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英雄托孤白帝城

今天乘船遊覽三峽,在最西邊的瞿塘峽口的北側有一座小山,此山被稱為白帝山,山上有城,稱白帝城。

三峽水庫沒蓄水前,白帝山看起來比現在高大得多。白帝城原名子陽城,王莽篡位後派公孫述任蜀郡太守,王莽後來失敗了,公孫述在益州割據。據說,公孫述有一次騎馬來到瞿塘峽口,見此地形勢險要,便擴修城壘,屯兵嚴防,他聽說山上的城裡有口白鶴井,井中常有白色霧氣冒出,宛如白龍,深信讖緯之術的公孫述認為這是他登基成龍的徵兆,於是宣佈當了皇帝,自稱白帝,就建都於子陽城,改名為白帝城。

現在劉備退至白帝山上的白帝城,吳將李異、劉阿等率部跟蹤而至,前鋒已達白帝城外的南山。劉備在白帝城給陸遜寫了封信,信中說:「聽說曹魏大軍已經進逼江陵,而我也要重新東進,將軍認為有沒有這樣的可能呢?」陸遜接到劉備的來信,知道他的用意,回復道:「貴軍剛剛大敗,元氣大傷,現在請求和好是為自己考慮,哪還能再勉強用兵?如果還有其他打算,定會全軍覆沒,一個都跑不了。」

這時孫權也親自趕到了夷陵前線,見到陸遜,孫權瞭解到在戰事的關鍵時刻有人不大聽指揮,問陸遜:「當初怎麼沒有聽你報告過這些事?」陸遜回答:「我受主上器重,擔任了超過我才能的職務。各位將領要麼是朝廷的親信,要麼是有功之臣,都是國家的棟樑,我才能雖然低劣,也知道古時有藺相如、寇恂等人相互謙讓、以國家大事為重的道理。」

孫權十分高興,加拜陸遜為輔國將軍,兼任荊州牧,改封為江陵侯。吳將徐盛、潘璋、宋謙等紛紛向孫權建議,認為一鼓作氣猛攻白帝城,定可將劉備活捉。孫權就此徵詢陸遜的意見,陸遜認為劉備已敗,當務之急是防備曹魏背後突襲,主力應迅速回防,不宜再追擊劉備,朱然、駱統等人支持陸遜的意見。

而正在此時,留守在江州的翊軍將軍趙雲星夜馳援,率大部人馬趕到了白帝城,劉備不擔心了。孫權見狀,命李異、劉阿等從白帝城外撤回,將前鋒駐紮於秭歸。為了繼續對蜀漢保持主動出擊的態勢,孫權請出一個人來,讓他住在秭歸,專門對付劉備,此人就是前益州牧劉璋。

劉備奪取益州,以振威將軍的名義遷劉璋於公安,讓關羽對其進行監視。關羽被殺,劉璋就到了孫權手裡,孫權於是重新表奏劉璋為益州牧,讓他移住於秭歸,與在白帝城的劉備對峙。這一招實際效果有限,但可以充分地噁心人,因為劉璋的存在可以時刻對劉備進行提醒和鞭撻,告訴他你滿嘴的仁義其實是假的。

孫權希望劉備趕緊走人,徹底退回成都,但劉備不理。白帝城是魚復縣的治所,魚復這個名字有點彆扭,有點像「魚腹」。劉備下詔,改魚復縣為永安縣,並在白帝城建行宮,打算在此長駐下去。

劉備兵敗夷陵的消息傳到成都,諸葛亮在震驚之餘感到了從未有過的危機正在悄悄降臨。

客觀地說,諸葛亮並不認為此次出兵孫吳一定會遭到失敗,所以他沒有堅決地阻攔。大軍行動後,他協助太子留守後方,晝夜不停地組織後援工作,給前方提供保障。戰爭的勝負有必然也有意外,此次夷陵交鋒的結果,恐怕意外的成分更多一些,至少敗得如此迅疾,是誰也沒有料到的。大批蜀將戰死沙場,讓諸葛亮更加痛心不已,他知道這使剛剛立國不久的蜀漢元氣大傷。

在殉難的將領中最讓諸葛亮痛心的是馬良,他是諸葛亮引為知己的朋友,他們二人經常在一起論事,可以知無不言,情同手足。因為這層原因,諸葛亮看到馬良的弟弟馬謖時便覺得格外的親切,而馬謖的才幹也讓諸葛亮感到滿意。

不幸的消息還沒有結束,就在章武二年(223)一年裡蜀國又接連損失了三位重量級人物:一個是司徒許靖,一個是驃騎將軍馬超,一個是尚書令劉巴。

許靖去世時已70多歲,在那時算是高壽了。馬超去世時僅47歲,可謂英年早逝,自關羽開始,張飛、黃忠、馬超在短短幾年裡先後離開了人世,看來蜀漢武運實在不佳。劉備不在成都,他們的後事都是由諸葛亮主持料理的。

劉巴一直隨劉備出征,應該死在永安,他的死對諸葛亮打擊不小,諸葛亮一直器重看好劉巴,把他作為自己的左右手。劉巴的去世還帶來一個現實問題,由誰來接任尚書令一職。已身為丞相的諸葛亮此時兼管尚書檯的事務,如果從諸葛亮自己的角度來考慮,這個人選最好是他熟悉的,以便於配合,其能力必須十分突出,又善於協調各方面的關係,還得有相當的資歷才行。

在當時符合這些條件的也許有幾個,如果馬良不死,當然是最合適不過了,而要讓諸葛亮去挑選,推測起來他屬意的人可能會是張裔、楊洪或者楊儀,但這是個極為重要的職位,人選的確定只能取決於劉備本人。

這段時間,益州天天都籠罩在悲傷的氣氛中。

那些失去親人的家庭,上自將軍,下至普通百姓,無不充滿哀傷。讓諸葛亮感到欣慰的是,儘管遭受到一連串打擊,劉備仍然不失其英雄的本色,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穩定著蜀漢的大局,對劉備堅持長駐永安的做法,諸葛亮深表贊同和敬佩。

這是因為,夷陵大敗的消息傳到益州,除了悲傷,還造成了極大的惶恐和震動,而這時劉備仍然在前線,說明蜀國雖然打了敗仗,但並未傷及根本,成為安定眾人不安情緒的象徵。此時如果劉備倉促回到了成都,那謠言定然無法止住,益州南方一帶的郡縣本來就充滿了動盪,叛亂時常發生,到那時還指不定會怎麼樣呢。

為了讓身在白帝城的劉備安心,諸葛亮派從事中郎將射援前往白帝城,匯報益州的情況,射援是漢末名將皇甫嵩的女婿。諸葛亮讓射援向劉備匯報時別忘報告一下太子的情況,劉備遠征,太子劉禪監國,諸葛亮不僅盡心輔助,而且關心太子的教育和成長,諸葛亮親自為太子挑選閱讀書籍,重點是《申子》《韓非子》《管子》和《六韜》等著作。為了強化太子對這些經典著作的學習,諸葛亮在百忙之中把它們親自抄了一遍給太子。僅《韓非子》一書就有十多萬字,諸葛亮日理萬機,卻能完整地抄一遍,可見他對這些著作的重視,也體現出他希望劉禪盡早成材的殷切之情。

諸葛亮讓射援向劉備匯報,說太子的智慧和度量成長得很快,超乎了期望。劉備聽到這些匯報,心情大為好轉。

這時孫權突然做出了一件令人震驚的事,他派出使者來到白帝城向劉備請和。這的確匪夷所思,作為戰勝者,孫權此時正兵強馬壯,士氣也正旺,而劉備是敗軍之將,手下能打的武將死的死、降的降,哪有力量實施反擊,在這種情況下孫權怎會「甚懼」,又怎會主動求和呢?幾個月前還殺得人家屍橫遍野,對方的眼裡現在沒有別的什麼,都是仇恨,可能談和嗎?但孫權就是孫權,他認為不僅完全可行,而且勢在必行。

在對外事務方面孫權常有驚人之舉,比如為了對付曹操他主動聯合比自己弱小得多的劉備,比如為了搶奪荊州他突然放棄孫劉聯盟轉而與曹魏結盟,再比如他突然向曹魏稱臣,這些需要的不僅是勇氣,更是對局勢和時機的精準把握,而每一次他都收到了奇效。

孫權認為雖然跟劉備結下了深仇大恨,但對於自己的求和劉備還得接受,這是因為從感情上說劉備當然不願意也不能接受,但如果理智起來劉備一定會覺得接受比不接受更為有利。

孫權派來的人是太中大夫鄭泉,對於此次出使史書上還有另外的說法,據說在鄭泉出使之前是劉備先給孫權寫的信,信中深刻反省了自己的錯誤,要求復好,劉備在信中還對自己稱漢中王之事進行了解釋。這個說法似乎也得到了其他史料記載的印證,有一部史書曾記載說劉備當初在漢中稱王時曾寫信給孫權,請孫權給予承認和支持,但孫權沒有回信,劉備現在再次寫信談及此事,目的是想贏得孫權的支持。

但孫權沒有把劉備的信拿給大家看,只是口頭上說了說,並說現在漢帝已經不存在,劉備稱王可以接受。不過,劉備現在早已不是漢中王,而是蜀漢的皇帝,在孫吳面臨敵軍全面壓境的情況下,說他主動寫信要求復和可能性似乎不大,劉備來信一事,也有可能是孫權捏造出來的,畢竟與蜀漢復和一下子還讓很多人轉不過來彎兒,需要有個台階。

不過這些都不影響鄭泉順利出使並在白帝城見到劉備,劉備在白帝城接見了鄭泉,見面後不提雙方如何復和,而先提舊事。劉備問鄭泉:「吳王當初為何不給我回信,是不是認為我不配稱漢中王?」對此問題想必鄭特使已早有準備,他不慌不忙地回答:「曹操父子侵凌漢室,最終奪取了大位。殿下既然身為宗室,有維城之責,沒有率先在海內興兵討伐亂子,反而自己稱王,有違天下輿論,所以我們吳王才沒有回復。」話雖不中聽,卻擊中了劉備的要害,要面子的人容易臉紅,劉備居然被鄭泉問得滿臉愧容。

鄭泉出使還是很成功的,劉備經過反思,認同了孫權關於吳蜀復和的看法,派太中大夫宗瑋回訪。完成了這件重要任務的鄭泉,其他事跡史書再無記載,只是說臨死前曾對好友說:「我死了一定要葬在制陶窯場的旁邊,希望百歲之後能化成泥土,最好被做成酒壺,那就讓我心滿意足了!」

孫權為什麼在此時求和呢?原因是他跟曹丕鬧翻了。孫權向曹丕稱臣後,曹丕多次讓他把兒子送到洛陽當人質,孫權不願意,一直拖著不辦,等打敗了劉備,曹丕又派人來催,孫權乾脆不理,曹丕大怒,認為自己上當了。一氣之下曹丕決定討伐孫權,劉曄知道後趕緊來勸,認為現在時機已過,孫吳剛剛獲得大勝,上下一心,無法倉促之間將其制服,但曹丕不信。

曹魏黃初三年(222)9月,曹丕派征東大將軍曹休出洞口、大將軍曹仁出濡須口、上軍大將軍曹真包圍南郡,三路大軍齊發,孫權的壓力巨大。孫權一面組織力量反擊,一面向劉備求和,希望劉備不要乘人之危,從背後再給自己一刀。

別說一刀,就是捅他三刀五刀都不解劉備心中的惡氣,但是劉備無奈,因為他現在實在沒那個力氣了。

這年冬天,劉備病倒了。

劉備已經62歲了,在那個時候這個年齡已屬「烈士暮年」。一生戎馬,幾起幾伏,備受磨礪,晚年遭受一生中最大的挫折,對劉備的打擊實在太大了。劉備是憂思成疾的,看樣子短時間內成都更回不去了。隨著病情的加重劉備有了不好的預感。過了年,到了章武三年(223)的2月,劉備派人去成都,請諸葛亮來永安一趟。

接到劉備的命令,諸葛亮即刻動身,不敢有半點耽誤。但是,有一件事讓他放心不下,最近一段時間漢嘉郡太守黃元表現得很異常,有情報顯示此人可能會發生叛亂。

但白帝城那邊更為緊要,諸葛亮只好把此事交代給了益州治中從事楊洪。楊洪在諸葛亮的推薦下已繼法正之後擔任了蜀郡太守,他出色的行政才幹得到諸葛亮的賞識,所以又把他調任為益州治中從事,協助自己處理益州的日常事務。

諸葛亮剛走,黃元那邊果然扯起了反叛的大旗。黃元認為諸葛亮一向不看中自己,現在劉備有病,萬一劉備不在了,諸葛亮勢必掌握大權,到那時會對自己不利,於是舉郡造反。漢嘉郡是劉備劃出蜀郡和蜀郡屬國的漢嘉、徙、嚴道、旄牛等縣新設的一個郡,位於成都的南面,距成都很近。黃元縱兵向北攻擊,放火焚燒臨邛城,此地在成都的西南方,距成都不足百里,情況十分危急。

楊洪立即啟奏太子劉禪,之前諸葛亮在成都南北郊建有兩座兵營,儲備了一定人馬,所以平叛有了基礎。得到劉禪的同意,楊洪便按照諸葛亮臨行前的囑咐,派將軍陳曶、鄭綽等出兵討伐黃元,使成都的局勢很快得到了控制。

大家認為黃元如果無法攻取成都,一定會由越巂郡到南中去,楊洪認為黃元這個人生性凶暴,在南中並無恩信,他不敢去。黃元現在可能會乘水東下,到永安面見皇上,求得免死,如果不行,也能投奔孫吳求得活命。楊洪於是請太子敕命陳曶、鄭綽率兵駐紮於南安峽口,等黃元到來。果然,如楊洪所言,在此將黃元擒獲,送至成都,太子下令將其處斬。

諸葛亮到達白帝城,看到劉備病得很嚴重。

劉備開始是得了痢疾,後來越來越嚴重,引發了其他疾病,一世英雄現在竟然已經到了油盡燈枯的地步。大概是因為沒有見到諸葛亮,他不放心,所以一直頑強地堅持著。

劉備見到諸葛亮,向他安排後事:「你的才能比曹丕高出十倍,必能安邦定國,可以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值得輔佐,你就輔佐他;如果他不是那塊料,你可以自取。」諸葛亮聞言涕泣不已,立即向劉備表明心跡:「我一定竭盡全力,忠心輔佐,至死不變!」劉備於是宣佈詔令,托孤於諸葛亮,以李嚴為副。不久前劉備還發佈過一道詔令,任命李嚴接替劉巴為朝廷尚書令。

太子遠在成都,劉備給太子頒布了一份遺詔,在這份遺詔裡劉備首先說了自己的病情,說明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讓他們兄弟不要悲傷。接著說射援來後,報告了劉禪的情況,他十分高興。劉備還說,你父親德行淺薄,不要效仿他,平時要多讀一些書,詔令中除了提到諸葛亮為劉禪手抄過的四部書外,還增加了《漢書》《禮記》和《商君書》三部,劉備要求劉禪多讀。

在這份不太長的遺詔裡,劉備留下了一句名言:「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辦完這些事,劉備稍覺安心,本來他已命若游絲,現在精神卻有所好轉。劉備臨終前與諸葛亮還有過一些談論,其中一次談到了馬謖,劉備知道諸葛亮與馬謖、馬良兄弟二人感情很好,但他對馬謖不放心。

劉備對諸葛亮說:「馬謖這個人說得多,實際才能達不到,不能委以重用,你要明察!」但是,劉備的病情已無力回天,精神好轉只是迴光返照,劉備終於走到了他人生的盡頭。

劉備在彌留之際把魯王劉永叫到床前,對他說:「我死之後,你們兄弟要把丞相當作父親一樣看待,你們和丞相只是共事而已。」魯王劉永和梁王劉理此時都在永安宮,劉備只叫來劉永而沒有叫劉理,可能是劉理年紀太小。老來得子舐犢之情更重,想到自己將不久於人世,劉備心裡一定十分難過,江山社稷、復興漢室的大業固然重要,但親情恐怕更是他割捨不下的東西。

劉備給太子劉禪頒布了另外一份詔令,讓他今後要好好地和丞相諸葛亮一塊共事,要待諸葛亮像父親一樣。劉備在留給兒子們的遺言中,一再強調他們以後跟諸葛亮的關係是共事、從事,這在帝王的遺囑中是少見的。劉備之所以這麼說,是基於他對兒子們的瞭解,知道靠他們的才能不足以延續蜀漢的基業,同時劉備更瞭解諸葛亮,深知他的才能和人品,說這樣的話正是對諸葛亮的無限信任。安排完這些事,劉備終於閉上了眼睛。

這一天,是蜀漢章武三年(223)4月24日。

《三國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