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還有件大事沒解決

但是,還有一件大事沒有解決。

這就是繼承人問題,晉爵為魏公,地位還在劉氏宗王之上,按說應該明確繼承人了,但曹操似乎還沒有這方面的意思。這一年曹丕27歲,曹植22歲,作為曹操在世最年長的兒子,情況對曹丕來說有些不妙。

就在這一年,曹植由平原侯被改封為臨菑侯,平原指的不是平原國,而是平原國下面的平原縣,即今山東省平原縣,曹植改封後爵位仍然是縣侯,但臨菑是古代齊國國都,是目前青州刺史部的重鎮,不是平原縣所可以比的。這次改封只涉及曹植一人,背後有沒有其他更深的用意,讓大家不由得要進行一番猜測。

曹植的平原侯是建安十六年(211)受封的,這一年獻帝從曹操辭讓的三萬戶食邑中拿出了15000戶分別轉封給曹操的三個兒子,每人食邑5000戶。這是曹操的兒子們第一次受封爵位,這三個兒子分別是曹植、曹據和曹豹,其中曹植為平原侯,曹據為范陽侯,曹豹為饒陽侯。這裡面,沒有曹丕。

曹操一共有25個兒子,其中卞氏生的有四個,建安十六年(211)曹丕25歲,年齡最大;其次是曹彰,年齡不詳,介於21歲到24歲之間;曹植20歲,排第三;還有一個名叫曹熊,死得比較早。

曹丕並不是曹操的長子,之前說過曹操的長子名叫曹昂,是劉氏所生,在征討張繡時戰死於南陽郡。曹操之前最喜歡的兒子是曹沖,是環氏所生,他因病死於赤壁之戰那年。

除了以上這六個兒子,曹操其他19個兒子分別是:劉氏所生的曹鑠,環氏所生的曹據、曹宇,杜氏所生的曹林、曹袞,秦氏所生的曹玹、曹峻,尹氏所生的曹矩,王氏所生的曹干,孫氏所生的曹上、曹彪、曹勤,李氏所生的曹乘、曹整、曹京,周氏所生的曹均,宋氏所生的曹徽,趙氏所生的曹茂,劉氏所生的曹棘,他們的年齡大都不詳。最後的這個劉氏,不是曹昂的母親,是另一個劉氏。

此外,曹操至少還有兩位養子,一個是何晏,一個是秦朗。

曹熊、曹鑠、曹上、曹勤、曹乘、曹京等幾個兒子早殤,比較活躍的兒子除曹丕、曹彰、曹植外還有曹據、曹宇、曹林、曹玹等幾個。曹操對他們都很重視,尤其是他們早期的教育,抓得很緊。據史書的記載,曹丕八歲時就能寫文章,博覽經傳典籍及諸子百家,而且體育方面也很突出,善於騎射,尤其喜歡擊劍運動。

曹丕自己在文章中也寫過,他五歲時父親就教他射箭,學習了一年就掌握了射箭的基本要領,六歲開始學騎術,八歲的時候就能自己騎馬了,以後曹操征戰,他常常跟隨。從中可以看出曹操對兒子們的教育不僅重學問,而且重體能和軍事素質,希望他們日後都能成為文武全才。

到許縣後,生活逐漸安定下來,加上四方才學之士會集而來,曹操有條件給兒子們提供最好的教育條件,除了曹氏兄弟外,夏侯淵、夏侯惇的兒子們也跟他們一塊學習和生活,他們之中,夏侯楙和夏侯尚最為突出。

夏侯楙是夏侯惇的兒子,曹操大女兒清河公主的丈夫,清河公主跟曹昂都是劉氏所生,年齡不詳,很可能比曹丕、曹植都要大,所以夏侯楙應該是曹丕和曹植的姐夫。夏侯尚是夏侯淵的侄子,曹丕對他很欣賞,跟他關係也最好,以後也對他十分信任和倚重。

曹沖的去世對曹操是個重大打擊,曹沖天資聰慧,曹操對他表現出毫不掩飾的偏愛。曹操的正妻丁氏沒有孩子,後來因為感情不和又被曹操休了,丁氏之後進入曹家的是劉氏,所生的兒子曹昂是曹操的長子,本來早有希望成為繼承人,卻戰死於沙場。劉氏還有一個兒子叫曹鑠,未成年就死了,後來劉氏也死了。

丁氏被休、劉氏去世後,卞氏成為曹操事實上的「正室」,如果要選繼承人,應該從她的幾個兒子裡選,作為她的長子,曹丕無疑最有資格和希望。但曹操一直沒有明確曹丕的繼承人地位,一種可能是曹操覺得自己兒子眾多,可以再觀察一下,看看有沒有像曹沖那樣更出色的;另一種可能是曹操不大喜歡曹丕。

曹操真的不喜歡曹丕嗎?理由又是什麼呢?

這個問題不好回答,成為一個謎,有很多猜測,但都無法形成定論。不過,在立嗣的問題上前面已有袁紹、劉表留下的慘痛教訓,曹操仍然表現出遲疑和不決,除了說明他對曹丕還不是很滿意,也沒有更多的解釋了。

曹沖之後,曹操也試圖在其他兒子中找出最滿意的,比如曹袞。曹袞是杜氏所生,這個杜氏就是呂布部下秦宜祿的妻子,秦朗的母親。曹袞從小喜歡學習,十來歲就能寫出好文章,特別知道用功,一學習起來就忘了吃飯睡覺,跟前的人常怕把他累病了,得不斷提醒、制止,但曹袞就是喜歡學習,誰都勸不住。兄弟們在一起玩時他也常常走神,因為腦子裡還想著剛剛看過的典籍。

愛學習、用功的孩子家長都喜歡,所以對曹袞刻意地有所觀察,不過後來他發現這個孩子生性膽小怕事,身邊的工作人員有感於他的良好品行,聯名寫了封表揚信,曹袞聽了害怕得不得了,把工作人員責備了半天。曹袞的性格可能與他的出身有關,他是個聽話懂事的好孩子,但幹不了大事。曹袞「同母異父」的哥哥秦朗深受曹操的喜愛,但因為是養子,也不大可能被立為繼承人。

曹操的另一位養子何晏倒是很突出,日後成為大哲學家、玄學的開創者之一。何晏還是個美少年,從小喜歡學問,並通曉一些兵法,曹操非常喜歡他,曾經想讓他改姓曹,但何晏堅決不幹。

有人揣測過,曹操讓何晏改姓是動了傳位於他的念頭。但這種可能性極小,因為從血緣關係上說何晏是何進的孫子,喜歡歸喜歡,但曹操絕不可能把費了幾十年勁開創的事業再交給前外戚。

所以,在立嗣之路上對曹丕構成威脅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曹彰,另一個是曹植,他們都是同母同父的兄弟。

曹彰是一員猛將,軍事才能在諸兄弟中最突出,但作為曹氏霸業的繼承人他也有明顯不足之處,那就是他有武略卻沒有文韜,他是一員猛將,當此天下未定之時,他也不乏有成長為衛青、霍去病那樣的一代名將的機會,但讓他統領四方,駕馭全局,能力就差了不少。

相比較而言曹植的素質要全面得多,對曹丕最有競爭力,這個比曹丕小五歲的弟弟從小就表現出文學方面的天賦,十多歲時,就能背誦詩論以及辭賦數十萬言,擅長寫文章。曹操看到他寫的文章,覺得不太像出自這個年齡的孩子之筆,曾經問過他:「你這是請人代寫的吧?」曹植回答:「我能出言為論,下筆成章,父親可以當面考我,就知道不是請人代寫的了。」

銅雀台剛落成時舉辦現場徵文比賽,曹植一篇《銅雀台賦》讓人擊節稱歎,也讓曹操大為驚異。但選繼承人畢竟不是評文學獎,曹植有沒有治國安邦的才幹,曹操也需要觀察。曹植性情隨和,為人坦率,沒有架子,坐的車子、穿的衣服都不講究,每次遇到曹操提出問題,他反應很快,都能立即答對,讓曹操對他很喜歡。

而曹丕最大的長處是情商高,最突出的表現是他能跟很多人處理好關係,在他的身邊總活躍著大大小小不同的圈子。

作為一名出色的詩人和文學理論家,曹丕與「建安七子」等鄴下文人們關係處得都很好,不僅有工作關係,而且私交也相當不錯。應瑒去世得較早,曹丕既感傷應瑒之死,也擔憂應瑒的妻兒今後的生活,他寫了《寡婦》《送應氏》等詩,還命王粲等人同題唱和。有情有義,關懷體貼,是個好領導。

曹丕與王粲的關係更親密,王粲有個特殊愛好,喜歡聽驢叫。王粲死後曹丕親自前往墓前祭拜,為了懷念王粲,曹丕讓大家都學驢叫。這份情誼,不到一定份上做不出來。

在同輩的「諸夏侯曹」兄弟裡,與曹丕關係密切的人有不少,除了上面提到的夏侯楙、夏侯尚外,還有曹真、曹休、夏侯威等人。曹真由於特殊的出身,曹操對他一直比較憐愛,把他其實也當成了養子看,讓他從小跟曹丕一塊生活和學習,二人結下了深厚友情。曹休是曹操的子侄輩,長大後也加入虎豹騎,作戰英勇,屢立戰功,在曹操生前他憑借戰功已經升任中領軍,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軍職,他跟曹丕的關係也相當好。夏侯威是夏侯淵的兒子,一身俠氣,自己不是文人但喜歡讀書人,他發現了泰山郡人羊祜,覺得羊祜博學多才,善於談論,於是做主將他二哥夏侯霸的一個女兒嫁給羊祜為妻,後來羊祜成為一代名將,夏侯威跟曹丕的關係也很好。

總之曹丕特別善於跟人打交道,群眾基礎很不錯。

不過,要論起與曹丕關係親密的程度,上面這些人都還不夠,曹丕身邊還有幾個人,他們才真正與曹丕無話不談,他們後來被稱為「太子四友」。

所謂「太子四友」,指的是曹丕被立為太子前後特別信賴倚重的四個人,分別是司馬懿、陳群、吳質和朱鑠。

司馬懿出身於河內郡溫縣司馬氏家族,他的父親司馬防是曹操在洛陽時代的老領導,他們一家也是英才輩出,他的大哥司馬朗、三弟司馬孚都在曹操手下任職。按照史書的說法,司馬懿開始到曹操身邊工作還有點不太情願,但他絕對不是一個淡泊名利的人,他有很深的城府和很強的上進心,他也絕頂聰明,當時軍權被曹氏、夏侯氏所掌握,世家大族在政權格局裡只能充當配角,司馬懿敏銳地觀察到這一點,覺得要想真正進入權力核心必須忍耐,做長遠打算。司馬懿後來主動靠近曹丕,忠心耿耿地幫曹丕出謀劃策,受到曹丕重視。

陳群跟司馬懿的出身差不多,也出身於一個大家族,不過陳群的身份有點特殊,他當過劉備的下屬,劉備戰敗後作為俘虜被曹操發掘和任用,他擔任過基層行政官員,也擔任過人事、司法、監察方面的工作,有相當的才幹。

在曹操生前司馬懿和陳群還不是核心層成員,也沒有兵權,但他們看準了曹丕日後必能繼承大位,所以傾心攀附,深得曹丕的信任,為日後飛黃騰達鋪好了路。

吳質追隨曹操的時間相當早,大概在曹操擔任兗州牧時期就投身曹營,只是他的地位一直不高,一方面他的出身並非像司馬懿、陳群那樣的名門大族;另一方面是他的脾氣不好,人品又差,前途較為渺茫。吳質比曹丕大了整整十歲,他是一個喜歡結交權勢的人,經過努力他終於引起了曹丕的重視,被引以為智囊,曹丕遇到難事不知道如何辦,經常找他出主意。

「太子四友」中只有朱鑠的情況所知最少,他是曹操老家沛國人,長得比較瘦,性子比較急,跟曹丕等人關係很好,在曹操征袁譚佔領南皮後有名的「南皮之遊」裡就有他。

拉幫結派,這是組織生活中的大忌,現在如此,過去也一樣。

曹丕跟司馬懿等人並沒有太多工作上的隸屬關係,平時形影不離,談的不可能都是工作,他們之間的交往也不可能瞞得住曹操,這或許也犯了曹操的忌,遲遲不立嗣,大概這是一個重要原因。曹丕跟曹家、夏侯家兄弟們怎麼來往曹操都不會反對,但對於他結交司馬懿、陳群這些人,曹操心有顧忌,這得從曹操與世家大族之間的關係說起。

東漢是世家大族進一步崛起的時代,朝政和各地政權都被若干世家大族所掌控,劉表之所以能在荊州立足,劉焉之所以能在益州站住腳,以及孫氏在江東之所以能快速打開局面,背後都是當地豪族們在撐腰。某種程度上,劉表也罷,劉焉、孫權也罷,都是豪族勢力的代言人。

曹操非常明白這一點,所以在他開創基業的過程中始終注意與豪門士族的合作,這一點在他倚重荀彧上最能看得出來,與其說他欣賞荀彧的個人才能,不如說他更需要通過荀彧與以穎川郡荀氏、陳氏、鍾氏等為代表的整個士族集團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

然而曹操自身不是士族,他出身於宦官家庭,從自己算起富貴也不過才三代,以他為中心的核心利益集團成員,如曹洪、曹仁以及夏侯氏兄弟等人,也都不是士族,但他們現在掌握著最大的權力。

由此就出現了一對矛盾,過去常把它歸納為士族和庶族的矛盾,也就是老牌的大地主階層與新的暴發戶之間的矛盾,不管這樣分有沒有道理,但至少這種矛盾是存在的。曹操依靠士族階層,但又提防和抑制他們,比如,佔領冀州後就頒布了抑制士族豪強進一步兼併的法令,他與荀彧之間越來越深的矛盾,表面上看是某些政治理念的不同,深層次的問題仍然是兩種不同階層之間的矛盾。

在建安十六年(211)受封的諸子中沒有曹丕,到這一年的晚些時候,環氏所生的曹宇、秦氏所生的曹玹、杜氏所生的曹林也被封了侯爵,其中曹宇被封為都鄉侯,曹林被封為饒陽侯,曹玹被封為西鄉侯,都鄉和西鄉不是鄉而是縣,這幾個都是縣侯,其中都鄉縣在常山郡,饒陽縣在涿郡,西鄉縣在漢中郡。受封的食邑不詳,如果跟曹植他們一樣,那也都應該是5000戶。

至此,曹丕已有六個兄弟被封侯,而他還沒有。

如果只從這個情況來看,似乎意味著曹丕已經失寵了。但就在此時,曹丕又突然被任命為五官中郎將,讓情況變得撲朔迷離起來。五官中郎將本不是一個顯要的職位,它屬九卿之一的光祿勳卿,品秩是比二千石,較真正的二千石要低,可以視為「副部級」。漢代的中郎將比較多,帶兵的中郎將一般來說比偏將、裨將還低,但比都尉高,相當於准將。但中郎將也並非都帶兵,五官中郎將就是不帶兵的中郎將,他帶的是郎官。

漢代的郎官是指宮內的低層級辦事人員,通常擔任天子的護衛陪從、在宮內官署值班等任務,宮裡的郎官大都歸光祿勳卿管理,分為五官郎、左中郎、右中郎,也稱為「三署郎」。東漢規定50歲以上的郎官屬五官中郎將管理,五官中郎將下還有五官中郎、五官侍郎、五官郎中等,品秩從三百石到六百石不等。所以,一般情況下五官中郎將就是光祿勳卿屬下的老幹部管理處處長,管理一大群年齡50歲以上的辦事員。

曹丕擔任這個通常由老同志擔任的職務只是個名義而已,他不用到許縣朝廷上班,下面也沒有五六十歲甚至年齡更高的老幹部們讓他管,他幹的活與這項職務原來的職責完全不挨邊。曹丕擔任的這個職務權力很重,天子在他的任命詔書上給做了兩項特別說明:允許他組建辦事機構,同時明確他是副丞相。

漢代允許官員組建辦事機構叫「開府」,這個府一般稱為「幕府」,一旦有資格開府,就能自行聘用屬吏,但這項特權通常只有三公、大將軍這樣的高級官員才享有,其他人也要享受這個特權,就叫「開府儀同三司」。到漢末,開府的條件逐漸放寬,李傕、郭汜、樊稠等人身為各種名號的將軍,也有開府的特權。

五官中郎將這種「副部級」官員也開府,曹丕肯定開了先河,尤其把五官中郎將定位為副丞相,更是前無古人。與丞相同為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一度被認為是副丞相,協助丞相處理有關事務,權限很大。把五官中郎將作為副丞相完全沒有先例可循,而且雙方品秩上的差距巨大,但這並沒有出乎大家的意料,因為擔任五官中郎將的是曹丕。

此舉似乎可以解讀為曹操在繼承權確立方面的一種暗示,但曹丕還沒有來得及高興,緊接著曹操又頒布了另一項命令。

曹操在讓曹丕設置自己官署的同時,也允許其他被封侯的兒子都設置官署,為此他還頒布了《高選諸子掾屬令》,這項命令如今只保存有「遂以邢顒為平原侯家丞,侯家吏,宜得淵深法度如邢顒輩」一句話,是選邢顒為曹植家丞的,其中可以看出曹操對給兒子們選屬吏十分重視,要求的標準很嚴。

設置官署也等於「開府」,以前五官中郎將沒有這個特權,諸侯也沒有,曹操讓幾個兒子都「開府」,不是想替兒子攬權,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是鍛煉他們的才幹,同時對他們進行考查。

曹丕的心,不由得又懸了起來。

《三國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