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幾家歡樂幾家愁

做了一定的準備工作,曹操決定公開繼承人的人選。

建安二十二年(217)10月,曹操發佈《立太子令》,明確以五官中郎將曹丕為魏國太子,正式確定為繼承人,這篇令文只保留了幾句話,像是說給曹植等兄弟的:「當初你們都被封為侯爵,唯獨子桓沒有受封,而被任命為五官中郎將,這其實就暗示著他要被立為太子啊!」

這麼說當然很牽強,誰都知道近年來魏國的奪嫡之爭一直存在,根源正是曹操自己沒有拿定主意,如果他早有打算的話,也就不存在這場爭鬥了。況且曹操自己為此事還遍訪群下,對他的猶豫不決大家早已心知肚明,曹操這麼說只是給自己打個圓場罷了。

曹丕聽到這個消息自然欣喜異常,直到現在他仍然沒有取勝的把握,不久前他還把著名相士高元呂叫過來給自己相面,算算能否如願當上太子。高元呂是與朱建平齊名的相士,他認為曹丕的命相貴不可言,言下之意當太子不是問題。

高元呂順便也給曹丕算了算壽數,認為曹丕四十歲時命裡有一道坎,這與朱建平的看法驚人的一致。不過曹丕此時正沉浸在極度的興奮中,對於高元呂後面的話並沒有在意。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曹丕正是四十歲那年死的。

現在曹丕心裡充滿了喜悅,他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剛好丞相長史辛毗在場,曹丕激動得抱住了辛毗,興奮地說:「辛先生,你知道不知道我好高興啊!」有人把這個好消息迅速報告給了曹丕的母親卞氏,並且向她討賞錢,卞氏聽後平靜地說:「魏王只不過因為曹丕年齡最長而把他立為繼承人,我只要沒教子無方就萬幸了,怎麼還能大發賞錢呢?」有人把這件事告訴了曹操,曹操相當滿意,他對卞氏的評價是「怒不變容,喜不失節」。在兩個兒子爭奪繼承權的鬥爭中卞氏沒有發表自己的看法,因為不管誰最終勝利,都將意味著另一個人的失敗,也意味著殘酷的清算活動即將開始,作為母親她的心裡又能好受到哪裡去?

有個細節值得注意,那就是曹丕被冊立為魏王太子時卞氏仍沒有被冊封為王后,也許她不是曹操的正妻,也許她的出身不好,曹操雖然對她十分寵信,但一直沒有明確她正室的身份。

有人歡樂,就有人哀愁。

曹植聽到這個消息,無異於五雷轟頂,他知道自己失去的不僅僅是繼承權,一旦父親不在人世,他的這位哥哥登了基,他以及支持他的人都將面臨災難。

奪嫡之爭歷來殘酷,原因就在於這場競爭中不管有多少選手參與,最後的贏家只有一個,其他統統是輸家,而且輸得會很慘很慘。這是一場政治賭博,要麼不參與,一旦參與就只能贏、不能輸,輸了的人沒有任何退路,只能任由對手宰割,好一點兒的還給留條生路,差一點兒的想苟且都難。

爭奪的道路多艱辛,復仇的慾望就有多強烈,這是人性和權爭使然,超越了親情和友情。曹操大概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他選擇曹丕,但並不想看到兒子們之間出現骨肉相殘的事,為了安慰失敗者,他為曹植增加了食邑5000戶,連同之前的5000戶,共一萬戶。但曹植卻從此一蹶不振,讓曹操感到很失望,不久發生了「司馬門事件」,讓曹操更加生氣。

一天,有人報告說曹植在天子及魏王專用的馳道上縱車飛奔,又私自打開了一般人禁止通行的司馬門。這不是小事,可以上升為大逆不道,曹操下令處死了負責王室及諸侯出行的公車令,並且對曹植等幾個封了侯的兒子們嚴加管教,對曹植的寵愛日漸衰退。為了這件事,曹操竟然發佈過兩道公開命令,一道命令裡有「自從臨菑侯曹植私自出行,開司馬門到金門,讓我對此兒另眼相看了」這樣的狠話;而另一篇命令裡的話更狠:「諸侯長史及帳下吏,知道我外出為什麼把兒子們帶在身邊嗎?自從子建私開司馬門以後,我都不敢再相信他們了。我擔心我剛剛離開,他們就私自外出,因此只好把他們都帶在身邊。」

不僅讓曹植徹底失去了信任,而且也連累了其他兄弟。然而,這件事的來龍去脈不詳,曹植在什麼情況下奔行於馳道又私開司馬門的,缺少相關正面記載。只有一部史書從側面提到一些,說曹植之所以幹這樣的荒唐事是因為那天他喝醉了,跟他在一起的還有楊修,他們不僅私自從司馬門奔出,而且一邊還在車上說著曹彰的壞話,所以曹操才如此生氣。

曹植固然很率真,做事情喜歡灑脫、不拘小節,但事情的輕重還是能夠把握住的,他之所以犯這樣的低級錯誤,只能說沒有被立為繼承人這件事對他的刺激確實太大了,也說明曹植已經破罐子破摔了。印象中曹操還沒有因為什麼事跟一個人如此較勁,抓住別人的過錯不依不饒,可能這件事出在自己曾經寵愛的兒子身上,又發生在剛剛確定了繼承人的敏感時刻,曹操因而更在意吧。

曹植還好辦,他失去的只是未來的王位,有父親的看護,尤其有母親卞氏在,他還是安全的,而對那些竭力擁護過他的人來說,情況相當不妙了。

曹丕缺少父親那樣的開闊心胸,對過去反對自己的人他都記在了心裡,並找機會報復,暫時收拾不了弟弟,收拾幾個他身邊的馬仔還是綽綽有餘的,更何況這也是鞏固未來執政地位的需要,父親自然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最早遭到報復的是丁儀,曹丕想收拾他,就讓他當右刺奸掾,這種工作很容易出差錯,然後找個理由就可以治他的罪,而曹丕的意思是丁儀最好自己識相自裁,但丁儀還想活下去。丁儀跟夏侯尚關係不錯,夏侯尚跟曹丕關係密切,丁儀找到夏侯尚,給他叩頭求他救自己,夏侯尚到曹丕那裡求情,懇切地流淚不止,但曹丕不能原諒丁儀,後來還是找了借口把他殺了。丁儀的弟弟丁廙也同樣死於曹丕之手,丁氏兄弟家中男子全部被殺。

楊修害怕曹丕報復,馬上跟曹植疏遠了關係,轉而向曹丕靠近。楊修有一把由著名鑄劍師王髦所鑄造的寶劍,他把這把劍獻給了曹丕,曹丕非常喜歡,經常佩帶。在身邊的這些人裡曹植一直把楊修當真朋友看,跟他的關係最親近,失寵後曹植仍像以前那樣跟楊修來往,這讓楊修倍感驚恐,但他也不能完全拒絕曹植。

曹丕沒有對楊修動手,但楊修後來還是被曹操找了個罪名給殺了,時間並不是一般認為的曹操自漢中撤軍時,而是建安二十四年(219),當時曹操已不久於人世,他考慮生前要為曹丕接班掃除最後的一些障礙,楊修很有才學,又是袁術和袁紹的外甥,所以不得不殺他。曹丕稱帝后有一次從洛陽宮殿裡出來,剛好佩帶著楊修送給他的那把劍,於是又想起了楊修,他聽楊修說過這把劍的造劍師名叫王髦,就特意派人去尋找,居然找到了,曹丕親自召見王髦,賞賜了不少東西。

荀惲、孔桂、楊俊、邯鄲淳等人因為「站錯了隊」,也受到牽連,有的也被曹丕找個借口殺了,有的仕途或多或少受到了影響。荀惲不僅不擁戴曹丕,而且最看不慣夏侯尚,曹丕很恨他,只不過荀惲死得比較早,加上他是荀彧的兒子,曹丕倒沒怎麼難為他。孔桂就沒那麼幸運了,由於他公開支持曹植,曹丕把他盯上了。曹操死後,孔桂任駙馬都尉,這時候有人舉報孔桂接受西域那邊什麼人的賄賂,答應幫人家跑官,曹丕下令徹查,後來把他殺了。楊俊後來到南陽郡當太守,曹丕稱帝后的第三年到南陽郡視察,說當地市場不繁榮,就用這個借口把楊俊抓了起來,司馬懿、王象、荀緯等人為他求情,楊俊叩頭流血,曹丕都不答應。楊俊知道這是曹丕報復他,為了不連累家人,他在獄中自殺。大書法家邯鄲淳因為支持曹植被曹丕所忌恨,儘管他很有才華,曾經得到過曹操的推崇,但曹丕一直不用他,讓他到太學當教授,他倒落得清閒,活到94歲才死。

反觀曹丕一黨的吳質、陳群、司馬懿、桓階以及賈詡、衛臻等人,曹丕稱帝后無不受到重用,吳質、陳群、司馬懿逐漸掌握兵權,成為權傾一時的人物,賈詡、衛臻等位至三公,享受殊榮,兩相對比,簡直天上地下。還有更多沒有載入史籍的人和事,因為牽扯進這場鬥爭而受到影響,有的因為支持曹丕而陞官發財,有的因為支持曹植而飽受株連,曹魏的政局因此而動盪不安。

魏宮奪嫡對曹魏政權產生了很大的殺傷力,面對不斷崛起的孫權、劉備等人,曹魏卻花如此大的精力和代價搞內耗,從而放慢了對外擴張的節奏。在生命中的最後幾年,曹操多次領兵出征,但收穫甚微,僅有的戰績也是靠運氣和敵人的失誤得來的,與建安初年縱橫天下、所向披靡、戰無不勝的情況完全不同,究其原因,內部不穩定是最重要的一方面。

曹操是個很精明的人,加上袁紹、劉表現成的教訓擺在那邊,本來不應該在繼承人的問題上犯糊塗,但偏偏就出了問題。某種意義上,這場鬥爭是由他引起的,如果一開始他的態度就旗幟鮮明,下面即使有人想興風作浪,也形成不了氣候。

曹操的另一個失誤是在判斷繼承人的標準上,他喜歡曹植很大程度上緣於曹植的文采,以及反應敏捷,但選曹魏的接班人不是選作協主席,其標準應該更加全面,以曹植當時及以後的性格、才能和作為判斷,他未必能成為曹魏帝國稱職的領袖。

假如曹操從一開始就指定曹丕為接班人,曹植以及擁戴曹植的人也就沒了想法,沒有內部爭鬥,可以專心對外,無論對曹魏,對曹丕還是曹植,這都是最好的結果。可惜歷史就是無論你是否願意,該發生的都發生了。經過這幾年的折騰,曹魏帝國形成了嚴重的內傷,只不過現在還不是那麼明顯罷了。

《三國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