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對孫權還要敲打

得到漢中卻失去了荊州,對劉備來說得不償失。

關羽死了、劉封因不救援而被殺了,孟達、糜芳、傅士仁等人投降,劉備手下的重要幹部損失很大,尤其是追隨自己近30年的兄弟關羽就這樣沒了,劉備悲從中來,恨從中來,憂從中來……

但傷心的事還沒完,「漢中國」尚書令法正、後將軍黃忠也在這個時候先後去世。黃忠是漢中之戰的頭號功臣,他的死讓劉備剛剛拜封的「四方將軍」頓時少了一半,而法正的死給劉備的打擊更大,甚至不亞於關羽。

龐統死後劉備視法正為謀主,言聽計從,信賴有加,漢中之役充分展示了法正的奇謀,但天妒英才,法正居然這麼早就死了。法正是如何死的史書記載不詳,應該是健康方面出了問題。不過有一件事對法正可能會造成一定打擊,那就是孟達的投降。大家都知道他和孟達之間的特殊關係,而孟達赴任也是他力薦的結果,現在出了這麼大的事,法正心裡肯定在難過之外還有許多愧疚。

法正死後劉備得重新為自己選一個秘書長,最後他選的是劉巴,儘管他不太喜歡這個人,但劉巴在解決益州金融危機中的出色表現讓劉備見識了他治政理財方面的才幹,打仗靠猛將,過日子就得靠這樣會理家的能人,所以劉備還是選擇了他。

劉巴平時清廉節儉,不貪財,又因為自己在劉備陣營裡沒有根基,擔心受到猜疑,所以說話做事都很謹慎,喜歡清靜,平時沒有私交,和大家在一起不是公事不說。有能力,又不多事,這是老闆最喜歡的職業經理人。諸葛亮對劉巴一向很欣賞,劉備任命劉巴做尚書令想必也有諸葛亮大力舉薦的原因,有劉巴這個助手,諸葛亮肩上的擔子輕了不少。

曹操駕崩的消息傳到成都,作為爭鬥了半輩子的老對手,曹操的死讓近段時間一直壓抑著的劉備終於能喘口氣了。但是,畢竟老對手也是老朋友,劉備想到還是應該有所表示。

劉備派人帶上自己的書信和喪禮前去弔唁,有一種記載是,劉備派的這個人叫韓冉,職務是劉備手下的一名掾,但是他卻未能完成使命。韓冉走到荊州,進入曹魏控制的地盤就被曹魏的荊州刺史扣了下來,刺史請示曹丕如何處置,曹丕回復很乾脆,不要來了,也別讓他回去,殺了。

兩國交兵不斬來使,何況是來弔喪的?曹丕不僅不厚道,簡直不地道。而且,曹丕此舉明顯缺乏政治遠見,荊州出現變局後三方正處在微妙時刻,孫權得了便宜卻惴惴不安,劉備咬牙切齒勢在復仇,在戰略上對曹魏來說正是最有利的時機,聰明的做法是繼續激化孫劉兩家的矛盾,他們來示好一律歡迎,讓雙方都覺得自己是他們的朋友,這樣他們之間打起來的可能性更大了。

劉備派特使前來弔唁,分明是在試探新魏王的態度,現在把特使殺了,於情於理於戰略利益都不符,如果真是這樣的,曹丕的政治智商就差得太遠了。

但還有另外一種記載,不僅更詳細,而且與前面的內容不同。根據這個記載,韓冉的職務是軍謀掾,相當於參謀處長,劉備送去的喪禮裡有益州的特產蜀錦。韓冉領命後沒有走荊州,走的是上庸這條路線,到上庸,他借口有病,就不走了,住在了上庸。

需要注意的是,上庸此時已經是曹魏的地盤了,不過負責人還是孟達,想必韓冉也認識,後來韓冉在孟達派人保護下到了洛陽,呈上了劉備的信和禮物。曹丕接見了韓冉,並對劉備派人來弔唁表示感謝。韓冉回去覆命,並帶來了曹丕的回信。

兩種完全不同的記載,對比一下,後一種或許更靠譜。大國政治,不是以頭搶地的庸夫之怒,曹丕沒有大略至少也有「中略」,不會幹那種傻事。

孫權稱臣、劉備示好,這個局面實在難得。

過去孫、劉聯合起來打自己,局面大約是平手,現在他們兩個即將打起來,無論誰勝誰負結果都一樣,那就是他們都將進一步被削弱,以後他們即使再聯合起來,也將不是對手。

在此情況下,出於戰略上的考慮對孫權和劉備的進攻都應該放緩,應該接受他們的示好,讓他們馬上就放心地開打,到時候再添把柴、加點火,讓他們打得更凶一些。可是曹丕並不打算這麼做,也許開局太順利讓他有些飄飄然,在他的戰略裡,既不想合縱也不想連橫,他想來個硬碰硬,把劉備、孫權一塊收拾了。曹丕繼魏王位後不久發佈過一份親筆手令,裡面寫道:「以此而推論,西南萬里之域,劉備和孫權有誰會死守呢。」

延康元年(220)6月,曹丕下令調集軍隊,在鄴縣城東舉行閱兵儀式,魏王國公卿大臣全部參加,魏王曹丕坐著華蓋車檢閱部隊,一切都按照戰場環境鳴金擊鼓操行。

當月,曹丕即下令南征孫權。

這個決定十分奇怪,孫權已經臣服,又剛剛在荊州打了一場大仗,正擔心劉備找他拚命,並無北侵曹魏的任何理由和跡象,現在討伐孫權,似乎不合情理。曹丕的邏輯也許是,劉備要打孫權,他索性一塊上手,雙管齊下,兩路夾擊,也許孫權就過不了這一關。孫權滅亡,回頭再收拾劉備不遲。

大軍還未出發,霍性上疏勸諫,認為此時不可用兵,他提出現在這種情況下應柔道自守,外不與人爭,對內修好自己,時機成熟時自然抗威虎臥、功業可成。霍性其人不詳,只知道他是關中人,此時站出來反對用兵,或許跟他的職責所在有關。霍性擔任的職務是度支中郎將,「度支」指的是財賦的統計和支配,這個職務是管財政稅收的,在曹魏是大司農的屬官。不久前曹丕接連推出多項措施,惠及百姓及百官,卻苦了搞經濟工作的官員,降稅免賦,財政收入大減,又大發獎金,魏國的國庫恐怕已經吃不消了,而這時大舉興兵,經濟壓力可想而知,所以霍性反對。

但曹丕不那麼想,我去打孫權,你跳出來阻撓,什麼意思?難道你是孫權派來的臥底?不管是不是,曹丕盛怒之下命情報部門把霍性抓起來審查,後來竟然把霍性殺了。

殺諫臣歷來是帝王忌諱的事,所謂「國將興必賞諫臣,國將亡必殺諫臣」,霍性的意見可以採納,也可以不採納,但只是因為提意見而被殺,剛繼位的曹丕將給文武官員和天下百姓一個什麼觀感呢?大概想到了這些,曹丕後悔了,下令釋放霍性,但晚了一步,霍性已經被殺。

為了消除此事件的負面影響,曹丕馬上發佈了一道命令:「過去軒轅設明台議政,放勳設衢室用於征問,這都是廣泛徵求意見的具體措施。今後百官以及各有關部門都要按照職守極盡規諫之責,無論將領率陣軍法還是朝士明達制度、牧守申理政事、縉紳統考六藝,所有意見我都將認真審察考慮。」

軒轅是黃帝,他設有明台;放勳是堯帝,他設有衢室。除此之外還有舜帝設立的旌旗、大禹在城中建鼓、商湯設刑庭,這些都是聽取意見、廣為納諫的舉措。

延康元年(220)7月,曹丕率大軍路過老家譙縣。

自先王曹操以來似乎已形成習慣,那就是每次南征江東都要路過譙縣,並在此停留一下,之前曹丕也曾隨南征的大軍在譙縣住過一段時間,他還在譙縣的一所舊居裡種過幾株甘蔗。不過,這一次對他來說有所不同,這是他第一次以魏王的身份重返故鄉。

曹丕下令宴請六軍將士及父老百姓,這場規模盛大的宴會在譙縣城東舉行,宴會上還有樂隊演奏以及百戲表演。

喝得一高興,曹丕還下了道命令:「先王都喜愛所生之地,因為禮不忘其本。譙縣是霸王之邦,帝王從此而出,現在免除譙縣兩年的租稅。」譙縣百姓大悅,地方三老以及官民代表一齊為曹丕上壽,宴會一直到晚上才結束。

次日,曹丕又親自到譙縣城外的曹氏宗族墓祭祀。

曹丕的此次故鄉之行在後世卻受到了非議,有史學家指出,子女應為父母守三年喪,上自天子、下自平民都應遵守。曹丕既然遵守漢朝的制度,就應該接受漢朝的禮儀,父親剛死幾個月,沒有哀痛卻設宴享樂,是值得批評的。

其實,即使沒有所謂的「三年之喪」,曹丕此次故鄉之行也有些過於張揚,國家財政困難之際大吃大喝就不說了,免除譙縣兩年租稅的做法也顯得太隨意,看來剛接班對國家真實的財政狀況還不是完全瞭解,一句話就隨便免除哪個地方的租稅,以後的日子恐怕不好過了。

放下這個不說,再說此次軍事行動。

孫權聽說曹丕來了,相當緊張,他正忙著對付劉備,萬萬不能開闢新的戰場。孫權這時候大概認真反思了一下,他發現自己也許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

曹操在時他是派過梁寓去表示自己的臣服,曹操還以朝廷的名義升他為驃騎將軍,又讓他兼任了荊州牧,他以為與北方的關係暫時沒問題了,但是他錯了,因為那時老曹當家,現在主事的是小曹。

孫權大概才突然發現,自從小曹上位後他還沒有過什麼表示,人家能不給你臉色嗎?孫權不敢再怠慢,馬上派人帶著東西向曹丕奉獻,這一次派的是誰、送去哪些東西史書未作記載。曹丕其實並不想真打,他確實是給孫權一個下馬威,既然孫權服軟,曹丕滿意了,下令撤軍。

這時,才就任大將軍幾個月的夏侯惇病逝了,對曹丕來說這是一大損失,曹丕以獻帝的名義謚其為忠侯,由他的兒子夏侯充繼嗣。曹丕與夏侯惇的幾個兒子關係都很好,想讓他們都有爵位(欲使子孫畢侯),於是從夏侯惇的食邑中分出1000戶賜給其他子孫,夏侯惇的七個兒子和兩個孫子都成為關內侯,夏侯惇的弟弟夏侯廉及其子夏侯楙也被封為列侯。

夏侯惇生前以大將軍的身份鎮守壽春,是曹魏東線戰場的統帥,他死後曹丕派曹休去接替,曹丕親自為曹休送行,與他執手而別。

不久,曹休升任征東將軍,兼任揚州刺史,進封安陽鄉侯。

《三國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