關西指的並不是潼關,而是東距潼關約150里的函谷關。

函谷關位於如今河南省靈寶市北面的王垛村一帶,東距河南省三門峽市約150里,西距陝西省潼關縣也是約150里,它緊靠黃河,關口建在峽谷中,這道峽谷名叫函谷,因深險如函而得名,它的長度也是150里左右,函谷關在它的東出口,潼關位於它的西出口。在東漢以前所提到的都還是函谷關,歷史上開始設潼關的居然是曹操。早在建安元年(196),曹操為預防關西兵亂,下令在函谷的西出口建關,這就是潼關。自那時起到現在函谷關逐漸湮沒無聞,而潼關的戰略位置日益顯要。

曹操率領人馬駐紮於潼關以東,而他下令為預防關西兵亂所修建的潼關此時正在馬超、韓遂等關中聯軍控制中,他們依仗潼關天險與曹操的大軍對峙,佔據了地形上的優勢。曹軍強攻潼關無法得手,手下將領們認為應該避其鋒芒,沿黃河北上,從河東郡攻擊敵軍佔領的馮翊郡,在那裡開闢第二戰場。但曹操看起來並不著急,雙方又對峙了一段時間。

在當前情況下相持對曹軍無疑有諸多不利,一方面敵人可以趁機完成集結,另一方面相持太久自己一方後勤保障的壓力就會增大,運糧通道一旦出了問題,糧草接濟不上的局面隨時可能出現。

這種擔憂不是沒有道理,事實上每天都有各部敵軍開到,這方面的情報不斷呈報給曹操。聽到這樣的報告曹操不僅不發愁,反而喜上眉梢。大家都猜不出來為什麼,直到這場戰役結束後,手下將領向丞相詢問,曹操解釋說:「關中地域廣闊,如果各路敵兵依險據守,我們要征討的話沒有一兩年不能完成。現在他們自己集中起來,人雖多,但缺少統一指揮,我們趁機一舉殲滅,那不就容易多了,所以我感到高興。」

眾將領才恍然大悟,敢情丞相考慮的不僅是打贏眼前這一仗,他想得更長遠。表面看丞相當初派鍾繇出擊張魯,派曹仁移師河東郡增援鍾繇,意外地導致了馬超等人的反叛,但其實那是虛晃一槍,目的就是逼著關中諸將造反,從而徹底解決關中問題,所以當眾將們提出在河東郡開闢第二戰場時丞相並不著急。

一個是戰役問題,一個是戰略問題,丞相思考的是後者。

這一年的八月是閏月,意味著有兩個中秋節,即「月看中秋兩度圓」,不過在黃河岸邊的曹操無心賞月,一來中秋節賞月的習俗從唐代才有,二來大戰之時,儘管心裡很自信,但打破目前的僵局也頗費腦筋。

閏八月,曹操接受眾人的方案,悄悄派一支4000人的隊伍到達黃河上的渡口蒲阪津,率領這支隊伍的是河東郡本地人徐晃以及朱靈。

蒲阪津,位於今山西省永濟市一帶。潼關的位置在黃河拐彎處的南岸,要機動到蒲阪津,必須先從黃河南岸渡到黃河北岸,之後沿黃河東岸向北,大約行進三四十里就到了。徐晃、朱靈所部也許本身就駐紮在河東郡,這樣他們的行動更帶有突然性,關中聯軍居然沒有在此設防。

徐晃、朱靈率部順利過了黃河,在黃河西岸紮下營寨,策應大部隊的行動。馬超之前也擔心曹軍分兵渡河,他跟韓遂商量想分兵拒敵,在渭河北岸阻擊敵人。

馬超認為時間對自己有利,原因在後勤方面,他認為曹軍遠道而來,後勤是短板,只要實現長期對峙,不出20天曹軍的後勤供應就會出現困難,不戰而自退。應該說這個戰略是對的,所以曹操摸清了馬超的想法,看到對手並不急於進招時,也吃了一驚,覺得小看馬超了,感慨道:「馬超這小子如果不死,我將死無葬身之地呀!」

但是,這項正確的戰略在關中聯軍內部卻出現了分歧,韓遂認為應該速戰速決,放手讓曹軍渡河,等到曹軍渡到一半時再發起反擊,讓敵人首尾不能相顧。韓遂又犯了「半渡而擊」的錯誤,通常「半吊子」軍事家都會有這樣的錯覺,這讓人想起了呂布。《吳子》裡確實有「軍半渡可擊」的話,但戰場上的形勢往往變化莫測,絕不能教條地看待問題。可是韓遂很堅定,非要改變馬超的想法,他是前輩,馬超最後只好妥協。

關中聯軍在潼關等待曹軍「半渡」,徐晃和朱靈因此有機會順利轉進到蒲阪津,並由此悄悄渡過黃河,在河西岸站住了腳。這時,曹操突然率潼關外的曹軍主力向北移動,也要強渡黃河。看到這種局面,馬超急了,不再跟韓遂商量,親自帶著人馬急速趕了過來。

曹操率軍渡過的地方在潼關以東不遠的地方,由於行動迅速,大部分人馬已經過了黃河。曹操想率主力趕赴蒲阪津,在徐晃、朱靈的接應下渡河,從關中聯軍的側翼展開攻擊。

曹軍正在渡河時,馬超帶著一萬多人馬殺來了,這是他的嫡系,戰鬥力最強,正如曹操的智囊們分析的那樣,他們擅長使用長矛,跟一般軍隊的打法不一樣,有古羅馬軍團的風格。

此時是我國西漢時期,一支羅馬軍隊輾轉流落到漢朝的西域地區,成為匈奴人的僱傭軍,總兵力約有6000人。再後來匈奴人被漢朝軍隊打敗,這支羅馬軍隊投降漢朝廷,在河西走廊上的一個叫犁軒的地方居住,而這裡正是馬超活動的核心地區,所以有研究者認為,馬超是一位「古羅馬化的將軍」,不是說他有歐洲血統,而是說他的部隊深受古羅馬戰法的影響,即以速度和力量見長,使用的都是重量級武器,在戰場上的殺傷力很大。

馬超率部突然殺到時曹操還沒有渡河,他正坐在一個行軍用的胡床上看部隊過河,身邊只有張郃、許褚等少數將領和不太多的隊伍。

馬超的人馬速度極快,瞬間就殺到了跟前,情況十分危急。張郃和許褚見勢不妙,趕緊招呼人架上曹操就走,試圖登船。有個校尉叫丁斐,大概是負責後勤的,照管著一些牛和馬沒有渡河,見到情況危急,把牛和馬趕出來以製造混亂,掩護丞相逃命。馬超手下紛紛跑去捉牛捉馬,曹操等人才得以登船,丁斐立了一功。

曹軍渡河之處一片混亂,曹操雖然上了船,但危急關頭人人都想逃生,大家也不管丞相是不是在船上,都往上擠,把船都快弄沉了,當年獻帝大逃亡時的狼狽一幕又重演了。許褚急了,揮刀就剁。這時南岸馬超的人馬開始向船上放箭,膀大力猛的許褚關鍵時刻發揮了自己的特長,他一邊砍人,一邊舉起馬鞍替曹操擋箭。

潼關一帶的黃河水流湍急,船隻往北岸使勁劃,但被水沖著老往東走,一直走了四五里路。馬超的軍隊見狀順著河岸往前追,一邊追一邊放箭。看到這種情形,已經渡過黃河的曹軍將士都嚇傻了。偏在這時,船工被亂箭射死,船順著河水使勁往下漂流,許褚一手舉著馬鞍子,一手划船,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總算到達了對岸。

北岸的曹軍見丞相坐的船順水而下,敵人不斷放箭,船上不斷有人倒下,都惶懼不已。後來,看見曹操平安歸來,大家悲喜交集,很多人情不自禁流下了眼淚。曹操雖然受了驚嚇,但看起來仍然滿不在乎,笑道:「今天差一點讓馬超這小子給算計了!」

經歷生死險境後獲得平安,一般人會有驚魂未定的感覺,想一想那些可怕的事還會沉浸在後怕之中。但曹操每到這時,總會展露出一種輕鬆的樣子,有時不忘開幾句玩笑。這看似很隨意,但卻有良苦用心,因為這樣可以撫慰部下們心中的緊張和不安,讓大家重新獲得信心。

《三國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