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吳蜀間的使者往來

對孫權來說這個難關過得有點兒懸,雖然勝利了,也驚出了一身冷汗,現在與曹魏算是徹底翻臉了,對外戰略必須重新做出調整。

孫權現在徹底明白了,他與曹魏之間不可能建立起盟友的關係,即使他願意妥協,也只能成為曹魏的藩屬,必須送上質子以維持眼前的和平,一旦曹魏解決了蜀漢,就會轉過身來解決自己,所以質子換來的所謂的和平也只是舔刃之歡。

這讓孫權更加堅定了心中的想法,那就是與蜀漢聯起手來共同對付曹魏,再來次「孫劉合作」,所以當劉備的死訊傳來部下紛紛勸他稱帝時,他沒有答應。孫權不願意稱帝,對手下人說:「漢室湮沒,我們不能前去相救,又怎能忍心與之相爭呢?」大家沒有放棄,也弄出許多所謂天命符瑞再次勸進,孫權仍沒有答應,對眾人說:「過去因為劉備稱雄於西邊,所以我命陸遜率兵防備他。而北邊的曹魏有可能幫助我,我擔心其挾天子以令天下,如果不接受封拜,就會促使他們對我下手,到時候西邊、北邊的敵人一齊來,兩處受敵,所以我努力克制,接受封王。我俯首稱臣的本意,諸君可能還不理解,所以今天向你們來解釋解釋。」

這應該是孫權的心裡話,他承認當皇帝是好事,對自己好、對大傢伙也好,但火候還沒到。作為一個高明的政治家,從來不會把名義和形式看得太重,做一件事更要著眼於利弊得失,不划算的事即使再風光也不要去做,在這方面曹操給大家做出過表率。

孫權立派信都尉馮熙去成都弔喪,進一步觀察劉備死後蜀漢國內的情況。馮熙字子柔,豫州刺史部穎川郡人,東漢初年「雲台二十八將」之一馮異的後人。馮熙趕到成都,當時正值蜀漢國喪、新帝劉禪登基,丞相諸葛亮十分繁忙,無暇與他深入交談,馮熙完成了一次禮節性的出訪後回到了孫吳。

孫權拒絕稱帝還有一個現實考慮,雖然跟曹魏大打出手,但孫權還是不想徹底斷絕與曹魏的來往,馮熙回來後孫權任命他為中大夫,此職原是九卿之一光祿勳的屬官,孫權當然不能直接去任命曹魏朝廷的官員,但他是吳王,可以像曹操當年那樣在自己的封國內比照朝廷設置百官。

孫權派馮熙出使曹魏,在打退曹魏的三路大軍進攻後雙方的這種往來又持續了兩年以後才斷絕,只是馮熙這趟出使惹得曹丕很不痛快。

馮熙去蜀漢的事曹丕也知道了,見了馮熙劈頭就問:「吳王如果打算重修舊好,應當在江關布下重兵,進軍巴蜀,聽說他反倒遣使與蜀漢通好,是不是有什麼變故?」對此馮熙已有準備,他回答道:「我聽說出使蜀漢那邊也只是通個音信,而且是為了觀察那邊的虛實,並非與之有什麼密謀。」

曹丕轉移話題,問馮熙道:「聽說吳國連年旱災,人力物力損失嚴重,以馮大夫的精明,能看出吳國國力如何?」曹丕此問挑釁意味明顯,你們要跟蜀漢有什麼小動作,先看看你有多少家當,小心我收拾你,馮熙不慌不忙地回答:「吳王聰明而有氣度,善於用人,賦政施役都咨詢臣下的意見,親賢愛士,臣下皆感恩懷德,一片忠心。吳國帶甲百萬,谷帛如山,稻田沃野,民無饑歲,即所謂金城湯池、強富之國。說到國力,據臣下觀察,應該與曹魏不差上下。」

不卑不亢,曹丕聽了相當不悅,不過也不得不承認馮熙是個人才,有把他留下的想法。曹丕聽說馮熙是穎川郡人,跟陳群是老鄉,就派陳群私下聯絡馮熙,許以高官厚祿,但馮熙不為所動。曹丕只得放馮熙回去,但走到摩陂又傳命令讓他返回洛陽,馮熙知道有變,擔心回去後受辱,於是引刀自殺,幸為駕車的人發現,沒死成。

馮熙一直被曹丕藉故扣留在曹魏,到死都沒有回去,孫權聽說後流淚不已,稱他為當世蘇武。

孫吳黃武二年(223)11月,劉禪在成都繼位有半年了,諸葛亮派中郎將鄧芝帶著禮物來武昌回訪,隨行還帶著200匹馬、1000匹蜀錦以及其他蜀地土特產等禮物。

鄧芝的先祖鄧禹也是「雲台二十八將」之一,不過諸葛亮派他行回訪倒不完全看的是這一點。鄧芝曾任郫縣令、廣漢郡太守,很有才幹和政績,新帝繼位後被諸葛亮調到蜀漢尚書檯任尚書,是諸葛亮處理日常政務的重要助手之一。

鄧芝看到孫劉聯盟的重要性,他主動向諸葛亮建議:「現在主上年幼,又是剛剛登基,應當派遣使者到孫吳,重新締結雙方的友好。」鄧芝認為重新與孫權修復關係不僅意義重大,而且難度很高,所以特意強調要派一位「大使」,也就是重量級使者,諸葛亮對他的建議很贊同:「這件事我也想了好久了,只是一直不知道派誰最合適,今天才有了最佳人選。」鄧芝問這個人是誰,諸葛亮指著他說:「這個『大使』就是你呀!」

鄧芝於是被改任為中郎將出使孫吳,但這時孫權與曹魏的聯繫還沒有中斷,雖然與蜀漢恢復了來往,但雙方的關係如何重新定位還沒有想好,所以沒有及時接見鄧芝。孫權的猶豫可能還來自另一個方面,他不太清楚劉備死後蜀漢國力到底如何,孫權還需要判斷,在當時很多人眼裡,劉備不在了,蜀漢內外交困,撐不了多長時間,值不值得再與其聯盟,孫權在猶豫。

鄧芝看出孫權的心思,主動給孫權寫了封信,信中說:「我此次來吳國面見大王,為的不單單是蜀國。」鄧芝言外之意,現在蜀漢需要孫吳,孫吳又何嘗不需要蜀漢?孫權看到這句話,腦子裡一定會想起十五年前曹操大兵壓境,諸葛亮跑來找他說的那一席話,於是召見鄧芝。

孫權倒也實在,開門見山地說:「我也想跟蜀漢和好,但是擔心蜀主年幼軟弱,加上蜀漢國小力薄,在曹魏的攻擊下尚無法自保,所以為此而猶豫。」針對這個問題,鄧芝回答道:「吳國和蜀國加起來佔有四個州的土地,大王您是一代豪傑,諸葛亮是一時的英才。蜀漢有重重天險,吳國有三江之阻,如果把兩家的長處結合起來,互為唇齒,進可以兼併天下,退可以鼎足而立,這是很清楚的道理。大王如果委身於曹魏,今後曹魏上可以命大王您入朝朝拜,下可以命大王您輸送人質,如果不從,就會奉辭伐叛,到那時如果蜀國再順流而下,那江南可就不是大王的了。」

一番話看似波瀾不驚,在孫權聽來卻如驚雷過耳,以至於半天答不上話來。鄧芝這段話厲害在什麼地方呢?他向孫權揭示了這樣一個道理:向曹魏稱臣不可行,連權宜之計都不是,一旦稱臣,你就得任人擺佈,現在還只是讓你送人質,如果你送了,馬上讓你親自到洛陽朝拜,你去不去?敢不去,就會以違命討伐你,你吃虧還說不出來,這哪是聰明人的做法,這是吃了虧還說不出來的愚蠢。

鄧芝的話還綿裡藏針,你眼下跟曹魏打了幾仗,看似敵人沒有得手,你以為是長江天險或者孫吳將士勇猛嗎?那是蜀國沒有落井下石。千萬別以為今後可以高枕無憂,不說曹魏今後加大打擊力度,就是蜀國哪天趁曹魏打你的時候插上一手,你還行嗎?鄧芝的話把孫權打回了原形,原來孫劉聯盟是如此的重要!

孫權沉默半天,對鄧芝說:「你說得很對。」孫權於是決定徹底打消與曹魏緩和的幻想,重新與蜀漢聯合。孫權隨即安排人回訪蜀漢,進一步商談雙方聯合的細節。鄧芝完成了任務,準備回去覆命,孫權讓他帶回不少吳國的特產給後主以回報厚意。

第二年夏天,孫權派輔義中郎將張溫又回訪成都,行前孫權專門找張溫談話:「本來不想讓你出遠門,只是諸葛孔明不知道我們與曹魏交往的真正用意,所以委屈你走一趟。如果山越人的威脅消除了,我們將與蜀漢聯盟,跟曹丕大幹一場。此行就是這個原則,具體說什麼你見機行事就行。」

張溫出身於江東大族,也是一個有份量的人物,他回答:「諸葛亮一向深謀遠慮,他一定會理解您委曲求全之意,見到他後,觀察他的態度就會知道他是怎麼想的。」對孫吳特使的回訪諸葛亮十分重視,安排沿途盛情接待,這讓張溫十分感動。這次出使圓滿成功,張溫向後主、諸葛亮等蜀漢高層當面解釋了孫吳委身於曹魏的苦衷,雙方協商,將繼續派使者商談合作的細節問題。

隨後雙方使者來往頻繁,蜀漢方面派鄧芝再次出使過孫吳,還先後派了丁宏、陰化、費禕等人出使,隨著吳蜀之間使者往來的頻繁,雙方在邊境地區的交往也不斷增多,在對蜀國事務方面,孫權很重視陸遜的意見。

陸遜當時以輔國將軍的身份兼任孫吳的荊州牧,駐紮在江陵,孫權每次有給後主劉禪以及諸葛亮的信,都先送到江陵讓陸遜看,讓陸遜把握輕重,如有不妥,就地修改後再送出。為行事方便,孫權刻了一枚自己的印放在陸遜處,陸遜改完公文、書信重新蓋印就行,不必再送往武昌,顯示出孫權對陸遜的無比信任。

《三國全史》